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八)

当下的学校过于依赖所谓的文化建设,听信“要墙壁说话”的教育论断,于是越来越堆砌繁琐,满校园的绚烂装饰,着实失了中国文化艺术本该有的留白与想象。其实所有的文化艺术问题,教育问题,都出在人身上,当年,清华的梅贻琦校长所提出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归根到底还是围绕人,关注人,而不是一块墙壁,一座校园,片面零碎地来理解教育。

从文化艺术来体察反观教育,或许会有些新的思路。在繁杂的当下,我们真的可以去看看魏晋时期嘉峪关的墓室壁画,一幅幅有关当时犁地、农耕、狩猎、宴乐、驿传、麦场、采桑、放牧等生活镶嵌在墓室砖块中,妥帖自然,安分自在,毫无装饰繁琐之感外,又恰到好处地呈现。其壁画人物场景线条凝练,着色简约,纯粹生趣,回味无穷,哪能让人感到墓室丝毫的恐怖气息。我想其壁画的文化一定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是从长期的生活中长出来的,凝结着古人对生与死,对自身存在的终极思考,所以整个墓室的艺术氛围是对的,遥想那时的工匠与贵族是对的,我完全能想象工匠画者是如何在砖块中勾勒的。试想着:黄灰色的戈壁滩上,数以千计的古墓坐落着,很自然就让人有一种文化向往与追认,整体的氛围虽然寂寥,但充满着魅力。没有碑铭的古墓更添其神秘感,事物好多的意趣就生发在不确定中,神秘之中。从这些古老的壁画中,我获得了某种说服力,蛮大面的灰砖墙面上,就镶嵌着一两块壁画砖,是装点更是是文化意象,太明确了就是失掉了艺术的弹性与诉说空间,太满了的确会失掉壁画及氛围的文化味道。文化一定是讲不清楚的,一定不是一个壁画的事情,而是壁画的位置,壁画所处的氛围,观看壁画之人的素养性情。

思于当下,北京很多地铁站都出现了装饰意味较浓的壁画,7号线虎坊桥站,孙韬设计《浩气宣南》壁画;14号线东风北桥站,潘公凯设计《仲夏夜之梦》壁画,北桥站还有常沙娜设计的壁画《勒杜鹃》……好多公共场所的壁画皆是中央美院师生所做,北京早就想重建自己的美学版图了,尽管以往把中央美院请出了中央,可这次又请回了美院的人,要拿人流最多的地铁墙壁开刀。北京这回算有心,只是不知忙碌熙攘的人群会否有心。美的存在当然不会是一幅壁画,而是一个整体的艺术氛围烘托,更上层就是人心及感受。我们去欧洲为何能感受到美,人、壁画、雕塑、城镇建筑合在一起感觉就对,可欧洲人自己不会这么觉得,他们觉得理所应当,审美文化意识没有孤立断裂。不像我们总是拿一幅画、一个建筑、一个人来说事。我们都太着急了,着急要强,着急有钱,着急自己没有位置,当然也就没有心情去发现地铁里的这般壁画,去体会城市本该有的美。教育也是如此,一切过于繁闹与功利,无从体会美,去体会那超越世俗的文化气象。

(0)

相关推荐

  • 汉代壁画的成就

    在中国的历史上,元气是一个贯穿全程而且内涵十分丰富驳杂的范畴,而中国的绘画与工艺美术也深受元气论的影响,让其所追求的目标.审美取向和艺术手段拥有不一样的魅力. 图1 元气观的形成跟发展 元气观也是元气 ...

  • 巴黎美院的天才女画家,花10年在自家的墙壁上作画,我被美哭了

    巴黎美院的天才女画家,花10年在自家的墙壁上作画,我被美哭了 美术画咖 南宁好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职员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3天前 这大概是仙境吧! 我想 看到如此的景致 大家都是这样惊叹的 仙气袅袅.如 ...

  • 文化墙壁画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壁画

    社区文化墙壁画,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壁画

  • 【纪要】墓葬图像里的中国史

    本次活动由同样高颜值的资深摄影爱好者钟明星老师主持,他以生动而幽默的语言对活动主办方.嘉宾以及主要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在秋雨飞扬的下午,他还背诵了耿朔老师深受好评的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 ...

  • 【我形我塑】​亚历山大·法托:雕刻、蚀刻的壁画,犹如现代城市考古学,剥开文化和历史的不同层面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亚历山大·法托   "我的作品试图反映人类身份 以及它如何受到我们当代城市社会中 发挥作用的力量的影响和塑造 这些力量 ...

  • 传统文化国学壁画社区文化墙壁画美丽乡村壁画

    传统文化国学壁画社区文化墙壁画美丽乡村壁画

  • 19幅逼真的3D巨型壁画,吓得路人转身就跑,看图片效果最好

    提起街头艺术,人们一般只能想起城市里的雕塑或者艺校的涂鸦街道.今天,我特意收集了一组裸眼3D壁画,每一幅作品都惟妙惟肖,似乎要跳出墙壁,入侵我们的世界. 这些作品都来自一位意大利艺术家.他在国外最火的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八)

    过去读鲁迅,印象最深的还是<药>,什么明线暗线,华老栓与夏瑜意指华夏愚昧,华老栓为了治孩子的病,带馒头去行刑砍头之地蘸鲜活的人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二)

    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在自己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中,借主人公的嘴说到: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四)

    我有幸见着过德加的一幅巴掌大小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侧面肖像,调子沉着,温润耐看:笔法通透,形色合一,作品元气十足,扑面而来的油画味叫人流连忘返.我见着此画之时就很是感慨,因为我先前见到这幅画都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五)

    19世纪法国作家左拉,以画家塞尚为原型,写了一个终身落魄的画家,小说叫<杰作>,极具讽刺性,使得两位大师朋友左拉与塞尚终成陌路.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立传,天真地想用天才式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九)

    前些日子,微信上有篇关于日本一个女员工清洗打扫出最干净机场,从而呼唤工匠精神的帖子特别火,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还拿别人做榜样,我深感,其实真不如好好地看上一幅中国传统经典的工笔画,线条安妥,着色素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二)

    相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让人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中国文化的烂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说一个动物说的那么细腻具体,说的那么自在讲究,而马从生理上细分下去,就有:母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五)

    在1672年,明末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概述>中提到:"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优秀的,欧洲到处都是问题.就连便溺,也有优劣.中国人的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六)

    敏感一点,在艺术史上就会有很多自发式问题.比如,那么有自我意识的梵高为何那么地崇拜米勒?米勒着实画的很好,可无论风格还是内容我觉得还不够梵高临摹重复他那么多的作品.梵高在其短暂的艺术生命过程中当着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