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家湾揽胜
钟家湾村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西南部,S242省道(王渔线)贯穿全村,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长阳人”遗址所在地。前段时间,我们因帮助该村整理村史,在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和部分村民的陪同下,走遍了钟家湾村的每一个角落,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景,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历史悠久、风光独特、名胜众多的钟家湾村,正大力挖掘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欢迎四方来客的到来。
“长阳人”遗址
“长阳人”遗址(向家舟摄)
又称“长阳人”化石洞,俗称龙骨洞。位于钟家湾村西南部白果树埫,距村委会5.8公里。为一石灰岩溶洞,高3米,深15米,宽5米。1956年,“长阳人”化石(1片左上颌骨及3枚牙齿)发现于此。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等主持科学发掘和鉴定,距今19.5万年。同时出土的还有犀牛、象、鹿、猪、熊猫、貘等40多种伴生动物化石。“长阳人”的发现,填补了人类考古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两个空白,否定了“东方文明西来说”。 1956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长阳人”化石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长阳人”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所在地山峦起伏、怪石嵯岈、村舍错落、林木幽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钟杜界碑
钟杜界碑(向家舟摄)
钟杜界碑为法治文物,位于钟家湾村红石板公路边。碑石为一不完全规则的竖长方体,露出地面部分高43厘米,宽25厘米,厚13.5厘米。主碑面高43厘米,宽25厘米,上刻七个正楷大字:“二姓告石为界。”左侧碑面高43厘米,宽13.5米,上刻正楷大字:“杜”。右侧碑面长43厘米,宽13.5厘米,上刻正楷大字:“钟”。此碑树立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
据村内钟裕丰等老人介绍,此碑所处的山岭,过去为钟家湾钟氏、东坡杜氏二姓氏先祖清初“挽草为业”之界,现在沿袭为钟家湾、九柳坪两村村界。钟、杜两个姓氏分别定居山岭两侧以后,为明确两个家族(村庄)的管业范围,避免发生山林界段纠纷,双方对山界进行勘定并树立此碑。据调查,钟杜界碑树立至今数百年,钟姓、杜姓两个姓氏之间,钟家湾、九柳坪两个村庄及村民之间从未发生任何山林纠纷。
钟杜二姓先祖为预防矛盾纠纷,用界碑明确产权界限,体现了先辈人的聪明睿智和契约精神,是古代处理乡村矛盾的典范,对当今社会乡村治理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仍有着积极意义。
团圆山
团圆山山顶风光(向家舟摄)
团圆山位于钟家湾村刘家湾,海拔840米,是大堰乡主要山峰之一。该山原称“团鱼山”,系因山顶有一巨石形似“鳖”(长阳方言称“团鱼”)得名。后因“团鱼”与“团圆”音相近,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盼望家家团圆,而将此山改名为“团圆山”。第二种说法是,此山原名“塌板山”,因清末修建团圆山庙而改名为“团圆山”。与团圆山相对的山包,为“求雨包”。传说,过去村民在天旱时,曾携带祭祀品,敲锣打鼓上包求雨,偶有灵验。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实属巧合。
村内“三连坑”处的茶马古道遗迹(向家舟摄)
过去,以长阳县城及宜都县城分别为起点,至长乐(今五峰)县城及恩施的“茶马古道”,经峰山、柳垭、蔡家坪进入本村,过马家坪、团圆山、红石板、钟家湾等自然村,由邓家冲村水田子进入长乐县界,后经长阳黄草坪等地抵达五峰县城。团圆山因其高峻,成为“茶马古道”钟家湾段的一个重要节点,往来的商人行者纷纷在此驻足歇息。往来者在休息时,常在此小解。起初,一些男性随处小便,既影响环境卫生,又有碍观瞻风化。为约束行人和村民的行为,村民公议在路边隐蔽位置设定了小解专用场所,并刻石于旁曰“阿尿池”(应为“屙”,因方言误作为“阿”)。从此,过往之人只要看到“阿尿池”三个字,便不再随地小便了。
