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为什么战败?战争的过程和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天我们来说说布匿战争,对于西方历史,包括地中海史,布匿战争可以说有教科书式的意义。
布匿战争是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城邦联盟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罗马人把他们称呼为“布匿”。
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谁是胜利者,因为它来自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称呼,而假如罗马失败了,它是没有能力用自己称呼别人的名字来命名这场战争的。
布匿战争,地中海南北矛盾的缩影,持续百年,以罗马胜利告终
大家对迦太基的了解可能不多,对罗马可能也不太多,但是相信大家都对汉尼拔这个名字比较熟悉,汉尼拔就是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著名的统帅,甚至可以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他仅以一人之力支撑起了迦太基的局面,与罗马整个国家机器作战,甚至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其实他根本不是欧洲人,现在在突尼斯和利比亚等北非国家,还有叫汉尼拔这个名字的人,也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但是迦太基还是失败了,原因不是汉尼拔不优秀,而是与迦太基自身的原因有关,我们现在就先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过程。
引用于头条百科
迦太基位于现代的北非沿岸,中心位于今天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到公元前3世纪也已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占有马格里布沿岸和西班牙南部,以及地中海上的几个大型岛屿,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
这是早期欧洲人与闪族人决定性的一战,早在希腊-布匿战争时期,古希腊人就与迦太基人长期在地中海进行争霸战争,但未有结果,而罗马作为后起之秀,将经过此战终结在古代闪米特世界的长期优势地位。
当然此时的迦太基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以他们当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话,他们只知道战争的起因是“墨西拿事件”,前288年,一群叙拉古雇佣兵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并宣布脱离叙拉古独立。他们以墨西拿为大本营,骚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盘踞了很长时间。
公元前264年,叙拉古决定清除这批盗匪,于是雇佣兵首领玛尔美提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为了不让迦太基的势力坐大,抢先与玛尔美提联盟,于是战争从叙拉古和雇佣兵的战争变成了罗马和迦太基的战争。
双方的战争目的和性质有根本不同,间接决定了迦太基的战败,图为罗马人发明的接舷战
以迦太基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只知道一群来自北方欧罗巴地区的抠脚蛮子抢了自己的生意,实在是岂有此理。迦太基人对什么霸主地位其实不感兴趣,争霸也好,不争霸也好,都是为了金钱利益而战,而罗马的野心很大,他们以征服为目的。
于是战争爆发,史称第一次布匿战争。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23年,迦太基人的优势集中在海上,但是打得并不怎么样。罗马人在陆地上占优势,但是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在他的带领下罗马人竟然也没有在陆地上捞到什么便宜,仗打成这样不得不说也是一大奇观。最终罗马人建立了庞大的海军,并发明了接舷战,导致在海上作战和在陆地上作战差不多,最终击败了迦太基的海军,而迦太基是靠雇佣兵来打仗的,眼看无利可图要做赔本生意了,迦太基雇佣兵爆发叛乱,迦太基被迫向罗马求和,战争结束。
其实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之后,罗马就已经取代了迦太基成为了地中海最强国,罗马的胜利主要因为它坚持不承认失败,它是公民政体,民众存在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国家感情和爱国心,而迦太基是一个商业城邦联盟,一切战争为了金钱利益,一旦要做赔本生意,很难持续进行作战。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乃至欧洲文明与闪米特文明的不同之处。
