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是大智慧

      是一个头陀

      他就叫这名字

      又或者是骆驼

      那沉默的名字

      一路跑着

      听故事

      像苦

      一样

      闭着嘴

      味

      无味

“放弃”的意思,应该是指离开原有的目标吧,而目标显然不是为了“被离开”才设立的,目标是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来达成并以为有可能达成的一个愿望,因此,离开目标或者说放弃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放弃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这目标实现的价值已变得足够小,已不再是我们的愿望,此谓之“弃”;二是由于这目标实现的概率已变得足够小,不值得再争取,此谓之“放”。但也有人会为了两种情况而作反常的坚持:一是价值小而概率大,为了实现而实现,只有实现本身才是真实的目标;二是概率小而价值大,为了目标而目标,他设立目标的本意不在于实现,而在于标榜目标的价值。

  正常的放弃是一种变通和调整,强调的是开放性,反常的坚持是一种对抗或超拨,强调的是主体性。但无论放弃还是坚持,其意义都是主体性的意义,作为一个他者,我不能说,哪一种是更高明的;我也许可以说,放弃体现了智慧,而坚持呈现着信仰。说到这里,难免要涉及人“存在的价值”,但由于价值是主体性的,还能够存在一个一般性的价值吗?假设是存在的,因为假设个人是不能够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因而价值是呈现的、可以评价和衡量的。省略许多步骤,假设一个人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要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我想说说,怎么来实现这个最大化呢?

  作为一般性的价值,价值在于实现价值,而实现的价值是由一个个实现了的目标组成的,因此,我以为,正当的人生应该是通过实现人生目标来尽可能多地实现人生价值,其公式自然是:价值=目标1*概率1+...+目标N*概率N。人生是一个进程,一切都在变化,目标、概率、条件、主体,只有变才是不变的,因此,人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适应的意思不是妥协,也不是不妥协,它没有被动的含义)。作为人生的管理者,如果我们能够像管理企业那样理智地管理人生,我想,放弃的智慧早已不言自明,比如数一数二的原则,比如退而求其次,比如控制、反馈和纠偏,等等,多了去了。但是,管理别人和管理自已毕竟是不同的,就好像人类可以超拨于自然,却不能超拨于社会,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智慧,那便是向神佛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看穿他们的本质,从他们那里学会一种本领----终极放弃!这是只有抵达终极才能进行到底的放弃,是只有看清不可能背后“绝对不可能”的本质才能彻底解放自已的放弃,这种放弃不需要任何的勇气和忍受,却能够解决管理学所不能解决的“放弃问题”,从此后,干干净净,了无痕迹。这是一种大智慧,这不是一种大智慧!

 

  我相信智慧源于爱,终极的智慧来自于终极的爱恋,当我们因为这存在本身而找到(发现)至爱时,我们就学会了----终极的放弃!

清静的本意在于无为,我想用来说明存在,或者说此在,此在不是实在,而是此时此刻被感受的自我。没有时间将无法说明生命的存在,因为生命是一个流,其特殊性要通过时间才能展开;如果时间静止,则万物如一,再无分别,实际上,时间至少是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

  

  生命是有感受的(暂时与非生命体的反应相区别),离开了感受,生命或者说高级生命也同样无法确定自我。回忆虽然可以激发感受,但只是一些碎片;而梦境虽然是在虚拟的情景中,却可以有完整的感受。因此,梦境是此在而回忆则不是。

  

  感受(感觉与心理)和时间是必要的两个维度,籍以确定我的存在,当然还有空间,但先搁置不论。

  清静是一种减法,一种定位,一种对生命的挽救和致敬。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泡沫化,这些泡沫正是一个个外部的、异化的目的,它们淹没和排挤着生命的内在目的(自成目的),所以清静不存在,自我感受不存在,此在不存在。清静是使用排除法,把泡沫去掉,留出时间来感受生命,减得越多,则闲暇越多,身心越舒缓,越不受压,所谓无事一身轻,净念相继,生命就显现得越充分和持久。人经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善用减法才是真正的成功。清静也是一种定位,通过时空和感受的坐标使我们免于飘浮无根。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菜根谭》第一条:“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漂得久了,需要重新定位,“宁取其朴素,不取其机械”,宁从先进,不从后进。人生百年,唯清静时方可感受生命,才可以指认生命的存在,在“此在”的意义上,唯清静时方有生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