气是内家拳的灵魂
马原年:气是内家拳的灵魂
作者简介::马原年,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师承: 萧功卓 传人。1935 年 3 月生,河北武安人。退休前为保定火车站 纪委书记。(摘录自网络)
(本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6年第11期)
气是拳术的灵魂,尤其是内家拳,更是离不开气。谈拳弃气,无疑是丢掉了拳术的灵魂。但是,95年初以来,随着批判气功高潮的掀起,偏偏在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界也出现了一些否定“气”的文章,其中有的直言不讳,有的比较隐晦,尽管有明有暗,但否定“气”和“气”在太极拳中作用的观点则是相同的。我看了几篇此类的文章之后,觉得他们的论点不是软弱无力,概念模糊,就是前后矛盾,很难被人接受。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看法,供太极拳研习者参考。
武术界一般把力量分为两种,一是内劲,一是外力(又叫僵力或拙力)。外力主要靠肌肉的收缩和伸长,内劲的基础则是气。太极拳《发手秘诀》中说;“劲者气之苗,气者劲之根”,形意名家刘殿琛在《丹田论》中也说:“丹田亏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力不足”,都认为气是力量的源泉。两种力量的源泉不同,所以获得的途径也不同:外力是由练力而得,如举重,打砂袋。练拳也和内家拳的姿势要领大相径庭(如内家收臀、含胸,外家挺胸凸臀,内家放松,外家用力),其目的是求得筋骨健壮,肌肉发达。内家主要是练气,追求的是内气充足,气充则力足。其方法是通过调整意念,呼息和身体姿势来增加内气。如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用意是调心,不用力是放松,属于调身。另外还有练气的方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浑元桩,太极拳的太极桩等。形式方法虽不尽同,但都离不开“三调”,目的都是为了求得内气的充盈。杨澄甫在论及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时说:“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生动地说明了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可以得气,长劲。此劲即是内劲,而内劲的基础就是气。这是武术界的一般常识。
那么,气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大概还有两点没有弄清,一是气的本质是什么?是电、是磁,还是别的什么物质?二是为什么通过调心、调息和调身就可以得到气?尽管如此,对于“气”,我们还可以认定三点:
一、气是确实存在的:对此,好多练气功或内家拳的人都有感受,甚至连否定气的人,也承认有气感,说什么“现在许多气功界人士,已不再说‘气’,而改说‘气感了”(见《武魂》96第三期张卓星的《不要被‘气’迷住了》)。然而,没有气,何来的气感?没有梨子,哪来的梨子滋味!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觉它。”对于气,我们现在还处于“感觉到了”的阶段,即感性阶段,比如冷、热、胀、麻,比如发人的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去争论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会越争越糊涂。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然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了气,就说明它是客‘观存在的,只是需要进一步去弄清它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尚未弄清它的本质,就妄加否定。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日心说”(地球围绕太阳转)过去曾被宗教界视为“反动”,现在已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人体的经络、穴位虽然很久以来就被中医界和武术界认定,中医用以治病,武术界用来拳击,但是,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望风捕影。现在经络、穴位已被人用电学、光学、声学证实其确实是存在的,但也仅能证明它是存在的,至于其本质是什么,也还没弄清。尽管如此,人们由不承认到承认,在认识上实在是一次进步。所以,对气应当用科学的态度去检验、考证,而不是随意否定。
二、气功和武术界所说的气,不是空气的气,不是呼吸之气,因为呼吸之气只能在气管和肺部进行,而气功和拳术中的气则可按大、小周天、经络甚至体内任何部位运行(形意拳中所说的练精化气就是通小周天,练气化神就是通大周天)。经常打太极拳的人,不仅丹田(指小腹部)有胀、热感,而且手指端和劳宫穴等处也有胀、热感。呼吸之气不可能达到手脚等部位,所以说此气非呼吸之气。至于气的名称,在未弄清它的实质之前,叫中气、真气也好,叫元气、中气也行,都无关大碍。
三、气是一种能量和物质,这种能量的大小和练功人功力大小成正比,功力又和练功的时间长短(当然还有方法)成正比。内家拳之所以苦苦的练桩功(形意拳有进门先站三年桩之说),就是为了使内气充实,能量增强。这种能量既可用以击人,又可抗击打。杭州红十字医院经过实验认为“气功中的气,乃是某种能量在练功者体内特殊运动形式,这种能量可以积蓄于丹田,运行于经络,释放于体外。”久练太极拳的人,所以能将人发出几尺甚至丈外,就是这种气(能量)释放于体外、作用于敌身的具体体现。这就是内劲。
如果我们认同了上述这些概念,对内家拳、特别是太极拳理论中关于气的论述,如行气如九曲珠、以心行 气、以气运身等等就容易解释了,就不会把写“气论”和支持“气论”的人说成是“附会宗教”、“玄上加玄”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否定“气论”人的论点,是非就容易分清了。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关于“气沉丹田”:
张卓星同志认为“气沉丹田”是由于人体外部的“腹、胸、肩”和内部的“五脏六腑”“都放松而自然往下 垂注”,加上“地心引力”造成的腹内“饱满充实”感,其结论是“与气何干”!这种论点是经不住推敲的:
