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海的梦
海之梦 王丽达 - 幸福欢歌
2021年1月14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将于2月份抵达海南岛陵水海域实施油气生产设施现场安装,用于开发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
“深海一号”半潜平台总高度达120米,最大排水量11万吨,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标准建造,设计疲劳寿命最低为150年,船体能够经受南海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平台搭载近200套关键油气处理设备,同时具备凝析油储存和外输功能,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陵水17-2气田投产后,每年可为粤港琼等地供应30亿立方米深海天然气,满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
看到这则消息,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渤海岸边,十二岁开始在盐场学做盐工,曾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呕心沥血,并且亲历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规划起草论证的退休老人,这些年来,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海洋经济发展。我很欣慰,亲眼见证山东在实施海洋战略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翻开近500年的世界史,我们发现,一部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面向大海、走向海洋的历史;一条世界强国的崛起之路,就是依托港口、发展海运、走向海洋的道路。一部近代人类文明史,就是从陆地走向海洋、从黄色走向蓝色、从蔚蓝走向深蓝的历史。
从公元15世纪初开始,欧洲小国葡萄牙率先探险,走向海洋。马可波罗东方游历,亨利王子航海探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个弹丸小国,竟凭借占有海洋资源的先机瓜分了世界。随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也相继走向海洋,快速崛起,成为强国。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也在不停地探索中国走向海洋之路。为了民族振兴,为了百姓富裕,为了民生民主,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上下求索。但是,没落的封建王朝,腐朽的军阀统治,使得这个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曾经极度辉煌的泱泱大国,一度望洋兴叹,任人欺侮。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充满生机活力,走上复兴之路。30年社会主义建设,40年改革开放,就是一部共和国冲破樊篱和羁绊,大踏步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走向繁荣、走向昌盛、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明媚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倾刻间,南海风起云涌,珠江大潮奔腾,深圳、珠海、广东、长三角快速走向海洋,走向蓝色,走向世界。
世纪之交的时候,又有一位领袖,果断做出了浦东开放的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东海起舞,浦江欢畅,浦江两岸起宏图。短短二十几年,浦东、上海、长三角、沿长江地区,快速冲出亚洲,走向全球。
2009年4月,又是一个春天,又有一位领袖,站在山东半岛蔚蓝色的大海边,语重心长地说,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养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谆谆的教诲,这是准确的判断,这是殷切的期盼,这是蓝色的呼唤,这是历史的必然!
实际上,山东人在走向海洋方面早就开始了探索。199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山东在会上作了《开发保护海洋,建设海上山东》为题的汇报。这是“海上山东”的概念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1998 年底,山东省做出加快建设“海上山东”的决定,开始了实质性的海洋开发建设。
2010年6月30日,山东省发布《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定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滨海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为山东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合作与竞争,拓宽新空间。这标志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山东对国情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山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现有3个几亿吨大港,发展远洋物流运输业条件优越。山东有着丰厚的海洋渔业生产基础,产量质量出口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条件得天独厚。山东有着雄厚的加工制造业基础,发展与海洋密切相关的高端制造产业优势突出。
山东聚集了全国最主要的海洋高等院校、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技人才,充分利用现有海洋资源和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前景广阔。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较早到位,对外开放经验丰富,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准备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浩瀚的海洋是一本无字大书,要研究这本书,读懂这本书,更要审时度势,扎实工作,创造出绚烂辉煌、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技兴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举全国之力,进行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丰硕,走在前面。必须实施追赶战略,加快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
要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组织重点科研攻关,努力在渔业养殖新品种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深海技术、海洋环保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制造业优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高端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装备自主化、高端化、集成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端产业向重点地区聚集、高端企业向重点园区聚集、高端产品向骨干企业聚集。半潜式钻井生产平台和船用大功率内燃机是山东的优势,必须破釜沉舟,做大做强。
全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表明,港口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不仅能够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还以其强大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带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担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商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山东一定要有效整合现有港口物流资源,合理开发岸线资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充分发挥自贸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开放口岸的作用,着力贯通出海通道,切实加强经营管理,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大力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努力形成依海带陆、内外互动的物流大格局,下决心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优先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学习运用当今世界生物技术最新成果,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扩大海水利用规模,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保健食品、新型蛋白源等海洋生物制品,争取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带动生物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
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海洋资源,大力开发利用海洋充沛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洋特有的波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形成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加快发展临港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聚集,打造循环型重化产业基地,进而搞好产业延伸,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整体策划,整合资源,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形成全国创意文化高地。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滨海旅游度假、海岛观光、原生态湿地、海滨城市旅游、游轮与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系统提示产业层次,形成全国最大的温带休闲度假半岛,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继续做好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文章。山东农民上世纪创造了耕海牧渔的经验和效益,让世人瞩目。要以高效、生态、创新为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捞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改造传统渔业,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推动优势水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成一批大型海洋牧场和生态养殖基地。让山东的海洋渔业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品种更多、质量更优、附加值更高,效益更好,以蓝色带动绿色,让山东的绿色海产品走向世界,让千万渔民更加富裕。
必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搞好岸线整治,修复近海生态,保护河口资源,杜绝环境污染,加大沿海防护林建设和滩涂生态涵养,让山东半岛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云更白,鸟儿飞得更高,鱼儿游得更欢。同时大力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减排治污等产业,抢占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制高点。
实现海洋梦想,要有高端人才和资本投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不能只在存量上做文章。未来几年,山东必须要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上马。否则,一切都是空想。而这,需要真刀真枪。
人类必须走向海洋,中国必须走向海洋,山东必须走向海洋,历史必将走向海洋!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齐鲁大地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山东人的神圣使命。必须认清使命,牢记使命,不辱使命,完成使命!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一亿齐鲁儿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才能共铸辉煌!
万事俱备,东风劲吹,山东这艘满载着民族希望的巨轮,已经扬帆起航,驶向大海,驶向未来,驶向富裕,驶向民主,驶向文明,驶向灿烂的辉煌!
(2021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