战争结束后,哈米尔卡镇压了雇佣兵叛乱,因为失去了西西里岛,他们开始向伊比利亚半岛发展,逐渐进入西班牙的腹地,领导者正是哈米尔卡的家族,哈米尔卡拒绝承认战争失败,积极发展势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汉尼拔,自然也是对罗马没有什么好感,后来汉尼拔继承父辈接力在西班牙的扩张,罗马人警告他不要越过埃布罗河,汉尼拔无视警告,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彻底击败罗马。
警告无效后,罗马人向迦太基宣战,而复仇心切的迦太基也乐于接受宣战,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迦太基人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也已经具备和罗马一战的能力,布匿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决定远征意大利,他分出15000名士兵和21头战象,留守西班牙。汉尼拔自己则率领九万步兵、一万两千骑兵和37头战象,从新迦太基出发,向罗马人的本土意大利半岛前进。
汉尼拔取得了许多胜利,在战争初期的特雷比亚河战役中,迦太基只伤亡四千人,而罗马的四万军队中只有一万人生还,首战告捷,大大地提高了汉尼拔的声望。而罗马的失利,让罗马人非常震惊,他们调集大量兵力围剿汉尼拔,但仍然接连失败。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不到3小时汉尼拔的军队就结束了战斗,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人阵亡,数千人被俘,仅剩6千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然而迦太基人穷追不舍,最终这些士兵全部缴械。
优秀的迦太基将领汉尼拔,被对手的后裔尊称为战略之父,一个悲剧人物
汉尼拔注意利用罗马和它的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同盟。
此时罗马人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敌人。他们选举费边作为独裁者,费边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不与汉尼拔正面作战,以拖垮汉尼拔。面对此,汉尼拔采取掠夺和突袭罗马补给地的方略,激怒和消耗罗马人,迫使其应战,216年执行正确战略的费边在任职到期后被免职,同年春汉尼拔突袭了罗马重要的粮仓和补给基地坎尼,罗马人在新任执政官的影响下,决定与汉尼拔决战。
于是,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坎尼会战爆发。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经过各地分兵驻守和消耗,此时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但是经过补充的汉尼拔骑兵占有优势,经过12小时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汉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汉尼拔一个北非闪族人由此也被西方人尊称为“战略之父”。
意大利的作战由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意识到要打败汉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地使用费边的消耗战略,汉尼拔的战术发挥非常精彩,但战争不是他个人决定得了的,在大战略环境方面,迦太基存在不擅长打持久战的劣势,消耗不起,于是罗马人不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敌军,旨在消耗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接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军事行动,诺拉之战中被对方击退,不过在公元前213年,汉尼拔攻克了南意大利城市塔兰托,又趁胜攻取了除利吉姆以外的全部大希腊区城市。
然而地方城镇补给效率很低,汉尼拔手下也没有什么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其实他一直在靠个人能力带领一群雇佣兵作战,这些人能跟着他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最大的问题在于,迦太基人没有与罗马人相抗衡的资源实力,汉尼拔与公元前212年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歼灭罗马军队约2万人,但同年,罗马人也攻占了投靠汉尼拔的叙拉古,这个布匿战争的爆发之地。
