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你的“国学”殿堂之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关于自学:动机(兴趣或作用)是前提,好的方法是钥匙,坚持和努力是求知的必备品质。
本文的写作宗旨在于授之以渔,作为一种学习思路和国学大纲仅做入门之用,在此只对国学各科做基本概述,不予详解。
笔者主要以自己归纳整理的国学大纲为主线,总结了一个系统学习“国学”的方法为辅线,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给大家。但愿可以给热爱国学、初识国学的朋友带来一些有用的帮助,少走一些弯路。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笔者粗浅地认为,我们的时代有着主观学习意识涉足国学领域的人无非两种:一是因为兴趣使然“为学而学”;二是因为工作会涉及到,作为“工具”而学。抛开“传承”二字不讲就个人而言,学习“国学”从精神层面讲就是“修身养性”提高素养,现实作用便是“鉴古而知今”经世致用,或者再说俗一点,交际的时候或许还是不错的谈资呢!
其实在传统教育体制外,很多东西并不一定都要能够经世致用才去学,笔者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应是有“为学而学”的态度!
对笔者而言看书便只是想感受作者的思想和灵魂,寻找一些共鸣或慰藉,引发自己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灵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没有理由抛弃这笔财富!
不过一提到“国学”,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地说到“孔孟”、“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儒家经典”等等这一系列很片面的内容,却不能有条理有逻辑呈金字塔式地作出一个具体论述!这就是信息来源碎片化,没有系统地学习,导致的在阐述一件事时没有内容和逻辑。
还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读过一点《论语》、能背几首唐诗、记得住几个古人名字、会讲几个历史故事,就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深谙“国学之道”的人竟比比皆是!
对初学者而言,在学习国学各门学科的时候,其先后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认为应该由以下顺序依次进行:语言文字学→史地学→诸子百家→经学→佛学→理学→文学→艺术科学→古物研究(以上是为了便于初入门的朋友理解,所用名字尽量通俗化,下文皆如是。)
所以,现在就和笔者一起走进“国学”殿堂的大门吧!
一、什么是“国学”?
所谓“国学”,它不是狭义地指某单一的学术。最初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后来由于西方学术的输入才泛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因此它涵盖了西方学术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
国学虽然所包含的学术门类广泛,但却相互有所关联。因此要想融会贯通,不能急功近利只做局部研究忽略整体大局观,若只求一知半解便只能断章取义。
国学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它涵盖了:“语言文字学、史地学、诸子百家、经学、理学、佛学、文学、古物研究以及科学艺术”。
现在大多人的观点认为佛学不属于国学范畴,但佛学在中国弘扬了千百年,不可否认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笔者认为,在学习国学的同时佛学也是我们不可弃之的,因为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学在各时期的发展
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是国学的根基,中国学术在周秦诸子时期最为发达。
后来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自汉以后诸子学说逐渐衰落,两千年来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才有了另外的发展态势。
由清初学者顾亭林奠定了考证学派的基础,而后考证学派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
由于正统考证学派主要坚持为学而学的精神,后由于内忧外患的国家现状,正统考证学派不益于这样现状,于是提倡经世致用的公羊学派代尔兴之。
辛亥革命以后,诸子与儒家的地位才又回复到同等地位。
三、国学各科概述
1、语言文字学
自汉以来,研究古代语文之学称为“小学”,其中最基础的说白了就是教人识字,无非就是字形、字音、字义及其演变和发展等等。
笔者认为,读国外经典著作能够读懂原版一定不读翻译版。同理,关于中国古籍也建议最好能多读原著辅之注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避免过多受到注者主观意识的干扰以及其中难免可能出现的部分误解和疏漏之处,因此语言文字基础尤为重要。
很多古籍注解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原著,是研读古籍的必经桥梁,因此也有读古必读注的说法。
如果觉得没有必要和兴趣深入研究文字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步,毕竟单就文字学而言是非常庞大的一项“工程”。
2、史地学
史地学,即历史和地理。史的地位仅次于经,其中正史(每逢改朝换代官编撰的上一代全史,累积到清朝,统称二十四史)占重要地位。
除正史外,另主要的还有以时间排列的“编年史”、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类史”、私家著作的“别史”、纪述制度文物沿革的“政书”、“杂史”、“学术史”以及“史评”。
我国地理学古时比较落后,宋代稍有进步,清末之前的地理价值只够读史书用作参考,不过也算留著有几本地理的古籍。
