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说》经脉——阴升阳降
导读:内经将经脉比喻成经水,其中就寓意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比如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我们只看到大江小河的水最后都流进了大海,那么这些江河的水,又是怎么来的呢?每天大量的水流进大海,这些水又是怎么变化的?
内经将经脉比喻成经水,其中就寓意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比如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我们只看到大江小河的水最后都流进了大海,那么这些江河的水,又是怎么来的呢?每天大量的水流进大海,这些水又怎么变化的?
大气的循环,其实是靠蒸发为主的,蒸发是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第一动力,蒸发的过程,是阳光、空气、水的能量。太阳的能量会把海洋、江河、湖泊、水塘、湿地里的水,以及地表的水,都蒸发到天空上去,还有地球上广袤的树木、庄稼、花草植物,也会把土壤中的水抽去到叶面,然后蒸发。这些人类看不见的蒸发现象,每分每秒都在把大量的水气输送到空气中,水气上升到高空,在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气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云的体积和重量就会不断增加,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这些水气中的一部分会成为雨水降落,再度将水还回陆地。另一部分会在高海拔的山上形成雪,然后受到太阳的融化,形成无数条细小的水流,然后汇合成河流,经过漫长的流淌循行,最后再次将水输送到海洋里。
阳光蒸发水的这个过程,离不开空气的作用。由于地球是圆的,太阳的辐射将导致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冷热交替就引起大气层中压力的分布不均,形成一种空气的动力,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就形成风,风的形成就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起云涌,所以是空气使水气产生了散布和游动的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自然界水的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所谓“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在太阳的辐射热下,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又被蒸发返回大气层,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上升下降的水循环,成为水的小循环。自然环境中水的循环并非独立,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根据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我画了一个示意图:
《灵枢·玉版篇》:“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我们从自然界可知,世界上所有的水最后都流归大海,而大海里的水经日温而蒸发上天,随着地球的自转,水气又下降到世界其他地方,其中高山上会形成冰雪,太阳出来之后冰雪融化成水,又流下来成为河流,河流在疆土上经过漫长的循行,然后又流进大海。
自然界的水就是这么个循环过程。中国的长江与黄河,也是这么一个循环过程。
在这个自然循环过程中,我们别忘了天地是有阴阳之分的,《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五常致大论》云:“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根据内经的提示,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把人体按照腹为阴背为阳,应在地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孕育中华民族的黄河就相当于人体的任脉,长江就相当于人体的督脉,《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由此可知,任脉和督脉都是一个方向循行的,都入了髓海。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督脉和任脉在人体里的作用了。
古人其实是有人明白任督二脉与天地自然关系的,如清代李潆所著《身经通考》在《督任二脉导引说》一篇里就认为任督二脉相当于地的南北:“夫人身有督任,犹天地之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此修真者之周行也。”可惜的是李潆并没有把经脉与自然界的江河联系起来去认知,这样就局限于理论方面而少了实践性,所以他的观点对后世并没有产生多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