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方肌损伤的检查与治疗手法。
今日推荐
【龙氏正骨培训】8月4日广州(内含教学视频)--点击查看
龙氏正骨,罗氏正骨。每月1期,长期有效。
咨询电话(微信):17778013963 陈老师
解剖
起点:髂嵴后部。
止点:第12 肋内侧半、第1~4 腰椎横突。
功能:降第12 肋;使脊柱侧屈。
神经支配:腰神经前支。
触诊
体位:受检者俯卧位。
方法:检查者站在受检者一侧,面向脊柱,用手指尖触及髂嵴,在竖脊肌外侧,手指向上方滑动至胸廓,在第12 肋骨和髂骨之间深部触及斜行的腰方肌纤维;受检者轻微上抬臀部,以感受该肌张力。
腰方肌损伤的病因
急慢性肌肉过度使用(如反复搬抬重物、或弯腰),在肌肉拉伤的情况下突然过度用力(例如,当脊柱前屈时,特别是伴随对侧侧屈或任意方向的旋转)、胸腰脊椎的关节功能障碍长短脚而导致。
腰方肌损伤的临床表现
当腰方肌变紧的时候,患者的躯干侧弯角度会减少,甚至会抱怨在躯干侧弯的时候会觉得身体的外侧又酸又紧。
如果左右两侧腰方肌因为僵硬而使协调性不佳的话,会使躯干的协调性也变差,进而导致肢体的运动表现失常,例如球类运动和舞蹈等,但是这个状况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在做运动分析和活动度评估的时候才观察的到。
还会导致失眠,因为转移到股骨大转子的压痛,在床上翻身、从床上或椅子上起身感觉困难、咳嗽或打喷嚏时强烈疼痛、限制脊椎弯曲和向对侧侧弯与骨盆上抬的活动范围、对侧突出的脊柱侧弯。疼痛也可能转移到腹股沟,甚至到男性阴囊和睾丸。
治疗
治疗定点:肌肉本身、协同肌和拮抗肌、神经卡压点、筋膜链中的其他肌肉。
松解腰方肌
治疗师站位,朝患者头侧或足侧站立,身体与治疗床均成45°。患者侧卧,胎儿位,背部靠近治疗床边缘。
朝向患者头侧站立,身体与治疗床成45°角,用指尖或单个支撑拇指,将手刚好放置于髂嵴上面、竖脊肌外侧。由外向内对腰方肌施行一系列每节段1英寸长的深部按摩。
这一系列的按摩起自腰方肌的最外侧,每一次新的松动动作向内侧移动1英寸。随着每次的松动,支撑手朝头侧轻压髂骨,使腰方肌的起点与止点合并,通过松解肌梭来放松腰方肌。
在上一系列上方开始另一系列的按摩,作用于腰方肌肌腹,松解从髂嵴到第十二肋的整块肌肉。另一个供选择的体位是朝患者足侧站立,身体与治疗床成45°角,用双拇指实施上述的按摩。
腰方肌扳机点按摩
站时腰方肌会收缩,平躺的时候腰方肌更容易摸到。把手指放在腰部的骨和最下端的肋骨之间,你可以摸到厚实的肌肉,这是腰方肌和脊柱表层肌的边缘,而腰方肌就位于这块厚实的肌肉前面,最长肌和髂肋肌位于后面。
如果是腰方肌引起了疼痛,很可能有几个位置都出现了扳机点。按摩这个部位最有效的工具是网球、直径为60毫米的高弹力球或长曲棍球。
首先,站直,身体一侧与墙壁成90°,将球抵在墙壁上。手臂放在身前,以免妨碍按摩。球置于肋骨下面,然后慢慢转动身体,当身体背部与墙壁成45°的时候,球就能按压到外侧触发点了。
稍微屈曲膝部向上滚动球,可以将外侧上面那个扳机点按压在肋骨上;伸直腿向下滚动球,可以将外侧下面那个扳机点按压在髋骨上。按压外侧的这两个扳机点的感觉像按压瘀青的部位一样。
腰方肌内侧扳机点的位置要深一些,在纵向的脊柱表层肌里面,按摩时需要绕过它们。找腰方肌内侧扳机点的步骤是,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找到外侧扳机点后,放松腹肌,将身体重心移到身体的另一侧(离墙壁远的一侧)的腿上,继续缓慢转动身体,当身体背面与墙壁成25°的时候,将球慢慢向脊柱的方向压,并向上向对侧肩部的方向压。
此时球被压在肋骨和脊柱之间,球和棘突之间的距离为5-7厘米,背和墙壁间应保持25°的夹角,而非和墙壁平行。按摩的方向以得最省力、最有效为宜。
按摩上面那个扳机点10-12下之后, 屈曲膝部,沿脊柱将球下移2-5厘米,伸直腿。在伸直腿的过程中,球就会往下滚动。下面那个扳机点位于髋骨和脊柱之间,按摩时将球向对侧臀部的方向压。此时球从侧面插到脊柱肌前面。
如果你的背部和墙壁是平行的,那么你只能找到脊柱肌触发点,而找不到腰方肌扳机点,因为脊柱肌比较粗壮,推压脊柱肌是难以影响到脊柱肌里面的肌肉中的触发点的。在对腰方肌进行按摩时,你需要绕过脊柱肌。
如果你下端肋骨和骨盆间的距离不超过两指宽,那么你可以平躺在床上,用扳机点按摩杖按摩,这样按摩腰方肌比较方便。
如果你的身体比较宽大,你可以用S形按摩钩按摩。要按摩靠外侧的两个扳机点,可以将扳机点按摩杖一端抵在身体正面的肌肉上,将触发点按摩杖横放在身前,另一端抵在床上。两手同时用力将扳机点按摩杖往下压。按摩的方向是向下及向身体外侧。
按摩内侧的两个扳机点时,将扳机点按摩杖的一端放在身体下面将扳机点按摩杖半横于身前;左手为支点,保持不动,右手控制方向,先朝天花板的方向按压,然后朝脸的方向推压按摩。按摩右侧腰方肌时,方向相反。
按摩时注意,肾脏位于最下端肋骨下面,只被肌肉保护,比较容易受伤,按摩时要注意避开。按摩时,将腰方肌压向附近的骨头,这样就能避开肾脏。
拉伸腰方肌
患者侧躺在治疗床上,患侧朝上。治疗师站在患者后方;治疗师先将病人靠床的那一边的大腿和膝盖弯曲,以稳固患者的身体。
再将患侧的下肢垂出床外,治疗师一手固定住患者肋骨下缘,另一手放在髂后嵴的下方,髋关节的上方;治疗师将患者的下肢往远方推,顺势将其往地板的方向下压,这时会发现患者的侧腰部有“分开”的感觉;在此姿势下维持10秒钟。
把压住患者下肢的力量松开,休息2秒,再继续上述的步骤2~6,重复3~4次。
对以下文章感兴趣:点击即可免费“阅读”
5、头痛头晕治疗点。
课程咨询扫码即可
延伸阅读:
龙氏治脊疗法总论
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
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
1 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
2 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
3 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
1 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
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
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2 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
3 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法、震(颤)法、运动法。
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动)。
正骨十法
1 摇正法:仰头摇正主要针对C1、2关节错位;低头摇正及侧头摇正主要针对C2-5关节错位;摇肩法主要针对C6-T2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左右旋转式错位。
2 推正法:侧(仰)卧推正法主要针对C1-6关节错位;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主要针对C7-T3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
3 搬正法:侧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针对C1-6(C6-T2)错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针对C2,3关节错位。可纠正侧弯、侧摆式错位。
4 牵引下正骨法:主要针对椎间盘变性并错位、椎间盘突出、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
5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及对顶复位(冻结肩),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3)