其一,“五脏六腑”是中医的理论,五脏者心、肝、脾、肺、肾,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我请教过中西医,均认为脏腑各安其位,绝不可能因自然放松而使其下垂,下垂为病,常见的如胃下垂。即便稍有下垂,也不会造成“腹实”“胸宽”的感觉,如果一个“自然下垂”就造成“腹实”“胸宽”,那遇到大的振荡,内脏还不乱了套,谁还敢去跳高或翻跟头。另外中医所说的“三焦”,指的是“上焦为雾,中焦为沤,下焦为渎”,它说的是一种“功能”,并没有任何实体,没有实体,何能下垂?其二,地心引力,人皆受之,绝不只吸引太极拳爱好者。其三,“下垂论”者还有几个解释不了的问题:如太极拳训练有素者的丹田(小腹)会产生热感,脏腑下垂为什么会生热;卧式意守丹田,也会使小腹充实、产生热感,脏腑并未下垂;久练太极拳的人,不仅自感丹田充实,而且小腹硬实,外形凸出,脏腑下垂如果达到这种程度,除非五脏六腑全移了位,但这是不可能的;丹田的充实程度和练功人的功力大小成正比,而且是与日俱增,脏腑下垂怎么会和功力联系上,等等。所以,气沉丹田造成的小腹充实饱满,只能用练气的“三调”即调身的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自然放松和调心的“用意”来解释。
二、关于“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问题:
王荣泽先生在论及这一问题时(以下简称《王文》),把意到说成是“进攻意图”,把气到说成是“预动趋势”,是“气势到”,力到是“肌肉伸缩,体内这一部份与另一部份发生作用,产生力的行为”,并把这种力称之为“内劲”。这种解释的目的也是在否定气的存在。
关于意、气、力这一论述,源自形意拳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而且特别强调了“三者连而为一”,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它的意思是意念到了,气就到了,气本身就是能量,所以气到了,力也就到了。这“三到”实际是同时到达的。意念在练功之初是“生气”的方法,内气充足了,意念又是调动气的方法,这些都符合杨澄甫先生的“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的观点。王荣泽先生为了否定气,把“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改写成了“意到、气到、力到”。前者三到是不可分割的,意、气、力同时到达,后者,三到被分割成三部份,《王文》所说的“进攻意图”和“气势到”都是在动之前的想法和“欲动趋势”,“肌肉伸缩产生力的行为”则在其后,在时间上有一个前后顺序,不是同时到达的。用“意到、气到、力到”这样的写法,可以符合其解释的顺序。但要按原先的“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三到同时到,他的解释就说不通了。另外,《王文》的解释不仅在时顺上有差异、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原来的“意到”指的是:当我以手足或身体的任何一部份(如肩、肘、膝)和对方被击部位接触的瞬间,我的意念也就到了接触点(不是“进攻意图”,而是实作),意念到了,气也就到了(这个气指的是内气,不是气势)。因为气是力之源,所以当意念到了接触点时,力也就到了接触点。这个力是内劲,不是《王文》所说的由“肌肉伸缩”产生的力,他所说的力是外力。
三、太极拳的力量和速度的问题:
张义敬先生在谈到太极拳的力量和速度时说:“我明确地告诉读者,太极拳发功的惊人力量,是由高速度产生的,速度转化成了能量,绝对不是本身气力比别人大。”并声称练就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和挨打的靶子?(见95年1期《中国太极拳》)。这一论述,不仅概念模糊,而且前后矛盾。一会儿说太极拳有“惊人力量”,一会几又说“绝对不是本身气力比别人大”,那么“惊人力量”是不是力量?张先生所说的“太极拳要追求气力小”,可能指的是放松或“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并不是为了“追求气力小”,而是为了练气,求得气之充盈,最后还是为了达到气力大。不用力是手段,不是目的。致于“太极拳的惊人力量,是由高速度产生的,速度转化成了能量”的说法,概念也是不清楚的。不错,速度是一种能量。但速度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也就是说速度的源泉是什么。比如子弹从枪膛射出,它的速度是由子弹壳内的火药推动的。按张先生所说,练太极拳的人气力小,靠什么产生的高速度?谈太极拳的速度,而不谈其速源,就是想追求高速度的人,却不知从何练起。其实用柔(放松)生气,气即力,力生速的理论去解释却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了。张先生谈太极拳的力量和速度,而避不谈气,就使其论点概念不清,前后矛盾。至于“练就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和挨打的靶子”也是非常片面的。比如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去和有千斤力的人去对抗,谁胜谁负不问自明。外力易被人知,易为人借,其先决条件是借力之人内功要好,被借力之人的外力又不是太大。力量相差过于悬殊,那是借不动的。张先生的论点实际上是否定了太极拳有力量。他所说的千斤力,可能指的是“外力”,即便是外力,千斤力也不是挨打的靶子。
其它还有,如把“行气如九曲珠”,解释成“节节贯穿”,把“舍已从人”,解释成“舍去硬力”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有些人为了否定气,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乱扣帽子,什么“附会宗教”呀!“神乎其神、玄上加玄”呀,等等。甚至说武禹襄对其所著《四字秘诀》的解释,他“本人也知道用气是解不清楚的,只是勉强而为罢了”。其实是正好相反。主要是我们还没“练到极精地位”和对气的认识太肤浅。没有高深的造诣和对气的体感,就极难理解它的奥妙。对此,武的弟子李启轩尚且是“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不知可以慢慢体认,加深理解。不能因为自己不理解,就武断地认为别人也解释不通。这样不仅有点自作聪明,而且是对武禹襄前辈的不敬,武禹襄那样的名人,还不致于去造假骗已诈人!对《四字诀》的境界我达不到,但我曾体验过,我和我的老师推手,没见老师用劲,我就觉得有劲使不出,想走走不脱,想动动不了。这不就是敷字诀中的“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的体现吗!
总之,气是内家拳(其实好多外家拳也是讲气的)的灵魂,气在武术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形意名家刘殿琛说:无气为基础,空有架势,“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羸弱”,必败无疑,气在武术中的作用,绝对否定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