公元前211年,罗马人夺回了南意大利重镇卡普阿,并在西西里岛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并与希腊本土的埃托利亚同盟结盟对付马其顿的腓力五世并取得胜利,解除了后顾之忧,但公元前210年汉尼拔再次展现其战略天分,再次重创罗马军,并于公元前208年摧毁了另一支罗马军队,击杀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没有更多的兵力分兵驻守在夺取的城市,以致罗马人在这段时间内渐渐夺回失去领土,汉尼拔的人马渐渐丧失了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从公元前207年开始,迦太基人开始支撑不住了,西班牙的援军被击败,其后的几年中,迦太基少有战绩,公元前203年,汉尼拔被召回迦太基,因为罗马人见与汉尼拔的战斗无法取得什么结果,干脆撇下他全力进攻迦太基本土,事后证明这一战略的正确性极其重要,不久双方进行了关键性的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其他战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迦太基在步兵方面占有了优势,但是迦太基前盟友东努米底亚倒戈给罗马人带来了骑兵,罗马军队首次拥有了骑兵优势,而迦太基则拥有八十头战象。
迦太基人像波斯、印度等南方国家一样,带有浓厚的南方民族性质,战象在他们的军队中较为重要,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这种庞大的生物很难操纵,很容易误伤自己人,罗马的优势骑兵在战斗开始不久后就击溃了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而他们的战术阵型很容易就化解了迦太基象兵的威胁,即使如此,双方仍进行了一场硬战,汉尼拔甚至一度即将获胜,但罗马统帅大西庇阿适时重整部队,与取得全胜调头归来的罗马骑兵向迦太基军前后夹击,迦太基军的阵线崩溃了,据估计此战迦太基损失了超过3万人,另有15000人受伤,而罗马只损失了1500人左右。
迦太基带有典型的热带南方国家的特征,战象是其重要装备,然而败给了罗马骑兵
迦太基人丧失了取胜的希望,于是向罗马投降,罗马人向迦太基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条款,迦太基失去了北非以外的所有领土,海军解散,只剩下十艘防海盗的船只,并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平心而论,汉尼拔的作战非常精彩,但战争毕竟不是个人所能够决定的。无论汉尼拔取得多少次胜利,迦太基人都会发现罗马的兵源好像源源不断,而汉尼拔毕竟还是会有不可避免的损失,于是罗马人越打越多,迦太基人越打越少,而且补给也是问题,迦太基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战术或者战略的问题,从北非进攻欧洲在后世的无数次战役中都被证明是极其困难的,即使取得一定战果也不可以当做主战场,比如二战时期的北非军团在法国南部登陆,仅仅只能起到一个小规模的牵制作用,而阿拉伯人继承迦太基人的地位后再度经过西班牙进军欧洲,最终也折戟法国南部,这是双方的地理态势所决定的,人力很难改变。
于是,汉尼拔可以取得很多次胜利,甚至不仅仅是战术胜利,可以取得部分战略胜利,但是却连一次都输不起,罗马人只要找准机会,在不断消耗对方之后给迦太基决定性的一击,想不取胜都难。
之后的汉尼拔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了一阵子,不久之后出面整治迦太基的腐败,恢复了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但七年后,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拜访了腓尼基人的故乡推罗城,随之到达了塞琉古帝国,并被该国奉为座上宾准备向罗马开战,但塞琉古人没有与罗马作战的实力,后战败,汉尼拔再次逃亡到小亚细亚的比提尼亚王国,并与罗马再次交战,这次他取得了胜利,但也因此再次让罗马人决心彻底免除他的威胁,罗马威胁比提尼亚人交出汉尼拔,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迦太基取得了不少战役的胜利,但整体却三战皆败,最终被罗马灭族,极其惨烈,罗马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权
汉尼拔离开后,迦太基很快又恢复了繁荣,此时的迦太基军事实力已经不行了,但是他们会做生意,贸易和经济让他们渐渐恢复了一定实力,罗马人害怕迦太基的再次崛起,于是一直试图寻找借口彻底将其消灭,以绝后患。
