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知识ABC第七期|谋生无奈日奔驰

1909年8月,鲁迅中止了在东京继续研究文艺或往德国留学的计划,回到了久违的故国。回来的原因,据他后来回忆说:“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其中所说的“几个别的人”,包括了二弟作人。这时周作人已与日本女子羽太信子在东京结婚,他大学尚未毕业,生活费用不够了,必须由鲁迅资助。
回来之后,鲁迅由好友许寿裳介绍,来到杭州,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担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兼做植物学日籍教师的课堂翻译。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摄于杭州。
两级师范学堂是一所新学校,当时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教员大都在国外留过学,很有一些新气象。鲁迅虽然钟情于文艺,但从事教育既是谋生的需要,又可借以实现“立人兴国”的抱负,这使得他颇为振奋。
鲁迅教学认真,思想新颖,深受学生欢迎。在他任教的生理学课中,有一回,有的学生要求他讲一讲生殖系统方面的知识,鲁迅痛快地答应了。他只对学生提一个要求:听课时不许笑。鲁迅用自编的讲义,在课堂上讲授,效果非常好,连别班的学生也纷纷来索要油印讲义看。这在风气未开的晚清是一种挑战传统的创新之举。
鲁迅任教的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1909年冬,清政府派夏震武来当校长。此人以理学家自居,冬烘守旧、木头木脑,师生们私下称他为“夏木瓜”。他一到任便生出事端:先是强令教师“谒圣”,后又写一纸手谕,让教师各按品级穿袍褂、戴帽,在礼堂相见,这便几乎成了下属参见上司的“庭参”,众教师哗然,全体罢教,提出辞呈。最后夏震武无奈,只得辞职走人。在这次后来被鲁迅称为“木瓜之役”的风潮中,鲁迅表现激烈,被称作“拼命三郎”。教师们复教后,在一家饭店设宴庆祝,戏称“喝木瓜酒”。因为夏震武曾扬言“兄弟不敢放松,兄弟坚持到底!”鲁迅在席上用筷子挟住一块肥肉,摹仿夏震武的语调说:“兄弟决不放松。”引起哄堂大笑。
1909年秋,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发生反对思想守旧的监督夏震武的风潮。夏被迫辞职后,该校全体教师于1910年1月10日在杭州湖州会馆合影留念。前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
身在风景如画的杭州,鲁迅无意留恋湖光山色,却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课余时间,他常和学生们一起到孤山、葛岭、北高峰一带去采集植物标本。这种兴趣一直维持了很久,甚至到晚年他还译了一本叫《药用植物》的书。
1910年7月,鲁迅辞去浙江两级师范的教职,回到故乡,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兼博物、生理学教员。
绍兴府中学堂
在风气保守、闭塞的绍兴,短发西装、英气勃勃的鲁迅,立刻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遭受了“无辫之灾”:“我回中国的第一年在杭州做教员,还可以穿了洋服算是洋鬼子;第二年回到故乡绍兴中学去做学监,却连洋服也不行了,因为有许多人是认识我的,所以不管如何装束,总不失为‘里通外国’的人,于是我所受的无辫之灾,以在故乡为第一。”在绍兴,鲁迅改穿长衫。也许他逐渐适应甚或喜欢了这种装束,以后除了1911年5月往日本催促周作人回国的那回外,再也没有留下他身着西装的照片。
在绍兴府中学堂,鲁迅注重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他对治水英雄大禹十分景仰,曾组织师生游禹陵,并在百步禁阶上摄影留念。类似的远足不止一次。1910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鲁迅率领全校师生,由绍兴出发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乘兴而往,满载而归。
绍兴府中学堂鲁迅的办公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5日,杭州光复。消息传到绍兴,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浮动。鲁迅非常镇静,组织学生成立“武装演说队”,到街头宣传。后来在北京《晨报副刊》当编辑、催促鲁迅写《阿Q正传》的孙伏园,当时是鲁迅的学生,他后来回忆说:“武装演说队将要出发的时候,鲁迅先生曾有一段简单的训话,当时同学中有一位当队长的请问先生‘万一有人拦阻便怎样?’鲁迅正颜厉色地答复他说‘你手上的指挥刀作甚么用的?’”
11月10日,鲁迅在日本时就认识的老朋友、光复会成员王金发率革命军由杭州到达绍兴,建立了军政府,自任都督,任命鲁迅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还拨了二百元的经费。不久,王金发“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王金发的转向,引来了进步青年和学生的不满。一天,有位青年来找鲁迅:“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鲁迅慨然应允,于是《越铎日报》出刊了。鲁迅还用“黄棘”的笔名,亲自撰写了《<越铎>出世辞》。该报常发表一些短小锋利的文章,揭露绍兴军政府的腐败现象。“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手枪来打死你们了”。鲁迅的母亲非常着急,叮嘱他不要外出,但鲁迅还是照常地在外边走。
这年冬天,鲁迅用文言文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小说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描绘了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的反响。写完后,鲁迅本不想发表,后来周作人将它书名“周逴”,投寄出去,发表在1913年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小说月报》上,主编恽铁樵大加赞赏。
绍兴的社会日趋黑暗,鲁迅在山会师范学堂的工作也多受牵掣,经费无着,难以进行,加上绍兴较闭塞,外界的新消息、新思想难以传入,鲁迅担心,在这里“未二载遽成村人”,失望、厌倦之心油然而生,觉得“越中棘地不可居”。于是,鲁迅到都督府向王金发辞职,向军政府派来的一个“拖鼻涕的接收员”交出账目和一角又两枚铜板的余款。
1912年初,鲁迅辞别故乡和家人,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再次来到南京,到教育部任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