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伟大教育家,被我们后人称“万人师表”,曾经有一个普通人说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孔子受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尊重,让中国无数谦谦君子,仁人志士的钦佩敬仰,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夫子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想财富,也成就了历史上无数“君子”的人格。一个民族的文明和伟大,其实不只是思想典籍,不只是什么宏伟美妙的建筑,也不只是什么诗词歌赋,而最重要是塑造和形成一个“谦谦君子”一样的人格和精神。并融合渗透到华夏民族血液之中,“仁义礼智行,温良恭俭让”,早已深入中华文明的基因。
然而孔子在早年,却怀才不遇,始终得不得重用与赏识,汉蔡邕《琴操》: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见兰花,盛开于幽谷之中,于是感慨:兰花原是香花之冠,现在却与杂草同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来表达自己无限感慨以及淡淡的忧伤……
于是创作古琴曲《幽兰》又名碣石调·幽兰,将自己思绪和情感在指尖涌动和倾诉,于澹逸悠远的古琴声中静静流淌。
孔子云“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之香,清逸而悠远,馥郁而芬芳,虽独居深山,却展示着一股自信清越的生机与活力,足以见幽兰高洁与脱俗之气节。幽兰恰似清风霁月,安放了无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人志士的心灵。
因此以幽兰比喻君子之美德,表达自己生不逢时且不得重用,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淡淡哀伤,但又不失气节与永不放弃高贵品质,一曲《幽兰》寄托了一个民族无数品格美如兰的“君子”精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