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

题主好,意象之于古诗词犹如人物形象之于传统小说,不懂意象就难于理解诗词。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自然的物象都是客观的,不具有感情,感情又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诗人为了形象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

意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是由诗人们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它最初是由一个诗人发明的,只有得到普遍的共识,能很好的传达某一方面的感情,才能算作意象。

意象是客观事物,也就是名词了,但不是说诗歌中的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而且诗歌中的意象也有着主次的分别,理解诗歌要抓住主要意象。

单个的意象很多时候难以很好的抒发感情,诗人们就用意象营造意境来抒发感情。意境就是由一组有着一定趋向性的关联意象所形成的情境。

关于意象、意境最好,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一共九个意象,分为三组,一三是眼前的景,萧瑟清冷,第二组是虚写,属于思念回忆的景,温暖安适。前九个意象构成三组变化的镜头,九个意象都是静态的,但画面的切换是景动了起来。夕阳是第十个意象,这个意象多了对意象的描绘,这不同于前面九个静态的意象,这种对意象的描绘在诗歌中要和意象一起理解。最后一句是在前面基础上抒发出来的感情,这首小令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就在于意象的巧妙运用。

意象也是语言,自然有着约定俗成的一面,对一些常用又特殊的意象不可不知。

捣衣就是古诗词中常用又常被错解的一个重要意象。

古诗词中的捣衣并不是指洗衣服的那种捣衣,它特指捣布制衣,这在古代是家庭主妇最重要的工作。古诗词中的捣衣都是在深秋,是要准备过冬衣物的时节,捣衣背后是对游子戍卒的亲情,或游子戍卒对家乡的怀念。《诗经 七月》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顺便说一下,七月流火是指天气转凉,这也是一个出错率很高的成语。)授衣自然要捣衣制衣了,唐代有“捣练图”,宫廷和大户人家捣练,老百姓只能捣布了,六七十年代在北方农村还能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叫做槌布,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杨柳也是一个很常用的重要意象,古诗中的杨柳只指柳树,与杨树无关,就连垂杨,绿杨也是指柳树。杨树在古诗中多以白杨出现,大都是与死亡和坟墓关联,大概源于古代墓地多栽种此树。

柳树有双关“留”的意思,所以送别诗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就是它了,当然也有柳条依依,姿态婀娜的美感在其中的原因。

木叶也是一个很受青睐的复杂意象,前面问答中对以上三个意象有过专门的论述,此处就不再赘言了。总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众多,像梅兰竹菊等意象都是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一些重要意象的内涵不可不知,这是学习欣赏古典诗词所必须懂得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