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发展史的角度来告诉你自学命理为什么难以入门,无法真正与人论命?
易
经
卜
筮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预测都是无处不在。其中名目众多,形形色色,诸如占卜、算命、祈福、点香等等之类。
过去两千年如此,未来亦会如此。但民间论命,喜欢直问直答的方式。如果真的依据经典,论命先谈强弱、喜忌、用神,倒还难以被顾客所接受。所以,职业论命时,真正使用八字正统强若用神喜忌这种方式的人不超过10%。
职业江湖派人士,不论喜忌用神,是因为大众需要,但实际论命时却又不可不去考虑、遵循这些理论。
文人书房派人士,谈论喜忌用神,无非是将算命看做一种文化而已,并非真要去给人算命,也不屑于给人算命。
我们现在所能传承的命理经典,虽多为民间隐士所作,但却是因其注释者、收集者——名气大、社会层级高而闻名于世。
诸如托名刘伯温、邵康节,甚至于鬼谷子者,比比皆是。即便如沈孝瞻、万民英、徐乐吾、张神峰、任铁樵之类文人,也不过是注释者,而非原书作者。
基于以上多种文化传承原因,导致命理难学、难精。甚至于,导致命理行业产生以下两种怪象。
一、开馆算命,门庭若市,日进斗金的大师们,或许根本不知道用神喜忌到底代表什么。
二、大谈用神喜忌理论者,可能根本一个客户都没有,无法进行实战算命。
这些,统统都要归于命理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去。
中国命理文化发展史
西汉时期,《京房易》。这是官方学派,为朝廷所扶持,历代官吏整理,故而为正统所流传于世。
明代,二百多年以来,能够流传至今的命理书籍,也不过就两本。一是万民英的《三命通会》,二是张神峰的《神峰通考》,两人都是做官的文人。
清代,能够流传至今的命理书籍,也不过两三本。一是沈孝瞻的《子平真诠》,二是任铁樵注释的《滴天髓》。明清两代,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都以用神喜忌为主流。
明清两代一直到民国,真正有传世著作的人,也只有徐乐吾,《造化元钥》和《穷通宝鉴》两本书的注释。
但是,无论是万民英、任铁樵,还是沈孝瞻、徐乐吾,这些能让命理经典传承的人,都并不是原作者,而是收集者、注释者、出版者。
真正子平命理的作者,全都是没有任何记载的隐士高人。比如金不换大运,并非张神峰所写,只是他收集的;滴天髓,也不是任铁樵所写,只是他收集注释的。
所有命理的原始作者,大概都是民间隐士高人,后人为了让其流传于世,只好为其托名。诸如刘伯温、邵康节、鬼谷子等。
真正论命书籍的原作者,大抵多为名不见经传的隐士高人,真正的以此为生,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而为其作注的人士,诸如沈孝瞻、万民英、张神峰、任铁樵等等,最低也是当时的世家文人,甚至于四五品官员,论命无非是探讨人生规律,而并非真正要以此为职业,去为人真正算命。
故而,基于此种原因,很多命理爱好者,熟读诸多命理经典书籍,却始终无法达到真正论命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所谓“懂命,而不懂算命”的范畴,给你讲解一个命例,你能听懂,甚至能说出其中的理论。但是真正给你一个八字,你自己却无法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