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去日本展览被紧急叫停的青铜尊,真相到底是什么?

从夏禹立国以来,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等待着一个“名词”的出现,这个名词是什么?

有句话:“周何君臣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先说说这个“周”是谁?原来,“周”是周成王姬诵,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发之子,距今正好三千年。周成王继位亲政后,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

“何”又是谁也?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成周营建都城,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将一群宗族小子找来训话,内容讲了周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周成王训话后意犹未尽,就对姓何的小子说,把我的话记下来,去做一个“文创产品”吧,语毕,随手扔了三十朋贝币。

“朋”是计量单位,一朋是五枚。贝壳是那个时代的硬通货,一百五十枚贝壳也是一笔大钱了。何某将这笔钱买了一大批“吉金”,也就是铜,七弄八弄将“文创产品”做出来了。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典籍上竟没有一字记载。如果不是三千年后被一个农民、一个学者揭秘了,谁也不知何某其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那是1965年,在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西街,农民陈老二在屋后断崖取土,不料没挖几下,土块就掉了下来,土中竟埋藏着一件古铜器,除去锈土后,一见饕餮狞厉。陈老二想,今天运气不错,有个铜罐子放在楼上可装粮食。

其他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拓片

不久,因经济拮据,陈老二就将这铜罐子卖给了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总共卖了30元钱。当然,那个何小子若知道他花150“贝”做的传世铜尊是一件只值三十元的废品,一定泪目了。幸运的是这件混在废铜中的铜尊,在去回炉熔化前被宝鸡市博物馆老佟发现了。他慧眼识宝,就将其搬运回博物馆了。

也幸好制作铜尊的何小子是个“文艺青年”,他将这件“文创产品”做得美轮美奂。铜尊通高38.5厘米、口径29厘米、重14.6千克,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方圆相继,繁缛华丽。

何尊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王冶秋局长聘请马承源先生组织筹备。马老是青铜器研究的泰斗,上海博物馆馆长,他的名字在考古界如雷贯耳。他从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品文物,宝鸡出土的一件饕餮纹铜尊因其图文精美,制作上乘也被入选了。

马老在故宫武英殿见到这铜尊后,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的铜器不该没有铭文啊?突然,在他用手摩挲中感觉底部似乎有戏。清泥除锈后,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释文后一下撼动整个文物界。

何尊铭文

为了对得起何小子刻下这篇不寻常的文字,马老亲自命名为“何尊”。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紧急叫停了“何尊”这个国宝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为何“何尊”如此尊贵呢?原来,在“何遵”腹中的铭文里,发了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宅兹中国”四字。

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

商代城邑多称“邑”“邦”,迄今没有发现甲骨文中“中国”连用的现象,传世典籍中的“中国”两字都在西周晚期以后。“何尊”铭文中最早的“中国”一词,让古老的“中国”第一次距离我们这么近,这么真实。虽然当时的“中国”只是个地理概念,与现在“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土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宅兹中国”的“宅兹”就是“住在”的意思,生在中国,住在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这词语让人热血澎湃。何小子啊,虽然你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是将“中国”这两个字铭在铜上,留在中国人心中的第一人。

何尊细节展示

何尊细节展示

现在,“何尊”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在1982年发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种纪念邮票中,“何尊”亦居其一。“何尊”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缘的是,我与儿子朱军岷及铜匠们全程参与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铜工程的建设。博物院为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在该馆正中,最高处是巨大的青铜圆鼓形建筑,在用铜规模、体量,双曲面整体锻打工艺及表面青铜预氧化工艺的创新上,都创造了铜建筑的新纪录。

宝鸡青铜博物院

在宝鸡青铜博物院开馆后,我专门去参观礼拜了这件铭刻着“中国”两字的镇馆之宝。我仿佛闻到了三千年前“何尊”酙满美酒的阵阵酒香,陶醉在胜利的举杯中。

尽管如此,我还没有忘了将这122字的铭文写入此文,让识者读之,宅兹中国,中国早安!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