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 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3 强壮手法: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对于松驰、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 痛区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正骨推拿的要领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复位。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4)——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 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 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 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 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 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 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 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 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 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6)—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旋转运动时易引起左右旋转式错位。颈椎X线侧位片呈双边、双突征。正位片见棘突左、右旋转,纠正错位可选用摇正法。
伸屈运动时暴力损伤易引起倾位、仰位式错位。X线侧位片除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反张外,还可见椎体倾、仰变化。纠正错位可选用牵引下推正法及牵抖冲压法等。
混合式错位(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体间);多关节错位(一种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多关节多型式错位(二种以上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颈椎X线片兼有上述表现,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选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摇正法等。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颈椎病分期及分型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3.1 骨关节损害型: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及椎小关节炎(骨关节炎)。其X线片显骨质增生浸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椎间隙变窄,椎小关节炎引起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骨质增生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定位相一致,发病多缓慢。
3.2 关节功能紊乱型:病因为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椎间盘突出。其X线表现为颈轴变异:变直、中断、成角、反张,双边征、双突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体轻度滑脱,韧带钙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的定位多不一致。发病易突然。
3.3 软组织损变型:病因为颈部急性损伤后软组织痉挛,或颈肌慢性肌纤维织炎。X线多无变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定位诊断多不一致。起病缓慢者多于突发者。
3.4 混合型:临床症状兼上二或三型。颈椎X线表现同样兼上二或三型。发病多突然。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8)——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颈椎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包括颈椎间盘、左、右钩突关节及左、右后关节五对,不同姿势引起的作用力可导致不同关节错位方向的不同。
1 .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盘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或前滑移。
2 .左右旋转式错位:椎间盘尚好,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错位椎的横突偏歪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间孔。
3 .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已变性,颈椎侧屈过度或颈椎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习惯高枕或偏一侧睡者多见)。横突触诊颈椎向一侧偏歪或侧弯隆突,另侧 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陷侧)。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某二个椎间钩突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关节变尖。
4. 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常见),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棘突触诊间距不正常(一宽一窄)。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上宽下窄为仰位,反之为倾位)。
5. 混合型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 .钩突关节型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位。后关节错位触诊易于发现,钩椎关节错位,除侧弯侧摆式易于触诊外,轻度的扭伤或滑膜嵌顿,虽症状较明显,但关节变形不易触诊。检查确诊时,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重症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当关节复位后,症状可即行缓解或消失。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变尖)。
7. 后关节滑膜嵌顿:由于后关节襄松驰,当关节张开在某种姿势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驰后,突然活动关节,襄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组织,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驰而被关节蛟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其有关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颈部X线侧位片可见该椎间关节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