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州人口中的“南台浮桥”,竟是他的贡献!|空中茶摊vol.145
王祖道是福州琅岐王厝前村人氏。唐、宋以来,琅岐文风鼎盛,耕读人家比比皆是,至今乃尔。王祖道生长在诗、书、礼、乐的环境之中,自幼耳濡日染,嗜书成癖,加之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经、史、子、集,无一不精,年未弱冠便学富五车,以诗、文闻名闾里。北宋治平三年(1065年),28岁的王祖道赴京应考,一举成名,得中进上,出仕做官。为官期间,他目睹朝延选将,补官有私,时有庸才混入。为加强兵防要务,他向皇帝建言,对诸将进行考核,把不合为将的人,清洗出局,为此甚得皇帝器重。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帝将在泉州知府任上的王祖道调到福州做知府。王祖道到任之后,即捐宅为寺,举家搬迁至旧时的五洲诸侯馆(今鼓楼区委所在地)。
王祖道关心民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他上任经过闽江之时,见江边纸幡飘动,不少人对着江面焚香烧纸箔,恸哭之声惨恻非常,遂向艄公打听缘由。当他听到这是前两天,有条载满渡客的船只,行至半江忽遇风浪,船翻人亡,全船过江人客,无一幸免,葬身鱼腹的情况后,不禁双眉紧皱,暗白思村:“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些无辜过客,无端惨死江中,我心中自是不忍。我在此地为官,定要替黎民百姓着想,修桥铺路,方是无量功德。只要我王祖道在此为官,我就不能让这船翻人亡的事故再次发生”于是他默默立下造桥惠民的宏愿。
王祖道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他一到任所,安顿好家眷,即带上两个贴身随从,离开府衙来到闽江边上,向世代在江上打鱼的渔夫求教水文和水下地形地貌,老渔夫告诉他,闽江南港水深流急,风大浪高,地形复杂,按当时的条件,要在这里造桥,比登天还难。王祖道听了之后,手脚凉了半截。心想:“这江底地势如此险恶,要在此铺设桥墩,谈何容易!难怪历代官民,只能望江兴叹,无能为力了。”
回到府衙,王祖道日思夜想,就是无计可施,急得他心如火焚,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寝。一日,王祖道在书房中苦思冥想造桥之法,但仍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想到心烦,他踱到窗前,拉起竹帘,想看看窗外景色,让思路清醒清醒,才拉几下,他的手突然停住了,他把竹帘看了又看,一个灵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他想“既然桥墩难造,我何不将船只象这竹帘的竹片一样用绳索连接起来,让它浮在水面上,让行旅客商在船上行走,这样的一座无墩的浮桥,虽比不上有墩的桥梁来得坚实,但总比起渡船来得方便安全。”想到这,他兴奋得顾不上更衣,坐上暖轿,径往江边招来几位老渔夫,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征求大家的意见。老渔夫们深为王祖道福民众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不仅支持王祖道德想法,并且还提出连船的绳索最好要用坚韧的藤皮来制造,还提出由于江面宽广,必须在江中竖起若干石柱,以防浮桥被激流冲走等合理建议。王祖道也一一谨记在心。
王祖道回府以后,连夜起草征船告示,告示中说,只要应征船只符合条件,一定按行情奉还银两,决不食言等等。翌日即令衙役沿江张贴。王祖道急公好义,尽心竭力建桥惠民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沿江船民,他们纷纷撑着自己的船只,鱼贯而来应征,不几日,船只就集齐了。
在造浮桥材料备足之后,王祖道命工匠在北港用20条船只连在一起,在今小桥处形成座浮桥,古称沙合北桥,让过江行旅踏船过江。南港较阔,他命工匠用100条船连在一起,用木板架在船上,船的左右缚上粗大藤索,并将这藤索牢牢地缚在18根竖立在江中的石柱上,以防风雨对浮桥的冲击。之后,他又在桥头盖了几间厝,让人长期住下,以看护藤索。
他还在石柱旁边架起凉亭,供行人休息。宋元佑年间,有人在楞严洲中段建一座名为中亭的亭子供人休息,元、明时期,中亭左右形成街市,人们遂把这街市呼为中亭街。他还在中亭街北向的泗洲铺,建了一座泗洲堂,命和尚主持看护,供护桥士兵使用。又在今日的仓前山,建了一座济川亭,且在亭西面盖了一座庵,命看守人保护浮桥。这座浮桥历时一年多,才竣工完成。
宋元符元年(1098年),王祖道接到朝廷调令,入京到户部报到,在户部担任户部员外郎。四年后,在崇宁二年,王祖道再度被调到福州任太守。那时候,台江与仓前山江中,由泥沙冲积的一个小洲——中洲又浮出水面,台江由此再分为两港,合达道河的北港,共三港。王祖道到任后,仍然心系南台浮桥。他命工匠在北港用16只船,中港用73只船,南港用13只船,计102只船,依前法建造浮桥,使台江与仓前山连接起来,方便行旅往来。这一年,王祖道还在浮桥南端,今佛寺巷后向山上,花四年时间建了一座崇宁(即天安寺)。其后,元大德七年,高僧王法助与其徒吴道可奉旨兴建万寿桥,师徒前仆后继,历时20年,于元至治二年,才将王祖道所建德浮桥改建成石桥。1970年,市政府重视交通建设,拨款拓宽桥面,增高桥身,将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成一体,并将此桥更名为解放大桥。
至今解放大桥仍屹立在闽江上,为民造福。造桥先驱们,以其对福州的历史贡献,几百年来一直为福州人民所传颂,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福州民间流传与传承,成为福州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大桥·前世今生
指导单位: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讲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