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明星玩群居实验,从尴尬中看到社交真相:越热情越没有存在感
最近,靠 “社交窒息名场面” 出圈的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引起了少女的注意。本着 “看看到底能有多尬” 的心态,少女周末打开了《桃花坞》,结果越看越上头。
这哪儿是综艺啊?这简直就是大型社交实验现场。
综艺邀请到了不同年龄、各具特点的 15 位明星。但在节目中,嘉宾的 “明星属性” 被极大地弱化,而把重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本身。
从社恐到交际花,从和事佬到万金油,15 个不同的状态,完美再现了现实中的社交生活。
正如现实中一样,资历高、名气大的嘉宾,无论说什么,都会得到大家的关注和一致认可;那些幽默搞笑会玩梗的人,也仿佛自带光环,总是被大家搭茬、打趣。
而那些既没有资历、又不会玩梗的嘉宾,如果不做点什么,可能就要沦为布景板了。
出于共鸣感,少女对这类 “社交小白” 群体非常关注。在观察中,少女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人非常努力融入集体,但效果不佳;有的人什么都没做,最后却广受好评。
在本文中,少女会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社交上的启发。
(本文以综艺中的呈现作为分析基础,不考虑台本、人设、剪辑等影响因素)
01
为什么越热情,越没有存在感?
彭楚粤可以说,是最早意识到这个社交困境的人。
他破解困境的办法是什么呢?
在第一天,他非常积极主动地帮助所有人。比如帮李雪琴抓鹅,帮苏芒搬行李。李雪琴戏称道:“他是桃花坞第一大善人”。
但是这些行为,始终带着一丝刻意和讨好。他说,“我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让关系更好一点。”
此外,他还会模仿别人,比如开会时,他的内心独白讲道:“我会借鉴前边的人,看怎样的谈吐会让大家更舒服”。
他事无巨细地帮助大家,模仿那些受欢迎的言行,都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结果如何呢?
似乎并不理想。在节目中,彭楚粤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小团体,集体开会时存在感也很低。大家和他说话还是客客气气的,很少有人主动亲近他。
为什么他这么努力地想要融入大家,结果还是失败了呢?
在少女看来,释放善意在社交中是必要的,但刻意模仿、讨好的行为,却破坏了他的真实性( authenticity )。
真实性是心理学家 Michael Kernis 提出的概念,指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将自己最内在、核心的自我顺畅表达出来的能力。[1] 简单来讲,ta 是表里合一的。
节目中的孟子义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真实性的人,甚至在初期因为 “没脑子” 上了热搜。
但之后,她的真实性在社交中的优势逐渐展现了出来。
比如有一次,孟子义被小团体忽略了,一下午都只有孤伶伶的一个人。
如果少女遇到这种事情,大概会默默忍过去,或者故意不搭理他们,等他们来发现问题。
但孟子义在饭桌上直接告诉他们:“我被你们晾了一下午,我不开心”。对面的张翰火速道歉,小团队的关系并没有破裂或产生隔阂,甚至更加紧密。
这种坦率地说出自己感受的能力,一方面让孟子义不断从社交中满足自身需求、得到正反馈,收获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另一方面,这也让别人愿意向她卸下心防,能够毫无压力地与她相处,缩短相互间的 “心理距离”。
在社交当中,让自己舒服了,别人才能舒服。委曲求全地讨好别人,不如真实地展露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才能促进信任的建立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02
比行为更重要的,是你的性格本身
彭楚粤之所以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不仅是因为他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本身的个人特质。
组织行为学家 Noah Eisenkraft 和 Hillary Elfenbein 提出情感存在(trait affective presence)这一概念。[2] 它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稳定地向外输送一种情绪及情感上的影响,是一项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简单来讲,有些人就是持续会向外界输送积极的气场,让他人都感受到 “和 ta 相处挺愉快”。他们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讨好迎合别人,而是仅仅以本来的样子 “在场”,就能够让周围人喜欢。
相反,那些情感存在消极的人,总会让别人或多或少感受到 “和 ta 相处不太舒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Madrid 指出,神经质水平(情绪稳定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 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越大、调控情绪的能力越低,情感存在就越消极,这个人越不讨人喜欢。
桃花坞里的彭楚粤就是一个例子。他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比如请了苏芒等人到他的烘焙屋体验,结果面团发酵需要 1 个多小时,苏芒和丹丹就离开了。彭楚粤内心非常难过,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发现了吗?尽管他的反应没有恶意,但还是会给别人带来心理负担。大家不由自主地会担心:“我这么说 / 这么做,他会不会多想?” 为了避免麻烦,自然就减少接触了。
反之,孟子义则是一个低神经质、情感存在积极的代表。
她在节目中直言:“我就是一个钝感力非常强的人”。钝感力指不敏感、对外界保持迟钝的能力,与低神经质有很高的重合度。
孟子义的表现也符合她这句自白。节目中人人都喜欢开她的玩笑,因为她不会真的难过或生气。
比如有个片段中,他们的小团体一起准备唱歌,男生们故意对她恶作剧,让她在角落蹲着准备了很久,她发现后并没有窘迫尴尬或者生气,而是大大咧咧地问:“这就结束了?”“你们回来再唱一次啊!”
这种“ 低神经质” 的表现,给了她身边的人很大的安全感和自由空间。他们明白自己可以自在地和她相处,不需要太多担忧和顾虑。
03
融入集体是必须的吗?
我们好像总是默认,到了一个新集体,就要费尽心机融入进去,和所有人搞好关系。
但有趣的是,桃花坞里有个人压根就没想过融入集体,对集体活动总是能躲就躲,但她也在桃花坞过得逍遥自在,甚至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
节目中,李雪琴直接挑明自己不喜欢集体活动。她还说:“我以前在餐厅打工,最快乐的就是天天在后厨洗碗,不用在前台跟人打交道。”
她似乎没有把 “融入集体” 当作一个必须的任务,而是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独处。
这种选择在心理学中被称作 “积极独处”( positive solitude )。
它不是因为不会社交而被迫选择,而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独处,例如为了自我提升或者享受安静而独处。研究证明,这种积极独处能让人更清晰地观察环境、认知自我、完成情绪上的自我更新,有益于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4]
也就是说,那些不喜欢凑热闹的人,不一定就是孤僻,甚至可能是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交境界。
此外,在桃花坞里,李雪琴还和辣目洋子建立了高质量的关系,通过少量而亲密的陪伴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 Eric Klinenberg 认为,是社会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人是否孤独。[5] 有的人虽然很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但他们仍然在少量的社交中获得了满足,李雪琴就是很好的例证。
可见,融入集体并不是一个必须的选择,人没有必要和集体中每一个人搞好关系。积极独处,或建立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也同样是非常棒的选择。
写在最后
面对社交,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有的人会选择努力讨好别人,或者模仿那些高情商的言行,但其实在社交中,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比做了什么事更重要。
与其刻意逢迎,不如真实地表达自己,并提升情绪稳定性。
此外,如果真的不想融入集体生活,也不必勉强自己。自在地享受独处,或与少数人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 The End -
参考资料:[1]Kernis,M.H.(2003).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Psychological Science,19(11),1140-1145.[2]Eisenkraft, N., & Elfenbein, H. A.(2010). The Way You Make Me Fee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505–510.[3]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4]Larson RW. The solitary side of life: An examination of the time people spend alone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Developmental Review, 1990, 10(2): 155-183[5]Mauss, I. B., Tamir, M.,Anderson, C. L., & Savino, N. S. (2011). Can seeking happiness make people unhappy? Paradoxical effects of valuing happiness. Emotion, 11(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