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戏剧壁画——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
悦·读
推荐理由:
水神庙壁画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是我国唯一的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寺观壁画的孤例。
本篇文章约1751字
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广胜寺戏剧壁画——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
壁画,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而山西因为现存古代壁画达25000平米,寺观壁画数量居全国第一;它和敦煌的石窟壁画,山西的墓葬壁画,可说是中国壁画界的“三鼎甲”。
山西壁画,从东汉到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是完整的历史演变,从绘画上来说是技法高超,在题材上也如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洪洞县广胜寺可以说是中外驰名的一座千年古刹。它创建于东汉末年,分别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构成。实际上水神庙原来是独立的一个建筑,它并不是广胜寺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单一建筑不如划区保护更划算,且是一同申报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于是就三合为一。
广胜寺保存有明代最精美的琉璃宝塔和国内唯一的金代刻版《赵城金藏》,加上水神庙壁画,一起构成其三大国宝。
水神庙壁画,画于元代的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距今足有690年历史。一共分为四部分:东西两壁为主体,各宽11米,高度达5.3米;南壁二方,北壁二方,高5.3米,稍短,总的面积是197平米,属于一处面积颇大、留存较为精美的元代壁画群。
在其他殿中过去也有壁画,只是保护不力,盗割严重,现存者尤其以水神殿最为知名。
1981年的考古资料图,描绘了壁画的分布情况
水神殿主要以祭祀为主,说的是水神明应王布施雨水,功德无量的故事,它的主要内容分为《水神祈雨》和《龙王降雨》两大部分,进门之后顺着板门东侧的《戏剧壁画》开始看,然后向东转,按照“东-北-西-南-板门”的顺序欣赏最佳。
元代戏剧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画师们技法是非常高超的,他们以传统的艺术构图方式来比对,娴熟的描绘了自然界存在的云雾、山石、树木、草木,让每幅图画既单独成篇,又连贯惟一;形成了层次分明,布局宏伟的整体风格。
龙王降雨图
在水神庙的壁画中,古代建筑、神话人物、自然景致、民俗民风、服饰穿着、表情动作等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在画师的画笔下一个个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为我们深入了解元代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异常宝贵、丰富的历史资料。
水神庙壁画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是我国唯一的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寺观壁画的孤例,说白了,就是全国独一份的香馍馍;它其中的那副“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曲壁画,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和舞台演绎史的绝佳资料,他们一起被誉为壁画界的“双绝”。
本来,水神庙是求雨的场所,可这里的壁画偏偏和雨的关系不大,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元朝政府,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一般认为,游牧民族来到中原基本都是不适应汉人的农耕习惯的,在管理上分设南官和北官进行管理,也是元朝的一项特殊治理手段。
在常规记述中,我们通常会认为生活在那时候的汉人普遍幸福感比较低,因为“不同种不同文”嘛,受压迫就成为大家对生活在元朝的汉人的通识。
可是通过实物,我们惊奇的发现,当时的汉族人不仅自由自在,而且还呈现出一股“盛世”的热闹之风。
壁画上人们争相观看元代戏曲演出的场景,显得世俗气十足,烟火气很浓烈,可见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还是不低的,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
打球图
下棋图
在历史上,象棋是元朝发明的;水神庙壁画中的《打球图》,就生动的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捶丸”。
捶丸,就类似于今天的高尔夫球运动。打球的时候,在选手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洞,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打进洞;《下棋图》内,则描绘了棋局对弈的场景,棋盘整齐有序,博弈人冥思苦想,边上的观众也随着棋局的变化拧眉沉思,深陷其中。
应该说,当时的很多体育竞技、娱乐项目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他们各自的规范和形制在壁画中都有着精细的体现,只有在这类活动已经在百姓普通生活中得到大量普及,才能如此生动的被描绘到壁画之上,供700年后的我们欣赏。
花园梳妆图
这些看似简单的图像,其实还蕴含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山西,作为中国历史传承最为久远,五千年文明发源地的崇高地位,其文化寓意是非常深邃的。
我们在熟悉的清朝、民国的众多大院中已经见识过不少制作精美,寓意吉祥的砖雕作品;而这个传统可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元代壁画中实际就已经大量出现。
打球、下棋、卖鱼、妇女梳妆打扮,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生活场景,他们出现在壁画还有着“寓意吉祥”的意味。
有专家考证,捶丸中打球的“球”字,与“求雨”的求字同音;下棋图中的“棋”字,与“祈雨”的祈字同音;“卖鱼”图中的鱼字,和“行雨”的雨字同音。
卖鱼图
他们共同出现在一个空间,表现了工匠画师把日常的吉祥寓意融入艺术的一流审美认识,是我国壁画历史上一座孑然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