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原是备身法(上)

所谓身法,即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的组织法则,陈鑫说:“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 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的地上坐,有的空中飞,有的束住,有的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由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又说:“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耀皆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杨振基先生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即从肩部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从而从狭义的角度规范了身法的要求,便于我们较易厘清。

拳论曰:“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安舒者,百骸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也。太极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第一要素。行拳走架,推手都是以锻炼保持自己,破坏对手的平衡为依据,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方不惧他人推倒。故立身中正为身法之根本。身法以周身自然为妙,则是说太极拳讲纯任自然,全身动作,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不协调、不自然的地方,完全不符合人体生物运动的规律,正如许禹生所说:“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得路,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法轮常转不已矣。”

李亦畲《五字诀》曰:“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自如,故要身灵。”所以说身法之要在虚灵也。行拳走架推手以心使身,从人不由己;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太极拳周身皆太极,而纽枢在腰,腰为第一主宰,腰活则全盘皆活。

而杨家传抄老谱《身形腰顶》曰:“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此身法歌诀把身法之要划为三大类别。第一,吊顶即虚领顶劲,提挈全身,升发一身阳气;第二,腰为第一主宰,要松腰,以腰为分界线,上下对拉,即腰椎间的拔长;第三,其他方面的身法要求。同时特别强调了身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就是“顺舒”。《太极拳经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句,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提出了“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顺,陈微明提出了“舒胸顺背”。以上知法的要求是全面的,务求全面贯彻,缺一则不能完整而以致偏差。背离这些原则,终苦练十年数载,亦总是迷糊懵懂,终究无成。

由此可见太极拳身法之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项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简明扼要地规范了身法的要求。太极拳行拳走架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头顶裆落,涵胸拔背,直脊垂臀,松肩沉肘,裹裆护肫,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涵虚,顺舒安适,意含空灵,气格疏朗壮伟而意味淳朴虚和,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体势神情相衔,形质性灵溶贯,动而有韵,天机活泼,浩气流行;静而有势,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然而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是由具体的方法来实施保证的,这就是身法八要和十要。笔者在太极拳虚实解中已有说明,它们的基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些法则虽侧重外形的标准和规范,但并不违反重意不重形的原则。因为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者,太极拳的练拳顺序就是,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只有在形势达标,神形兼备后方可言重意不重形。如果连形势都无法松顺舒展,练不到位,合不了规矩,空谈神意,妄想外忘其形而成其形,内不知其神而知其神,是不切实际的。须知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无骨架之形不足以尽显势态,形不足俱,难得以技艺之功。拳无形势则失纲纪法度,失纲纪法度则心神难以应和,失应和外必乖于形势,内必悖于神气,则终身由之,究莫名其妙,而枉费功夫贻叹息矣。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太极拳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形表现在形势上,也是互相矛盾,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某一部位的正确有否,势必影响到其他部位的正确有否,所以身法要求都是整体的,不能割裂,顾此失彼,以致达不到全面的提高。下面就身法的要领作具体说明。

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即提顶或称顶头悬。顶劲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在其四平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

头为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纲举目张,身法的稳定,颈椎的顺竖,脊椎的中正,腰胯的转换,眼法的平准,呼吸的顺畅,步法的灵动。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为至高清虚之地,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庄,这样可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也就是俗说的提纲挈领竖线路。从生理上讲,这姿势是非常正确的,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从而保证了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通道不受挤压而畅通无阻,机气通畅,浩气流行,有利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的平衡作用,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尤其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此外,头位于人的最高位,虽然仅仅只有“六斤四两”重,一则形象不美;二则“首脑”暴露于敌,易为敌所乘;三则如《内经》所说,头倾视深,精神夺矣,即俗所说的垂头丧气;四则破坏了立身中正,更易产生由探头探脑所引起的连锁问题,如强项硬颈,精神不专,身体失衡,行动迟涩,虚实不明,歪斜等问题。所以,虚领顶劲在太极拳中是十分强调的。正如陈鑫所说:“周身精神全系统于顶,故顶劲起来,是在似无之机。”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一片生机。正如诗之歌咏“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太极拳经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句,说明在虚领顶劲的同时,还须注意顺项。有顶劲,方能神贯顶;能顺项,方能神通于背,所谓顺项,是指沉肩坠肘,束肋下气,含胸拔背等其他要领配合,虚领顶劲和顺项都是向上的趋势,肩顺背,项顺肩、顶顺项,注意几种要领结合在一起向上的力量,顺则气畅,僵则气滞。防止片面理解虚领顶劲而犯过或不及的毛病,顶劲不及,气滞胸中则萎靡,精神不及提起则垂头丧气;顶劲太过,过犹不及,气涩脑中则僵直,以致天机关闭,反失灵机。顶劲贵在适中,适中则灵,灵则机敏,以调遣心神,以调动百骸,以应付动静,以和济刚柔,无不是响斯应矣。