团圆山上的“一碗水”(向家舟摄)
清末,本村孙家冲人李宏春,为私塾先生兼医生,教书育人,积德行善,为小孩诊治不收诊费。其后,他领头倡修团圆山庙,得到四乡居民响应。有乡人黄昌峻(字思德,法号天恩)捐款最多,达千余串铜钱。团圆山顶的庙宇建成以后,黄昌峻、黄斌章父子在此每日修行,晨昏礼佛,为四方祈愿,深得当时信众赞赏。在建庙的同时,李宏春、黄昌峻等人特意将周围山路整修为石板台阶,方便香客及商旅,从此这里的路“天晴不沾灰,下雨不沾泥”。团圆山庙,与蔡家坪平岭观、黑冲子巴岭观,为解放前大蔡乡几处著名寺观。解放以后,信教群众减少,庙宇逐渐破败倾塌。庙基所在,如今是一片整齐的茶园,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罐垴
重修香炉观功德碑拓片(向家舟拓)
罐垴是大堰乡远近知名的一座山峰。罐垴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山顶有一个形似罐子的巨石。二是因山顶原建有香炉观,先得名为“观垴”,后根据读音演变为“罐垴”。
罐垴雄踞于钟家湾村中部,一条由山下蜿蜒而上的古道直通山顶,沿途林木丰茂,风景秀丽。山顶开阔平坦,可俯瞰周边群山万壑,令人心旷神怡。山顶原建有香炉观,今遗址尚存。该观修建具体时间不详。但据附近纱帽山上的叶氏始迁祖叶友蕨的墓志显示,至少在清代康熙年间时,此观即已存在。今天在半山腰,仍立有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香炉观功德碑。
书香小坳子
小坳子小学内的古银杏树(向家舟摄)
村内小坳子小学校园内,有一颗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过去,这里属于小坳子小学的创办者——晚清廪生(俗称“秀才”)、本村人周祖德的宅院。
周祖德,庠名瑞麟,别号荩臣,为水田子周氏第七代,清代道光年间出生于今大堰乡邓家冲村内。周祖德年二十五岁即补县学增生,旋以优等成绩取为廪生(清代长阳县学廪生、增生学额各仅二十名)。光绪初,因祖、父年事已高,家庭食指浩繁,周放弃了继续科举为官之路,而迁居小坳子兴家创业。很快,他便拥有了大量土地和财富。致富之后,他在今小坳子小学院内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周氏宅院,人称“亭子屋”,为村内闻名的历史建筑。其后,周祖德又利用自家住宅开办私塾,教育乡邻子弟,成为一方有名的塾师。其三子周用梅(字鼎山),于民国时期继承其父事业,继续办学。周氏两代人兴学育人,至今仍为一段佳话。除兴办教育以外,周氏亦多行善事。光绪壬午(1882年)、癸未(1883年)连续两年,地方因遭受自然灾害,农民食不果腹,周氏主动拿出自家积蓄赈贷饥民,全活者甚众。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小坳子初中校园,当时仍保存有周祖德所建亭子屋。(王彪摄,李庭兰提供)
周祖德的孙子周乃法,字挥皋,生于1919年,1944年夏毕业于西南联大政法系。在校期间,周受闻一多、李公朴等老师的教育,思想开明先进。毕业后,他进入湖北省民政厅工作,1946年9月至1947年10月任咸丰县县长。1949年11月,被国民党湖北省绥靖总司令部任命为绥靖一师暂编一团团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恩施之际率部起义投诚,为和平解放恩施作出了贡献。
1944年,大蔡乡中心国民学校由石磙埫迁至小坳子周家老屋办学,成为小坳子新式教育的开端。据曾在此就读的原马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子超老人回忆,该校是当时大蔡乡唯一一所公办小学,约有老师8人,在校学生400余人。时任校长周志,黄家埫人、地主之子,为改善教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不惜卖掉自家田产,深受当时师生敬仰。
解放以后,在大蔡乡中心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党委政府相继在此开办了长阳县六中、小坳子中学、大堰职业高中、小坳子初中、小坳子小学。小坳子的书香,已延续150多年之久。
阴阳石
阴元石(向家舟摄)
阳元石(向家舟摄)
钟家湾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孕育了大量令人惊叹的奇峰怪石。其中,最让人叫绝的是阴阳石。阴阳石由阴元石和阳元石组成,阳石酷似男性生殖器,阴元石酷似少女私处。而且,两石相邻对峙,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