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走向“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八个标志
郭瑞
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很多教育者的疑问与困惑。本期,周刊为读者梳理了课堂教学改革由“第一代”向“第三代”演变的8个标志。希望我们的解读,能够让教育者改革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挣脱以“注入式”课堂为代表的传统课堂的束缚,几乎成了大多数教育者的改革选择。新教学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从课堂中“生长”出来,教学改革从来没有如此繁荣,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改革的“百花园”中,有人意识到了自己会“枯萎”,有人在另外的园子中看到了更美的花朵,他们或者去寻找优质肥料,或者去与新品种嫁接。遗憾的是,在任何时候,都有一部分人看不到自己明天的样子,他们看到的只有周围的泥土。
中国教师报年初提出课改“代际论”,把课堂教学改革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每一代都具有典型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象。对号入座,读者将看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演变脉络,看到自己所处的阶段,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代:改变课堂结构
阐释:在传统的“教”上“动刀子”,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教学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
标志1. 先学后教:这种理念第一次将人本的思想赋予课堂教学,具体地说,包含3个步骤: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先学,是在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法指导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目的的互动式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局限:这套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单边教学,承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性。但是它仍然没有跳出“教为主、学为辅”的框架,只是以改变课堂结构来追求课堂效益的有效提升。
标志2. 讲学稿:讲学稿是“先学后教”理念下诞生的产物,是落实学生“先学”、“学什么”的通道。它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研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讲学稿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局限:虽然它在形式上取代了教案,但是在教学思想上仍然是“变形”的教案。编写的出发点并未能满足“学”的规律,仍然是过分强调“教”的规律,因此讲学稿呈现习题化、试题化的倾向,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性与可探究性,“对话式”课堂生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和深度探究的基础,课堂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基本课堂形态
将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
排座位时有意安排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秀的学生同桌。
依据讲学稿提前预习学习内容。
每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学。
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第二代:改变教学关系
阐释: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体系。
标志3. 学中心:践行新课改“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大幅度提升了“学”的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变,用课堂流程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中心”体系。教学观念催生师生关系的转变和教学关系的转变,“学中心”保证了学生地位,转变了教师角色,教师从权威者转型为服务者、引导者。课堂流程充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增加交流、讨论、展示的时间,加大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在课堂时间安排中的比例。
局限:“学中心”对自主学习提出了挑战,对个体学习者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提出了挑战。进入此阶段,有一个误区就是错把小组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当作学习方法。实际上,学习小组的出现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对学习的基本支持。小组学习只是个人学习的补充和辅助,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则需要研究个体的科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和学习环境。
标志4. 少教多学:新加坡正在实行的“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教师不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减少灌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刻提供启发性的“教”。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教”。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它改变了教学流程,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进而引发了教学理念的变革。
局限:“少教多学”的理念比“模式”在习惯上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教师有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这些都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标志5. 导学案:导学案是讲学稿的进化产物,注重指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习题化和试题化,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基于学情、学法与学材,各个环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便于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材,从而设疑探究、讨论交流、合作探讨,课后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局限:尽管导学案有多重解读,并尽量服务于“学”,但是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师思维的隐性控制,学生决定学什么、怎么学的自主权难以实现。
基本课堂形态
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
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学习新内容。
课上通过小展示与大展示暴露问题,教师点拨提升,解决问题。
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整理学案。
第三代:改变教学意义
阐释:不再过分纠缠课堂的技术细节,而是以人本为基石,构建“去教师主导”的自主学习新形态。
标志6. 取消导学案:课改起始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掌握学情,理清知识脉络,了解知识的框架建构,给学生使用教师编写好的导学案是有价值的。但是导学案只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与准备,随着学生对导学案的熟悉,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最后取消导学案。如果一直使用导学案,只是教师“教”模式的微小进步,还没有改变教师掌控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
挑战:导学案一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与“指南针”。取消导学案后,课堂需要在怎样的“学习目标”牵引下自动运转,是一大考验。
标志7. 去教师主导:“去教师主导”是在反思新课堂的基础上的又一进步。围绕这个核心理念,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教中心”体系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为真正实现“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化建立了进一步完善的理论依据。“去教师主导”不是去教师群体,也不是去教师功能,更不是去教师素质,而是去掉教师头脑中主导教学和管理的思想。“去教师主导”就是去除教师头脑中的旧教育思想枷锁,去掉旧教育思想强加给教师身上的工作负担。“去教师主导”是去掉一种强权思想观念,去掉教师头脑中被传统教育灌输教化的“紧箍咒”。“去教师主导”实际上也就是解放教师,最大限度地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挑战:“去教师主导”并非是“去教师”,而是去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去教师主导”最大的挑战仍旧是教师观念的进一步解放,考量教师是否敢于尝试把完整的学习和管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标志8. 放大自学:它的前提是“去教师主导”,成败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有教师主导的教学,不存在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应该放大自学,催生出全新的课堂形态和教学方式,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樊笼”,整合、优化全部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师与其他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班级就是小组,年级就是一个大班级,班班互动,教师作为课程资源被有选择性地调用。因此,根据课程的内容,一节课可能同时需要几位教师,也可能由一位教师同时给几个班级上课。
挑战:之所以课堂形态存在差异,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与解读存在差异。理解学生到何种程度,相信学生到何种程度,对学生的研究有多透彻,决定了新课堂的高度与走向。
理想课堂形态
不再使用导学案,学习目标牵引课堂流程。
打破班级边界。
学习场所打破教室界限。
借助新媒体终端进行学习。
一个教师同时上多个班的课。
多个教师同时上一个班的课。
学生根据个体学习进度选课。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