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卷12弟子行诗解3颛孙师澹台灭明宫绍高柴之行
《孔子家语》卷12弟子行诗解3颛孙师澹台灭明宫绍高柴之行
题文诗:
颛孙师也,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
不傲无告.孔子言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
不弊百姓,则其仁也.诗经有云:岂悌君子,
民之父母.夫子也以,其仁为大.是卜商也,
其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也.
孔子说之,以诗经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若商也其,可谓不险.澹台灭明,其之行也: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廉于行己;
其事上也,以佑其下.孔子是曰:独贵独富,
君子耻之,夫也中之.言偃之行:先成其虑,
及事而用,动则不妄.孔子乃曰:欲能则学,
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
偃也得之.宫绍之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
其于诗也,一日三覆,白圭之玷.孔夫子也,
信其能仁,以为异士.高柴之行:自见孔子,
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
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
孔子是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
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也者,
恭而以恕,是以日臍.仁恕真情,民心归附.
【原文】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8]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9],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10]。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11]恭而以恕,是以日臍。’
【注释】
[8]《诗》:指《诗经·大雅·洞酌》。
[9]式夷式已:旧注:"式,用。夷,平也。言用平则已也。"意为用平和、公平的态度处人处事。
[10]给:丰足,充裕。豫:事先准备。旧注:"事欲给而不碍,则莫若于豫。"
[11]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天乙。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纣为周所灭。
【译文】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
"富贵了他也不欣喜,贫贱了他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