《三字经》道:“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然而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但这些只是国学中经学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想要融会贯通地学习国学应当以史为先,只有通过史学了解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才能思路清晰地贯穿起每个时代的思想学说。在这样的基础下再去研读那一个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才更加合理,也才能有条理和逻辑去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包含“九流十家”。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诸子中杂家不能算家,因此十家则是在九流的基础上少了一个杂家,多了小说和兵家。除九流之外的小说,九家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自提出各自的学说,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还没有经学的说法。
对诸子各家思想有了总体上的认识和了解后便可开始对经学的研究。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以诸子学说为根基的大背景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着手对经学的研究。
4、经学
经学产生于西汉,但“经”最初不过是指用来连接竹简的线,因汉朝独尊儒术,此后“经”便指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一般指十三经:《诗》、《书》、《易》、《礼》→(《周礼》、《仪礼》、《戴礼》即《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
“四书”是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拿出来印单行本,与《论语》、《孟子》的合称。“六经”包含了:《诗》、《书》、《乐》、《礼》、《春秋》、《易》。后来因为《乐经》散失只存《乐记》一篇,又被并入了《礼经》中,所以有了“五经”。但“六经”不是儒家的私家著作,作为古代官书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非儒家所能私有。
5、佛学
关于佛学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很多人把“佛”神话了,其实“佛”在印度指觉悟者,觉悟者是人而不是神!佛学是研究释迦牟尼和佛陀学说的,释迦牟尼是佛教教主,他是人!释迦牟尼集他之前很多佛的大成,于是后来所有佛都宗仰他,才有了后来的佛教。
相对儒学而言,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隋唐时佛家思想的勃兴使使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影响。
佛教由印度传入,经由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逐渐演变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这三大系。
由于中国佛学和国学中其他学术思想相互影响和关联,因此要学习国学那么佛学是不可弃之的。
6、理学
理学是宋代建立的,又称道学。
它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贯通自成一体系,既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又发扬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新儒学。
理学又因分为陆王一派的“心学”和程朱一派“理学”,则又用“道学”来做两派的总称,这是也是当时新的哲学,可谓中国最完备的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集宋学大成的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宋末年其思想被定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是南宋末年到清朝的主要正统思想理论。
由于理学受佛家和儒家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在佛学和经学之后研究,更易理解并与前者有所对比。
7、文学
我国过去所谓的文学范围与现代文学不相符合,分类非常繁琐,现在不采取那种无意义的类别,只大致分为诗、词、曲、赋、骈文、散文、小说、戏剧等。
读史对研读文学经典是非常有帮助的,作者的社会背景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8、科学和艺术
我国古代艺术完全可以和西洋抗衡,可惜很多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很多建筑被毁,只剩史书上的记载了。
除建筑外,秦汉的石刻、汉晋的铜镜及符、六朝的佛像、六朝唐宋以来的书画、五代以来的磁器、宋明以下的木刻、明以来的漆器、篆刻以及织物刺绣等,都有很多举世瞩目的艺术品,另外还有绘画和音乐。
现在研究我国固有的自然科学主要意义是把它当作文化史的一部分来考察。
自然科学包含了:天文学和历法、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以及农业和手工业这些应用技术。
我国自然科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其实在周秦时期发展得相当快,后由于经过汉到清两千年文化停滞时期逐渐衰退。近百年欧洲科学发达时期,中西交通的隔绝导致不能随时接受欧洲影响,所以直至清末西洋科学输入以前,我国学术界都不怎么重视自然科学。
9、古物研究
探讨古代文化,除了读古书还需要研究古物。
古代器物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指标,有的可以用作考证史书所记载历史的事实,补充史书的缺失。
古物研究作为学习国学的最后一步,是因为如果没有其他学术作为基础,就没有对古物基本的鉴赏能力。
结语:不知道读完此文,大家脑海中对“国学”是不是有了清晰的脉络了呢?另外笔者不足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