尾闾中正

尾闾: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有众水流归大海之义,寓意甚深。《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嵇康《养生论》曰:“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尾位于躯骶骨端,与脊椎骨有连带关系,为转动元气升降之要道。督脉之长强穴在尾闾部,为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系足少阴、少阳之会。在太极拳行功中,形体上尾闾如舵,又如推进器,身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对向何方,尾闾中正,则立身中正。如何做到尾闾中正?郝少如说:“尾闾中正须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正中即脊骨根向前也。”而孟乃昌先生则解释得更为具体:“首先要尾尖前移二寸,但用意可远至尺丈,尾闾骨向前,从而起到由曲至‘直’的拉长效果,起到向上托的作用。”从广义整体看,此即太极拳“裹裆”、“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就像用臀把内盆裹护起来,把小腹承托起来那样,这样配合虚领顶劲、松腰落胯、圆裆,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以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的平衡和蓄、引、拿、化、发的稳健,以及力由脊发,发劲浑整,专致一方。这个身法要领从局部看,就是吊裆,即尻道上提或谓提肛、缩股道,为会阴处虚虚向上吸提,适度地收缩会阴底肌和肛门括约肌,以促进下盘稳固。

虚领顶劲为上,能领则顶头悬,神贯顶而维系于天;尾闾中正为下,能裹裆敛臀、吊裆,则尾舵稳,气注海底而连接于地。头顶与尾椎(骶)骨互逆相撑,伸展贯注,则上下一气有如冲天接地之意。通体准直以竖其路线,纲举目张而提挈全身,如此则周身皆活,故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正如陈鑫所说:“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四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倾倒之弊”。

向恺然极言尾闾正中之义:“无论练拳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和脊梁,所有动作胥发源于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须从尾闾发端,方足以令身体运动四肢,不是四肢运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练太极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年,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会学于此等处注意,天资聪颖又能下苦功的人,或者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终生不知其所以然。”此论与清代杨家传抄老谱《身形腰顶》之说:“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

松肩沉肘

太极拳身法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又称松肩垂肘、沉肩坠肘、垂肩沉肘或松膀沉肘。这里的松和沉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正如陈鑫所述:“肩膀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所谓松肩沉肘,无非指肩关节须松沉,使锁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肩垂、肘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松劲活,肩催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圆,能固两肋。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技击原理。拳谚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规范沉肩垂肘的很辩证的话。肘不贴肋,就是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肘不离肋,就是在保证肘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尽量靠近,不离开肋部,便于保护两肋、两腰等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扬起,造成举高腋空,侧门(两肋为侧门)洞开,侧门空虚,易为敌所乘。拳谚云:“手如两肩门”。则肩关节就是门轴,即为枢纽。上肢又为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在。从技击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屈坠,扬肘悬起,肩、肘、腕等关节自然难以松沉,造成气血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脊发,亦不能贯于手指,攻则不能放人致远,近乎外家之断劲矣。而守则不能上护头面,中不能护胸腹,下不能护裆膝,起不到“两扇门”的作用。此外,不能松肩沉肘,势必因寒肩而导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为之阻塞,同时使输送氧气和血液的颈动脉受阻迫,大脑缺氧少血,从而造成大脑指挥失灵,智慧顿失;肩不能松沉,气血涌拥胸间,则上重下轻,脚跟浮起;气不能贴背,真气不自然熏蒸,以绵密寂照,冲合丹田。则遍体僵塞,虚灵荡然无存,劲力顿失,变化全无矣。同时亦因寒肩而致手臂伸缩缠绕,不能松柔圆活,屈伸开合不能自由,易被对手采用撅臂等手法使我受挫。从医疗保健角度来看,耸肩扬肘,造成肺等内脏经常向上提着,如俗说的提心吊胆,挈心挈肺,使之处于紧张状态。又使气血淤寒于颈、脊、肩、肘等关节,而难以达到头及指端,情绪紧张又使气血不能平和畅达周流于人体内外,致使内不能松脏腑,外不能柔腠理;内不能维阴阳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气之侵袭。则在改善健康方面就难获得预期的效果了。相反,如肩肘关节充分松沉了,手臂的伸缩缠绕就若柳丝荡风,活泼而无滞机,屈伸开合听自由了。从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和锁骨连在一起;有背阔肌把腰椎和肱骨连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会引起连锁的良性效应,使胸、背部松沉下来,从而使内脏放松,体内布满中和之气,五脏平和舒适滋润,充满美意,达到这种平静宁和的境界,身体自会健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