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给孩子的,未必是他所需的,中间还差一个“尊重”
导读:这是百篇【亲子教练日记】的第十五篇,我会秉承【少说道理,多讲故事】的原则,从日常生活中家长急于解决的具体问题入手,聊聊青春期的孩子教养中,身为父母的酸甜苦辣与教养盲点,今天聊的主题是《你所给孩子的,未必是他所需的,中间还差一个“尊重”》
作为父母,从你有孩子的那一刻开始,有一种心态就在你的内在滋生着,那就是补偿。
所以补偿就是曾经的缺失或匮乏,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就想把它弥补回来,大部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深陷到补偿的心态中。
很多家长老是担心孩子爱玩、爱上网,但是不爱读书,成绩会不好,于是他们常常问要怎样让孩子爱念书?怎样让孩子玩手机有节制?
事实上像类似这样的提问,其实就是家长补偿心态的一种体现。
现在叛逆期孩子的爸爸妈妈,大多数都成长于那个整体物质环境并不充裕的70年代,当年我们父母总有一方常年在外工作,或因为家庭生活压力忽略我们的心理感受。
于是,我们大多数70后就成了精神上的“留守儿童”,早年的亲情缺失和教养缺位,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成长。
当我们长大成人并为人父母的时候,这种缺失感已经刻在身体里。
当我们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就会无意识地、无条件的、过分地给予孩子关照,以此来寻求心灵的补偿,满足自己心底深处的内在小孩。
这也是目前许多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亲教养孩子的现状,整天把目光锁定在孩子的一言一行,看上去是在负责任地爱孩子,但实际上是满足自己内心中的各种匮乏感。
这样的孩子父母亲,我们称之为“鸡娃型的父母”。
可是,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蓝图,有他自己内在的导引。
你认定的孩子种种不听话叛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真实呈现给你看的,经常是你内心没有处理完的功课。
父母亲会因为自己童年经常得不到的、自己有遗憾没完成的,而想在孩子身上不断补偿回来。
这也不能说不对,但长大后孩子可能会恨你,因为他发现社会不是这样。当你在补偿你的孩子,其实是你内在没有做好整合。
因为自己当年没有得到,所以你想给孩子最好的,但真的是他需要的吗?
所以你要花点时间,先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生命中各种匮乏导致的"空洞“,再去弥补自己当年没有得到的遗憾。
这是你成为智慧父母必须走的唯一之路——自我疗愈、自我觉醒,这样你才有较充足的教育储备与能量去胜任当下的父母角色。
这里,我建议你开始去做一两样当时想学而没去学的事情,而不是将所有的寄托全塞给孩子,如此一来你的家和孩子的将来才会健康。
如果你是一个焦虑担忧的妈妈(爸爸),源自没有满足自己内在的匮乏,那么你的孩子也难以成为”杨柳依依“、”草长莺飞“的阳光少年,你做再多的补救也没用。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互动,我认为一定要先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再来谈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才是真正爱孩子。
首先,你要学会尊重自己,来疗愈那个童年听话懂事的自己隐藏在内心的”空洞”,这样你才能在跟孩子互动中,自然而然地真实表达出尊重孩子。
比如:“孩子啊,你玩手机时间好几个小时了,我有些担忧,我希望你能放下手机去念点书啊,但这只是我的建议,你也可以不按我的意思去做,因为读书这件事是自己该去负责。”
然后,你要让孩子如何学会尊重你这个妈妈(爸爸),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亲所有的付出是“理所当然”,这样会把你的孩子宠坏,最终你们会变成孩子的奴隶,也表示你没有爱自己。
比如:“孩子啊,你想买台新款手机的要求,爸爸知道了,但我现在还没法说服自己,毕竟你这个年龄有手机后,我会担忧你的学习会被影响,不过我现在可以听听你的想法,好吗?”
亲子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父母其实是很重视自己的,就不会那么容易烦躁不安。
当然,要想做到这点,你得通过自我尊重与自我信任来爱自己,一个没法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很糟糕。
你以为给孩子的已经是最好的,可是他未来会死得很惨:他有可能会很自私,只在乎自己;另有可能会过度压抑自己,完全没有自我,而去迎合讨好所有的人。
所以很多小时候是小霸王的孩子,到长大后,都会变成被人瞧不起。因为他们进入社会无法适应,就把自己放低,去讨好、迎合别人,无法做到不卑不亢。
那什么叫“不卑不亢”?
我有我的权利,与别人互动时,不觉得有什么自卑,也不觉得别人都要听我的,这叫作“互相”。
这是很多父母教养中常犯的毛病,当孩子小时没教会他们要“互相”,跟孩子说话时也没有觉察到“互相”,很多东西都觉得理所当然。
但孩子长大后,发现这个社会没有跟他理所当然,因此受了很大的伤,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听我的?为什么大家都不像我的爸妈任由我差遣?
在儿童心理学里面,当一个人的需求满足可以被延迟的时候,表示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成功的机率越高。
因为他会比较成熟,懂得等待、忍耐,也比较能配合他人。
孩子的需求可以被延迟,表示你可以跟他沟通、讨价还价,诚实地告诉他什么原因,学会体谅。
当你们常常问我,怎样让孩子爱念书?怎样让孩子玩手机有节制?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提问就是把自己内心的平安建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的想法就意味着你把灵魂安放在孩子体内?
当你这样想、这样问的时候,就代表着你根本无法做到“不卑不亢”,反而你内在的自卑和低价值会让你面对孩子“时卑时亢”。
我经常的回答都是:“你能接受自己有一个不愿意念书的孩子吗?”,“当你的孩子整天玩手机时,你能允许自己生气或焦虑吗?”
如果你不能接受,还时常想怎样才能不焦虑,其实那是你没本事——你并没有意识到爱自己是多么重要!而且爱自己就必须先体验到自我的尊重!
你如果不能把追逐孩子的目光拉回来,放到自己的身上,去好好想想这些对孩子的期待是怎么来的?藉由这些期待,我面临着自己哪方面的内在匮乏?
如果没有这些觉察,你就会无意识地使用父母过往爱我们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当然这一切背后的动机都是基于你的补偿心理。
于是,很多叛逆期孩子的父母就会慢慢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样子。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关系教练,父母心灵成长咨询顾问,70后禅修者,1对1指导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在智慧教养方面,不仅知道并且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