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脚下五代寺址,地面一色儿清建。
到开封可以不去包公祠,但必须要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北齐始建,盛于唐宋,后屡毁屡建,毁因有三:兵燹、火灾、水患。现存建筑天王殿、大雄殿、罗汉殿、藏经楼为清建,其余为后建。
↓大相国寺看点全部集中在中轴线上,去之前听闻大相国寺东厢房有间被辟为“中原古代佛像展”展厅,鱼舍弃包公祠,执意去大相国寺,也有此因。只是想法太好,展厅不开放已有多时。
↓不遂愿望的事情常会发生,随缘吧。回到中轴线上看四大殿。
四大殿内的看护师兄都叮嘱鱼不可以拍照,鱼关照先生尽量遵从。这并不说明鱼性情变了,是因为大相国寺除了罗汉殿内的木雕千手观音外,各大殿内佛像都是新置的,实在无法和山西各处寺庙中那些堪称古代佛教艺术瑰宝的塑像相较。
也许您会问堂堂一古今驰名的大相国寺,怎么会连清朝置的佛像都少有遗存,那得拜冯玉祥所赐。这位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主豫者,毁掉了开封大相国寺除了千手观音外的一切佛像,至于为什么千手观音得以劫后余生,那话就长了……
↓八角形回廊的金柱间有朱漆雕花隔扇60扇,将回廊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为敞开式游廊,可供游人漫步小憩;内部是密封型回廊,供奉着1985年置泥胎五百罗汉。
↓罗汉殿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间一名民间艺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艺术杰作。像高3米多,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计1048只眼,民间俗称“千眼千手佛”。此造像用材珍贵,雕工精巧,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摘自360文档)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黄河决口,大水淹了开封城,水退后,泥沙淤积将八角殿原来1.67米高的大台基淤埋于地下,直接导致其木结构的殿身梁柱直接接触地面。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开封多次暴雨成灾,八角殿内进水,最深时水深及膝,严重损害了殿身。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八角殿外廊殿室梁架已向东北倾斜15度。大修迫在眉睫。1980年6月25日至1981年5月6日,八角殿启动提升工程,包括中心亭及千手千眼佛像成功向上抬升1.67米。
↓大相国寺罗汉殿北是藏经楼,在藏经楼北,又新建了一高出藏经楼一倍的恢弘建筑--资圣阁,鱼和先生去时,已经初具规模,时隔半年,想必已经投入使用了。
“汴京八景”,大相国寺就有两处,即相国霜钟和资圣熏风。“资圣熏风”指的就是宋真宗赐名的皇家楼阁,也是号称“史上第一阁”的资圣阁。据说有三百尺高。阁内安厝悍将曹翰从庐山东林寺运来的五百铜罗汉。资圣阁前身为唐玄宗时期兴建的大佛阁,唐肃宗时易名“排云阁”,然而,排云阁与大相国寺在唐末被大火烧毁。宋建的资圣阁逃脱了靖康之乱的战火,但却被明末的一场黄河泛滥淹没,与原本的大相国寺都沉睡在地底。当年的资圣阁盛景让众多文人墨客留恋不已。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李献甫曾赋《资圣阁登眺同麻杜诸人》一诗:高阁凌云眼界宽,野烟碧树有无间。天边孤鸟飞不尽,陌上行人殊未还。魏国几回时事改,汴堤千古夕阳闲。愁来重倚阑干望,崧少西头是故山。
↓藏经楼原本为清康熙年间复建的大相国寺中最高大的一座建筑,也是大相国寺最后一座。 篆书“藏经楼”匾额为清代奇才“孙星衍”遗墨,孙星衍性嗜藏书,治学范围较广,经史、诸子百家、文字、音韵、金石碑刻、书法都有建树。书法以篆书最工。其篆书瘦硬工整,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篆书轴》和《草书临王佑军帖扇面》。 上海博物馆藏有其《行书七律诗轴》。
↓清建的藏经楼与新建的资圣阁对照
↓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即空海大师纪念堂。
↓堂前立有空海大师铜像落成纪念碑,及一对石雕六牙象。
↓堂内的空海大师铜像为日本友人赠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