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平推式滑坡病害治理

一、基本情况:

某高速公路某边坡从垭口部位挖方通过,自然地形平缓,为农田。坡体主要由中厚层中风化砂岩夹泥岩或泥岩构成,产状近水平。上部存在1m左右的覆盖层和种植土。坡体中存在多层厚约2mm的芒硝层,以及多层厚约10cm的青色粘土层,坡体中发育与线路平行的节理裂隙与近垂直线路的节理裂隙非常贯通。

图1 坡体发育的纵横向节理裂隙

图2 坡体中发育的多层青色粘土层(遇水非常光滑)

图3 坡后汇水面积较大农田区

原设计边坡:左侧边坡高约20m,右侧边坡高约30m,边坡采用1:0.75~1:1坡率开挖。其中右侧边坡原设计在一、二级边坡设置6m长锚杆进行防护。3月初边坡开挖,至5月中旬边坡开挖基本到位,但防护工程未施做。

图4 右侧变形坡体全景

图5 左侧稳定坡体全景

5月中旬,该边坡出现垮塌现象,边沟渗流水现象严重,在距坡口线最远约50m的范围内,约每隔6m左右出现一条沿基岩裂隙出现贯通状裂缝,且一直延伸造成两侧陡坎厚层基岩发生发生拉裂,其下部基底为隔水层,变形坡体总体积约12万方。

图6 原设计坡体变形示意图

图7 坡面渗水和边坡垂直于线路的基岩开裂

图8 距坡口线50m处陡坎基岩向前平推开裂(宽5cm左右)和农田区后缘裂缝(已回填)

图9 距坡口线约42m处陡坎基岩向前平推开裂(宽3cm左右)

图10 距坡口线34m处陡坎基岩向前平推开裂(宽2cm左右)

二、病害原因分析

该坡体为四川盆地中常见的平推式滑坡病害,其形成原因如下:

1、垭口地表平缓宽大,汇水面积大,降雨作用下易造成地表汇水流入坡体中发育与线路平行的节理裂隙与近垂直线路的节理裂隙,造成坡体中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形成了很大的静水压力。在垭口未开挖前,坡体是可能保持内力平衡的。

2、坡体开挖造成坡体的中节理裂隙进一步张开,尤其是在边坡基本开挖到位后,右侧坡顶农田区良好的汇水条件(左侧为村道,无汇水条件,故左侧没有变形迹象),在5月初的强降雨中使大量地表汇水大量沿节理裂隙灌入坡体,造成坡体中出现强大的水压力和造成坡体青色粘土层参数下降严重,导致坡体在静水压力作用下,依附于青色粘土层滑移而失去平衡形成平推式滑坡,导致坡体出现多处贯通性张拉滑坡裂缝。

3、平推式滑坡是近水平层状坡体在地下水作用下的一种特殊滑坡,故工程治水是治理坡体病害的根本。

4、平推式滑坡特点是一旦滑坡裂缝开裂,将快速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也就造成了滑坡变形的动力快速消失,使坡体出现暂时稳定。直至再一下次更大规模的降雨或汇水快速造成裂缝区地下水位快速上升时,又重新造成坡体的再次变形。即平推式滑坡存在时滑时停的典型特征。

5、平推式滑坡具有沿节理裂隙形成多个张拉后缘,以及沿多个下伏隔水层形成多层滑动的可能。也就是说,该平推式滑坡体存在多级、多层的变形特征。三、处治方案分析

三、方案分析

笔者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咨询意见,供设计单位参考。

1、该病害坡体治理应包括高边坡、滑坡两个方案。

2、对垭口上部的农田区汇水进行归整,且宜采用耐变形的钢波纹管(半圈)通过裂缝区(坡后为反坡),防止圬工排水工程开裂造成地表汇水流入贯通的节理裂隙形成过大静水压力。

3、方案选择由于项目区无锚索工程,故为防止出现就这一个坡体加固采用新增单价的情况,故不建议采用锚索进行边坡加固。

4、建议对一、二级平台加宽至6m,有效降低富水边坡下部的坡体应力集中问题,提高高边坡的稳定性。且必要的减重,有利于减轻上部坡体对下部隔水的青色粘土层的重力挤压作用和多级滑坡的体积,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5、由于此类边坡下滑力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压力,故下滑力相对较小。故在各级边坡设置长锚杆工程对多层潜在滑面进行加固(贯彻分层加固的理念,且为确保锚杆快速穿过近水平的潜在滑面,锚杆倾角设置为35度)。

6、在各级平台设置平台截水沟,在坡脚出水点设置长约20m的仰斜排水孔疏排深层地下水,提高坡体自稳定性。

图11 笔者建议处治方案示意图

此类坡体病害笔者曾在四川盆地的多条高速公路上采用轻型的锚杆、锚索或微型桩治理,工程效果良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