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买单反了!
“微单”的崛起
12年前,2008年的冬季,我在进行一个关于数字相机影像质量分析与优化的研究项目,当时的一些资料和专利信息显示,奥林巴斯和松下准备设计制造直接使用主感光元件取景、配备电子取景器(EVF)并且可更换镜头的相机。
宋泽毅
前卫的设计、小巧的体积、较大感光元件面积以及可更换镜头的特性,使得我认定这类产品在未来一定会有广泛市场,于是大胆地在当年的论文中预测这类相机可能会在2010年前后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然而科研论文相对宽泛的畅想和预测并没有引发任何共鸣,相反,几乎所有的同事及业内摄影师认为这是个无稽之谈。
“没有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还怎么能叫照相机呢?”
——这是当时人们受制于经验的普遍认识。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更有革命性的设备已经足足进行了好几年的酝酿,它不但满足没有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的条件,甚至还癫狂到没有光圈和机械快门,但它如今几乎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相机代名词——手机!
回到关于微单系统的讨论上,初代微单产品虽然在取景器时滞、对焦速度及续航等诸多方面有待提升,但廉价、小巧时尚、可拍摄视频及与单反均等的画质已经为它赢得了这场“达尔文”式竞争的开局。
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相矛盾的是,人们对摄影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却出奇的保守。甚至在微单系统经过反复迭代且已经成为了非常成熟的系统后,很多摄影师依然不愿尝试,坚持举着笨重的单反工作。理由更是惊人和可笑——因为客户觉得这种小巧便携的相机“不专业”。
通常人们夸赞微单最大的优点总来自于它的体积控制。但是在我看来,因为高质量镜头无法克服的物理和工艺限制,所以高性能的微单体积上已经受制于镜头的重量而没有明显优势了。通俗说,机身再轻,好的镜头还是笨重。
我认为微单最大的优点,其实来自于那个经常被人诟病时滞的取景模式。数码技术相比传统胶片而言,最大的优势就“即拍即影”,而我认为微单最大的优势则是“未拍即影”的特性。得益于它使用成像的主感光元件采集取景信息,创作者还没有按下快门时便知道了整个影像的基本特征。无论是曝光还是白平衡的设定失误,在未拍摄之前都可以及时发现。
与此同时,随着取景时滞、续航时间的不断改善,微单的其它优势也不断放大。电子取景器在经验上一直被认为是微单的重要缺点,但随着其时滞和分辨率的不断改善,使得应用层面的两个优点被显著放大——暗环境下的取景表现和100%可视面积且“未拍即影”的取景效果。
相反,单反相机的制造工艺中,很高的成本消耗在了反光镜箱体及其周边的附属配件上。这个在维修相机时被工程师通俗称为“小主体”的部分,除了包含快门和反光板两个重要组件外,还在他们的周边隐藏着副反光镜、对焦侦测模块、测光系统、取景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元件。这个复杂的结构形成了相机制造上的技术垄断,也在客观上阻滞了坐拥传统优势的单反制造商去另起炉灶积极开发微单系统。
动物眼部追踪容易捕捉有趣瞬间
微单的好处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技术谈多了总显得生硬和冰冷,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近些年劝慰身边的摄影师尝试微单一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相较技术的迅速变革,人们谨慎的观望似乎被放大成了温吞的慢动作。如今人类一年的科技革新就可能赶上以往数十年的发展成果。当几年前人们还在焦虑对方是否接受手机支付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如今商家拒收现金还要被认定为违规行为而写入法条。
可以进行动物的眼追踪对焦
在不便自动对焦的时候利用峰值提示也可以快速手动对焦
200余年前达盖尔先生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在1839年被认定为人类摄影技术的诞生。但高昂的成本、颠倒镜像的画面、漫长的曝光和不可复制的特性迅速使其被塔尔博特的“负正法”成像系统替代。而如今还在单反“旧大陆”中犹豫的摄影创作者们,正在发现几乎所有的相机制造商都把最主要的设计研发力量集中在了微单系统。相较枯燥乏味的技术分析,市场从鲜活的另一面宣判了单反时代的终结。
跳脱到更高的维度上去观看,罔顾发展趋势的沉醉于旧有习惯与经验的束缚中显得保守和顽固。摄影技术两百余年的发展一直是流淌变革的,在科技和资本的双重推手下,当下的它比以往更波澜和壮阔。
黑暗环境下可以开启高倍的实时取景放大功能方便对星体进行对焦
轻便的体积便于摄影师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拍摄,图为慕士塔格峰,拍摄地海拔4300米
轻便体积便于在野外工作,大幅度减轻长时间行走的工作压力。图为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
微单平台也有完善的多灯离机闪光系统,此照片利用三个闪光灯进行拍摄
微单系统的翻转液晶屏是相较单反相机更为常见的配置,非常方便构图
微单在黑暗环境中更利于精确构图和对焦
小巧的体积适合放置在狭小空间用手机遥控拍摄,图为慕士塔格冰川前缘
小巧轻便可以使用微型三脚架(15公分高度),部分古迹不允许使用标准三脚架拍摄
新近的微单产品解决了微单相机早期开机速度慢的问题,开机延迟大幅度减少
有着与单反同步的感光元件技术和宽容度,并不因为体积小而损失画质
运动物体追踪功能方便拍摄野生动物
专业微单在恶劣天气下也有很好的防水防尘效果,拍摄此照时正在下雨
(责编: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