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西藏第一寨甘堡藏寨
(晨 旭 / 旅游摄影纪实)
7月28日,成都进入伏天,酷暑难熬,我们一行十几人驱车到理县‘甘堡藏寨’旅游消夏避暑。
甘堡藏寨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甘堡乡的一个藏族村寨。 甘堡藏寨位于理县至马尔康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中心地段,甘堡藏寨位于国道317路旁,距成都市192公里,距理县县城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它倚山傍河而建,故得名甘堡,藏语意为“坡上的村落”。在整个西藏自古就将甘堡为甘堡甲穹,意为百户大寨。
据了解,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洲属地, 阿坝是羌人游牧区之一,南北朝时期属吐谷浑国。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派大兵压境,在松洲(即今松潘县)一带发生激战,占领了该地区,当时甘堡一带是两军激战争夺的地方。而后,西藏内部发生四分五裂,大部分藏人没有回西藏而留了下来,与羌人融合比邻而居世代繁衍,成为嘉绒藏族。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属杂谷脑土司领地。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废除土司制实行改土归流将杂谷土司属地设五国军守备,甘堡设苟桑二员守备,其中桑式守备衙门主体至今保留完整。甘堡藏寨是五县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嘉绒藏寨,以其独特古朴、自然、厚重的建筑风格,令世人惊叹不已。整个村寨依山而建,幢幢相通,户户相连,无不体现嘉绒人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寨内特有的锅庄、民歌、服饰、习俗等嘉绒藏族文化也会让游人一饱眼福。
寨子里是一幢幢石头垒砌而成的碉楼般的屋楼。石屋不用砖、水泥、河沙、石灰修建,而是就地取材于河水中顺水冲下的花岗石(当地俗称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用当地的黏土垒而成。石屋冬暖夏凉,不易风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两三层,下宽上窄;一层养牲畜、堆杂物、二层是客厅、厨房、卧室、客房;三层屋顶平整可作凉晒,扬打粮食场地。有的藏居甚至还有类似现代楼房中内、外阳台式的建筑。石屋毗邻相连,高低错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与屋间有狭窄的巷道、宽的三米左右、窄的仅能并肩过两人。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者鹅卵石砌成。全寨大小道有多少,就当地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无论上高高的后山俯瞰,还是伫立公路远眺,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组壮观的艺术群雕,给人一种的艺术受。
甘堡藏寨作为“嘉绒西藏第一寨”,其嘉绒藏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奇特的建筑、独特的民风民俗,已经备受世人关注,成为千里藏羌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在2008年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甘堡藏寨曾经遭受过重大损失。千年古寨,毁于一旦;甘堡藏寨,震成一片瓦砾。
在寨子里,还保留着地震遗址,供游人参观。
在灾后重建中,湖南对口援建甘堡藏寨。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甘堡藏寨焕发青春。
在村委会妇女主任:泽依娜姆(汉族名:杨石英)家做客。
方便的自来水、使用电做饭,彻彻底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卫生习惯,使每个家庭更加整洁、漂亮。
每当夜幕降临时,点将台前的广场便热闹起来。
在藏族地区,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因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
转动转经筒也是藏族人民祈祷、送祝福的地方。
一边转动着经筒,一边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藏传佛教认为,吟诵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
地震灾后重建的甘堡藏寨,完成了灾后重建,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完成了从农耕主业到以旅游为主业的转型。这样的农家乐遍布村寨各个角落。
九十六岁高龄的房东老太太是甘堡藏寨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长者。
游客与房东泽郎家母女合影留念。
我们在甘堡藏寨期间,目睹了全寨人载歌载舞为潘金华老人祝寿的盛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