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邪气”比湿还可怕,趁着三伏天喝上一碗汤,不伤脾胃不伤阳!

入伏之后看看这些情况你有没有:犯困、身体疲乏、舌头黏腻、食欲不振、夜不能寐......

俗话说三伏天湿热易“疰夏”,人体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伏天属于气温最高的日子,酷暑难耐,耗伤正气;另一方面是因为雨水也相对旺盛,所以会致使湿气很重。而暑湿又多困阻脾胃,就会出现疰夏现象。但夏季有一种“邪气”比湿还要伤身,它就是湿邪。尤其在夏季大家喜冷又常处在冷气中,这时候就为湿邪创造了机会。 这种湿邪是三伏期间最易患病的因素之一。湿邪属于阴邪,非常容易伤人的阳气。在中医里,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

既然我们知道了湿邪的类型,那怎么能快速分辨呢?

特点1:湿性重浊

湿邪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一个属重,一个属浊。这两个特征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机体,“重”会让人头感重、四肢酸痛。《黄帝内经》记载:“因于湿,首如裹”。意思就是身体一旦被湿所困住,头就像被什么裹住了一样。“浊”反应的是湿邪不通郁滞的特点,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一旦气血与湿浊相冲,就会出现湿邪。

特点2:湿性粘滞粘滞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粘即粘腻,滞即停滞。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大便不爽、分泌粘浊物。二是疾病的缠绵性,这种粘滞多缠绵难治愈,像风湿病等,多离不开湿邪的粘滞。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传变慢、病程长等特征。特点3:损耗阳气

湿邪在重浊与粘滞之后,会损伤我们的阳气。由于湿邪粘滞会郁滞于脏腑经络,使体内气机不顺,随之出现胸闷的情况。另外湿邪还属于阴邪,一般被湿邪困住的患者,阳气都不会旺。常表现为面色淡白、精力不佳。 湿邪大都是陈年累月所致,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显露病患。就像纸总有一天是包不住火的,元气压不住病邪的侵袭。当积攒多年的问题慢慢发作时,一系列的并发症就会出现,像三高、糖尿病等。

那对于湿邪中医会用什么方法帮助祛湿呢?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尤其是在入伏后,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来温补体内所耗损的脾胃阳气。而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等作用,所以夏季适当吃些羊肉可以帮助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山药去皮切块,将羊肉放入锅中焯水去沫后捞出,继续放入高压锅中。加适量水,放入山药。共同煮10分钟,出锅前加入适当盐、胡椒粉即可。 注意:在喝汤前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表现咨询中医,可以适当辩证加减些有针对性的中药,以增加伏羊汤的进补功效。 此外还有一些帮助祛湿的食物,像冬瓜、绿豆、赤小豆等,能健脾养胃,散淤化痰。在配合食疗的同时,还要提醒大家伏天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运动量,像打球、慢跑等。有利于气机的通畅,帮助运化体内湿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