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亚进犯迦太基,后者被迫向其宣战,罗马人以迦太基违反了未经罗马同意不得宣战为由,借口迦太基违反了和约,于公元前149年蛮横地向迦太基宣战,第三次布匿战争开始。此时的迦太基已经没有海外领地,于是罗马军团直接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试图求和,但罗马人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而且出尔反尔,摆明了要赶尽杀绝,迦太基人痛恨罗马人的不义,尽全部的力量抵抗,他们解放了奴隶,武装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全部人口,罗马人花了很大力气,围城持续两年都没有什么进展,在公元前146年的春天,迦太基发生饥荒和瘟疫,罗马军团发起总攻,血战六天六夜,进行了大肆屠城,约四十四万五千人被屠杀,残存居民约六万人被卖为奴隶,罗马人摧毁了迦太基城,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据说罗马人为了斩草除根,在迦太基城的田野里撒了盐,并被其多神教祭司施以诅咒,以求斩草除根,使其变为沙漠,不再有任何生命生存,迦太基从此灰飞烟灭,直到后来阿拉伯人到来之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突尼斯城,其人口才渐渐恢复。而古迦太基人,已经消失在罗马的奴隶大海之中了。
布匿战争前后三次,历时百余年,最终罗马取得了胜利,迦太基遭到了种族灭绝式的打击,至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罗马人前后也损失几十万人,极其惨烈,最终罗马人借此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权,在迦太基之后,努米底亚、安条克、埃及和帕尔米拉等近东北非国家被罗马人一一征服,闪米特人的古代文明终结了,直到阿拉伯人崛起之前,他们不会再在政治上占有任何优势了。
在今天,人们很难感受到那个年代战争的惨烈程度。其实在古代地中海世界,被灭国和屠族是极其平常的事情,远比今天所谓的地区冲突惨烈,在了解到这些历史之后,你会明白把今天的冲突归结为教派冲突是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情,除了最后罗马人的诅咒之外,你可以在整个百年布匿战争的过程中看到任何宗教的影响吗?但是迦太基人遭到了今天任何民族都没有遭受到的命运:彻底消失。今天的突尼斯人可以自称柏柏尔人,但不再能自称迦太基人,在今天的北非,无论你看到多少冲突,比起当年都是小巫见大巫。
迦太基大量依靠兄弟会雇佣兵作战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图为迦太基军队,典型北非风格,行事作风也一样
而迦太基的战败也并不意外,它为什么会战败呢?因为二者的逻辑根本不同。罗马人是公民奴隶制共和国,有奴隶,也有公民,而迦太基只是一个城邦联盟,其内部的商业奴隶主和农业奴隶主还有矛盾,迦太基带有中东闪族人兄弟会政治的典型特征,严格来讲,它根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兄弟会商业组织,就像现在的阿拉伯各国一样,闪族人的国家建构是有问题的,不是什么贝都因部落的原因,迦太基人很发达,不是部落,但是国家建构仍然很松散,包括以色列在内,这些所谓的“国家”都是一些商业或宗教兄弟会的联盟,闪族人的认同在下靠血缘部族维持,在上靠宗教维系,中间没有国家,这应该是个常识了。可是他们的中间是什么组织呢?就是这种兄弟会联盟性质的东西。
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强大的西方普世帝国主义对西亚北非的所谓“国家”发起进攻,这些“国家”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于是现代人想当然的把大肆贩卖黑奴的闪米特人当做黑人的“同胞”,这一点恐怕黑人也是不乐意的。黑非洲确实是部落组织,但是闪族地区不是部落组织,而是兄弟会组织,当地的教团兄弟会和商业联盟组织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想想一个拥有七千年以上文明的地区,它不可能只停留在部落时期,但是该地沙漠广布,地形存在隔阂,于是兄弟会这种东西崛起于沙海之间,成为了闪族人维系认同的主要依靠,而现代人碍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建构模式,很难看懂这种东西能够提供的认同和组织能力。
当地的国家不是披着国家外衣的部落组织,而是披着国家外衣的兄弟会组织,现代有一个词,叫非国家行为体,中近东地区就到处都是这种非国家行为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东的各种冲突中,各种武装组织和跨国雇佣兵等组织可以获得和国家几乎对等的实力和外交能力,各种组合的联盟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武装组织和民兵组织、宗教兄弟会和雇佣兵公司一类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无法理解。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它仍然是从迦太基那个时期留下来的逻辑。
