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2015052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20150528
(续:林海微澜: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真品,自然有与之相对照的伪品。
比如张大千的画。真品就是出自张大千先生之手的署名真迹。旁人无论模仿得如何唯妙唯俏,仿品就是仿品,既然不是真品,自然就属于“伪品”之列。尽管滑天下之大稽的客观事实是:张大千先生本人,就是作伪的绝代高手。
因为中华书画有千百年的临摹传统,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无不从此入手上路。临摹得神形兼备了,自然而然地也就多少有了些鱼目混珠的油然而生了。
有真就有伪,因为真者毕竟稀罕,所以洛阳纸贵。
真的就是真的。无论仿品如何的精美,独一无二的真品,还是最值得珍惜。
因为真品是一切仿品的本源。
所以张大千先生后来还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因为让他人来仿张大千,远比张大千仿前人要更加有意义。
(张大千先生仿石涛山水)
名品,说的是书画名家之出品。
张大千的画,自然就是名品。因为画者有名。用兵讲究“师出有名”,所以曹操深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书画,讲究“来龙去脉”。张大千的画,自然是名画,只要是真迹,大概笃定是物以稀为贵的可遇不可求。这样的“名”,基本上可以说:实至名归。因为是正儿八经的名,叫做:正名。
只不过这“名”因为原本就出身于无中生有,于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错位的名,异位的名,以至于欺世盗名的名,从古到今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举一个例子:梅兰芳也画画。据说现在也颇可以卖好些两银子。
(梅兰芳先生的画作)
这个“名”就多少有些岔了。
因为梅先生是京戏泰斗,这名声的正名是“花旦”,正名的名品是唱做曲牌。梅先生或许在书画上也颇用了些功夫,只不过这书画的“名”,多少还是借光“花旦”的结果。
好比如今学钢琴者众,大庭广众之下操演一番不出纰漏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这样的操演,大概还是说“会弹琴”比较妥当一些。
“会弹琴”与“乱弹琴”的区别就是这么一回事。
钢琴家,可远非“会弹琴”这么简单。
梅先生大概可以说是“会画画”的,只不过在书画领域,梅先生的造诣,大概多半还是相当于他的老本行中的京戏票友。自娱自乐而已。
名,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历史曾有记载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某德高望重长者召见秘书,将手中一信封交后者。曰:你来读一遍。秘书忙不迭接信封,于信封中取信。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小心翼翼诵读。信中有一五绝(四句诗,每句五字)。刚刚读了两句(十个字而已,未卒读),侧耳倾听的同时在另一张白纸上记着平仄的长者即不耐烦:停。这两句平仄都不通嘛。劈手夺过信纸,草草一睥而过,指令秘书:你来改一改。。。。。。
秘书惊恐万状:领导,俺是河南人,这平仄真的不中啊!(吓得不轻)
长者宅心仁厚,笑笑不语。此事遂不提。
数日后,《人民日报》大字标题发表原文如下,一字不改:
江上有奇峰
锁在云雾中
寻常看不见
偶尔露峥嵘
这就是历史名人江青留下的大名鼎鼎的诗作。曾经请周恩来总理润色。鞠躬尽瘁的后者,大概忘了,或者懒得,反正是肯定没有润过。
关于名品,大概还是正名的名,比较贴切一些。
精品,相对而言比名品要来得简单一些。
所谓精品,指的自然是或精工细作。或精心揣摩,精挑细选之品,而且是在芸芸名品之中的出类拔萃。
比如:张大千先生的仕女,傅抱石先生的山水,以及谢稚柳先生的工笔。
精品的精,是筛选挑拣出来的胜者为王。
未必全部都是精工细作,因为传统中华文化的审美,有四宁四毋之说: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傅山)
从来就不曾有这样一个标准:精品是精工的堆砌。
精品的精,大概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传统中华文化的反映。
传统的中华文化,从万世师表的老夫子开始,看重的是反省,看重的是体验,看重的是心领神会。也大致可以这么说:唯心。
所以,精品的精,大概首先还是:精心。
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文化,好像还是唯心的用功比唯物要付出得多一些。
因为唯心,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因为唯心,所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往无前。
因为唯心,所以才会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但依然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归根到底,心。
窃以为精心之品才当得起精品也确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知心”不易,门槛高。
既然要当得起精品,门槛还是高些比低些的好。
至于如何去阅读精心的心?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的是有心人的用心去品。
将心比心。多少有一定的道理。
真正的精品,也许不仅仅用眼睛,还需要用心读阅读。
特品。顾名思义,往往指的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出品。
物以稀为贵。收藏的宗旨之一。
特定时期的特定出品,往往有其不可重复的难能可贵。
比如,风吼驴叫,黄河咆哮,孕育出光未然的《黄河》;全国山河一片红,关山月挥毫《海岛女民兵》;如火如荼的批林批孔,文化大家巴金撰写《孔老二的罪恶一生》。
这些大概都是典型的特品。
那首上了人民日报的“江上有奇峰”,大概也是非常难得的特品了。
特品的特,大概是文化中非常独特,非常特别的出人意表。
说不好,也不好说。
基本上,还是有所“用”的考虑多些。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巴金作品《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稀品,也是这么个意思。物以稀为贵。
这多少有一点火中取栗的意思。就因为“不容易”。
好比鲤鱼跃龙门,图的就是挑战高难度,追求的是“成就感”。
稀品与特品这两个方向,大概可以说也是收藏中的两个主要取舍。的确有这样的藏家,以稀品特品为目标,乐此不彼。是否主流,根本不在意。
收藏原本就是比较唯心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好一刀切的万众一心。
全品,或者说完品,指的是品相是否完整齐全。
两害相权取其轻。完完全全的品相,当然比缺斤少两,残缺不全的破败相要来得好。
有全品,当然是要囫囵的,然后才是退而求其次。
这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取舍。
大致可以这样理解:
六品的分类,或者划分,相互之间并非是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还是有一定的相互重叠的。毕竟传统的中华文化有这么一个唯心的根源:不太看重概念的清晰界定与严谨,不太看中分析的条理缜密与逻辑推理;最重要的,多半还是:心领神会。
这六品,大概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心领神会。
所以可能有这么样的物事或一或二或更多,既是真品,也是名品,也是精品,也是特品稀品,同时还是全品。
这并不奇怪。因为所说的都是物事,身外之物,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已。
而所有的这些个六品,无非是万物之灵的人所杜撰出来的名目。有的有客观根据,有的属主观判断。就成了一个冷热拼盘。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心领神会。
既然源自唯心,所以多少还是不必一根筋。
收藏文化,就是这么样的一个约定俗成。
(天下文章一大抄。读书人的事情,折腾。
俺当年的语文老师也曾心潮澎湃地去“仙人洞”朝拜,回来以后啰嗦了足足二十年:
自古文人多大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天生一个仙人洞,破破烂烂一小坑。
有时候反而觉得:
地道正宗的汉唐文化,或许在域外的东瀛高丽,多少留了些痕迹。
比如:重道义而轻死生。
生命,有时候就是一个过程。)
(海南黄花梨印泥盒,好看的双色阴阳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