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语文课中的“亮点”

何为语文课中的“亮点”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何为语文课中的“亮点”?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帮年轻老师磨一节课,老师很好学,也有想法,最后问我:“张老师,我觉得我这节课似乎没有亮点……”是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公开课,研讨课总想着要设计一些亮点,要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否则,似乎就太平淡了,太一般了,不容易脱颖而出,无法博专家们的眼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所以,教学设计要“出新出奇出亮点!”

的确,一些年轻老师,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怎么导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配乐插视频,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亮点吧!要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最好还要配上头饰,道具,整个课堂就是舞台,这就是亮点?

真正的亮点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谈一谈。

第一次磨课时,为了体现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老师提出了用音响模仿当时的机器轰鸣,找一段视频再现当初的工作环境,既直观,还有带入感,解决了年代久远不易理解环境恶劣这一问题。我就问:“通过一个视频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品读语言文字的目的在哪里?如何教会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细节描写,处理好这一个场景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读,思,品体会到环境的恶劣,关注到细节描写,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就是这节课的亮点!”经过一番思考,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2、 细读课文,初步感受场景描写。

1. 作者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压抑、破败的情景)

2. 请生思考:母亲的工作环境的艰苦具体体现在哪一个自然段,学生指出在第7自然段后,请生读,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个场景?

(预设: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

3.请生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

(预设:低矮、压抑、潮湿颓败)这是客观环境上的破败。

(预设:不足二百平米、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个灯泡、酷暑炎夏、窗不能开、身在蒸笼)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身在蒸笼”,二百平米大概有我们三个教室那么大,容纳七八十个人,还有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同学想象一下,夏天在教室里面,不开窗子,有多炎热,再加上低矮潮湿的屋子,还有嗡嗡作响的缝纫机的声音……母亲工作的环境实在太艰苦了,母亲挣来的钱太来之不易了。

4.这段话出现了很多的“七八十”,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读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拥挤、忙碌、炎热、噪音大。)

5.思考: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母亲为什么仍要坚持工作?

(预设:因为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几个孩子,她太爱自己的孩子们了。)

6.教师引导:是的,是母亲的爱支撑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工作。老师有疑问了,我们写文章不是要讲究语言的干净,作者为什么使用了这么多个“七八十”?

7.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这种写法叫反复。这样写更加突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

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学生在品读思考中感受到细节描写的精彩,感受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深以为:

所谓的亮点一定不是为了出彩绞尽脑汁想出的方法,

也不是五彩斑斓的课件,

更不是为了气氛营造的热闹……

亮点是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层层递进;

亮点是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丝丝入扣;

亮点是教学流程跟预设相左时不慌不忙解决问题;

亮点是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真实恳切;

亮点是老师一手潇洒的粉板字;

亮点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牢牢记住了本节课的语文要素:关注细节描写,体会文章情感;

亮点是这节课学生学会了用总分总的方法构段;

亮点是扎实的课堂,是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

欢迎来小窗坐坐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