那么这种组织模式它的好处是比较灵活,跨境活动能力很强,商业能力也很出色,因此你可以看到迦太基惊人的经济恢复能力,反正农业产出也就勉强自给都达不到,不做生意吃什么?但是其劣势在于国家组织能力不强,国家政治非常弱化,各种各样的组织充斥其中,打仗没有什么国家军队,基本上靠雇佣兵来维持,战争为了什么?为了钱。迦太基仅有的国家兵力就是那支所谓的圣队,由贵族子弟组成,结果被罗马人全歼,后来重建后不敢出国门作战了,完全成了摆设。
兄弟会是近东北非真正的共同体,本质是没有固定国土的国家,图为中东刺客兄弟会,战场上无法获胜战场外获得
而罗马公民参军是为了荣誉,是为了征服的渴望,不错它非常暴力,但是它有战斗力,有组织能力,有国家构建能力,也有治理能力,这些都是迦太基不具备或者很弱化的。至少与罗马的共和国相比是如此。这就是迦太基战败的原因。
迦太基人一旦在没有商业利益的情况下,很难让他们的贵族和有钱人出钱为了什么“国家”而战,抱歉我们兄弟会的钱要花给我们自己的兄弟,连家人都没有兄弟们亲,迦太基国家是个什么意思?不知道。打仗是要让我们兄弟会赚钱的,没钱赚打什么仗?基本上西亚北非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包括以色列、阿拉伯各国和土耳其,以及古埃及、古腓尼基和努米底亚等国,无一不是如此。
而罗马人,包括后来的日耳曼人,后来的各种欧洲民族国家,西方列强,打仗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虽然它是侵略性质为主,但是它确实有战斗力,它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打仗,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利益。
你要说谁先进一点呢?这不好说。在欧洲人看来闪族人这种弱化国家构建的行为很落后,即使不是部落组织也是国家构建上的“幼稚群体”。而在闪族人看来,欧洲人这种行为和野蛮人差不多,放着大量的经济利益不去获取仅仅为了嗜血的快感而战斗,难以让人理解和信服。在这里不好评价,日耳曼人是欧洲的代表,闪米特人则是中东的代表,拉丁人介于两者之间。
后来的历史很清楚了,欧洲人征服了西亚北非,建立了罗马帝国,而闪族人发展出了发达的宗教,让欧洲人信奉了这些宗教,直到今天,欧洲人依然住在闪族人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这套紧身衣里,避免再次出现被灭族的命运。
因此他们没有什么国家认同,迦太基也一样。与罗马的国家构建与战争潜力都是不可比拟的,坚持百年已是奇迹
当然,邪乎事儿还是有的,比如纳粹,纳粹后来要复兴北欧多神教,希姆来弄的那些什么地球轴心之类的玩意儿,就是印欧人的东西。纳粹在德国取缔基督教,屠杀犹太人,而且因为和闪族的隔阂到底也没有成功唤起阿拉伯人起义,最后战败。
基本上,现在的地中海世界北部信奉着欧洲化的闪族宗教基督教,南部信奉着闪族人自己的伊斯兰教,其实文化上比古罗马时期要融合得多,如果你认为欧洲-中东冲突是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冲突,看看布匿战争吧,它会告诉你不是。而是欧罗巴-闪米特冲突。如果抛弃基督教,欧洲有极大的可能纳粹化或者推行什么“种族圣战”之类的东西,奉奥丁的名义去杀戮有色人种。
这种冲突也产生了自己标准的范式,印欧人比较野蛮,但是战斗力高,技术性强,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往往能征服闪族人,而后者依靠其文化和宗教对其进行同化,就像二者之前最终形成了一个罗马帝国一样,现在的西方也在遵循同样的逻辑,获胜无望的中东各种兄弟会开始臣服西方,共同对付俄国。最后很大可能还是会产生中东各国在政治上依附西方,然后西方人日渐伊斯兰/闪米特化,重新完成一次历史的循环。
罗马征服了闪族,也接受了它的文化,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依然上演着类似的故事,但迦太基的悲剧不再重复
布匿战争仅仅是地中海南北冲突的一个缩影,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地中海的南北存在两支不同的民族,他们的文化逻辑是不一样的,矛盾很大,但是最终还是结合到了一起,越来越难分彼此,基督教在欧洲弄出的那些骑士团、耶稣会、各种商会和雇佣兵组织等等,其实都是依照闪族的逻辑建立的,而欧洲人在宗教改革摆脱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之后,建立的这些民族国家则都是依据欧洲人自己的传统,不过基督教的影响还是保留下来了,好处就是不会恢复维京人那种到处灭族的传统。有人说它伪装,伪装一下也比变成迦太基的命运要好。因此在这种范式之下,谄媚或者看不起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欧洲人爱好战争,闪族人爱好金钱,他们有他们的历史,我们有我们的历史,还是庆幸自己生在华夏吧,这里是爱好和平的。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