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强 | 怀念“老兵”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得知《梁伯载遗墨》出版印行的消息,我很高兴。随即在朋友处一睹为快!这是为乡贤立传,树立凤翔文化自信的壮举。感慨之余,我不由想起伯载先生的胞弟,一位与梁伯载先生一样淡泊名利,活到老、学到老,终生追求书画艺术的梁叔尧先生。
回想起来,我认识梁叔尧先生是在2005年深秋。记得那天下午,老人由政府大院的一位同事领着,拿来一张发黄的革命军人证明书,问我能否享受在乡复员军人定期生活补助。我仔细看过后,对老人说,它能证明你参军入伍,但看不出你的退伍时间、批准机关,没法办理。老人听了,淡淡一笑:“我过来问问,不行,就算了。”临走时,他要给我留下一幅隶书斗方。我推辞不要。同事说没关系,这是老人特意写的。怕拂了老人心意,我就收下了。后来,我就忘记了这件事,也忘记了老人。
几年后,老人的孙子当兵回来。因为落实地方补助,我联系不上孙子,就让家里人过来提供账户信息。孙子的父亲,竟也是一个退伍老兵。随口问起乡贤梁伯载,憨厚的汉子说,那是我伯父,我父亲梁叔尧也写字呢。这时,我才蓦地想起了先生。
其时,我的家人生过一场大病,心境黯然,一直想请一位体健寿高的老者书写一幅《三国演义》开篇词,悬挂屋内。老人慈眉善目,不正合适?
那天下午,老人屋里没有生火,冷得人打颤。老人抽着纸烟,在屋里转悠、搓手,笑嘻嘻地对我说:“都说人书俱老,那是假话。手都打颤,字能写好?”过了一会,手搓暖和了,老人这才铺纸润笔写了起来,写得专注用心,一撇一捺,俱是中锋用笔;字字沉着凝静,朴拙苍劲。两幅字写好,天色已浓黑了。老人挽留,我就在老人炕头歇了一晚。
那晚,我们爷孙俩聊天聊到快12点。老人说他自小喜欢书画,在部队任过文化教员。老伴贤淑,也很支持,他要买书从不阻拦。那晚,我随手翻看他在1982年买的一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名家画集,标价竟194元。那时,农民一斤玉米才卖一毛多钱。我暗自一惊,这得卖多少玉米呀!老人买下了,常年手不释卷。
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我又去拜访老人。那天,我是老人挽留,吃过午饭才走的。我清楚地记得,那顿饭老人吃了两碗面条。回到家,我对妻子说,以那份性情、饭量,老人活过百岁没麻达。临走时,我要留下随身仅有的三百元,老人执意不肯,一个劲说;“这又不费事,只要你喜欢。”我一再说,“这不是给您钱,是对文化的一份尊重。您一定收下。”老人这才收下,就像一个“腼腆”的儿童,不好意思地脸红了。孰料一向体健心宽的老人竟在2015年立冬时节走了,永远离开了他熟悉亲切的父老乡亲。
老人一生经历平淡,但不平凡。少壮从军,戍边卫国。在地方,勤恳劳动,出力流汗。为共同致富,领办格瓦斯厂。耕读传家,长慈幼贤。尤可贵者,痴爱书画,活到老,学到老,手不释卷。以老人身上性情淡泊、痴爱书画的传统文人风骨,我猜想先生的复员军人身份一定是不会假的。可至今我还是无法找到他的退伍档案,来证实我的判断。但有一点可以告慰先生,他是一位“文化教员”,在部队,在地方都是,用他那一幅幅墨色酣畅的书画作品,带给了乡亲美的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先生没有走远,他就在我们身边,像田野上一株素洁的菊花,散发着幽幽的芬芳……
作者简介
王小强,凤翔县人社局干部。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