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学习之基,不要排斥
学习观念对学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教学观察中发现,中学生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学习行为,而这些行为是由其不正确、不科学的学习观念引导的。
本期开始,逐一做分析。
一、排斥机械记忆性的学习内容
强调理解为先,反对一味死记硬背,这是“学习学”的要求。
不喜欢做重复性的工作,尤其是不乐于做机械重复性的学习工作,这是年轻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
然而,那种认为凡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就不可学的论调,古往今来坑害了不少年轻学生。
高一某次单元检测中,忽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呀?卷子里没有给。
我一愣,卷面没有给出此信息,的确是命题时疏忽了。但转念一想,一个高一学生,已经学习化学一年多了,却连钠这种十分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能记住,是否多少有些问题呢?
有的学生对此类记不住基本知识的现象辩解得理直气壮:爱因斯坦说过,数据手册里可以查到的东西,不必费脑子去记忆。
这话是不是爱因斯坦说的没有考证过,似乎有些道理。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说我们要刻意排斥基本知识的记忆哟!
基本知识是思维的细胞,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思维,也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形成。
从学习学的视角看,非常多的知识,其实早期都是起源于机械记忆所形成的经验。
以化学为例: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些概念,如果学生初学时不是先死记硬背式地、大量地记住“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而“木头做成桌子则属于物理变化”等,就不可能形成关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同样地,如果不是一开始记住“Cl2、Br2、I2等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NH3、HCl等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有机溶剂”等基本事实,也就很难形成“相似相溶”这一基本化学认识。
解答高考试题的过程中,记住一些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一些常用的基本数据,可能有利于迅速地解决很多问题。
再给大家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993年秋季学期的某一天,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化学教室,来自我国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潘文斗先生,跟一个日本博士争执得面红耳赤。
他们都是搞甜味素研究的,就最近提炼的一种天然材料的分子组成问题在讨论,他们用英语交流,我几乎听不懂。
过了一会儿,潘先生回头用汉语跟我讲“小王,你等着看吧!这个大谷博士还是太缺少经验,他坚持按照计算结果说此物质含31个碳,而我认为应该是32。”
过了几天,仪器分析的结果出来了,果然是32。
我问潘先生,您怎么预测出32而不是31呢?
“我做这类天然材料多,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所含碳原子数大多是偶数。”
我们极力倡导基于理解的记忆、基于理解的学习,但是人的记忆潜能很大,能够记住的东西不要故意排斥。
它们也许有用,它们一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