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蠲痹汤的临床应用经验

张良登张月'张吉2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2004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班,北京100029)

蠲痹汤最早由宋朝杨後《杨氏家藏方》所载,用药为 当归、黄芷、白芍药、羌活、姜黄、防风、甘草,功用:祛风利湿、补益气血,注重于调和营卫止痹。蠲痹汤在清代医家 中应用广泛,但有名同药异的现象,临床最常用的是程钟 龄《医学心悟》中所创制的蠲痹汤,药物组成:羌活、独活、 秦茏、桂心、当归、川萼、桑枝、海风藤、木香、乳香、炙甘 草,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和通络止痹的功效,偏重于 理气除湿止痹。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 记载的蠲痹汤,由当归、黄芷、赤芍药、羌活、姜黄、防风、 生姜、大枣、甘草所组成,源自《杨氏家藏方》,两者功效基 本一致。此外,吴谦《医宗金签》也有蠲痹汤,药物组成: 当归、黄茂、羌活、附子、肉桂、防风、甘草,亦源自《杨氏家- 藏方》,但重在温阳通络止痹。可见,蠲痹汤的继承与发展有渊远的历史,有名同药异的现象,是谨察病机、辨证论治思想的反映

我们应用的蠲痹汤,以程钟龄蠲痹汤为基础,随证加减,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之湿热痹阻证、风寒痹阻证,多发性大动脉炎之湿热痹阻、血瘀脉闭证及气滞痰浊、闭阻心窍证, 颈椎病(颈肩综合征)之风寒痹阻、寒凝气滞证及气滞血阻、伤损督髓证等疗效确切,现论述如下。

1,类风湿关节炎

1.1,湿热痹阻证

患者四肢远端小关节漫肿疼痛,触之 微热,屈伸不利,晨僵时间长,肢体沉重,身怠惰不欲动。 若湿重于热则见热不甚,心烦胸闷,头晕,口苦,汗多,渴 而不欲饮,食少纳呆,漫黄不利,大便干或黏滞,舌质红, 苔厚腻略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活络止痹,通利关 节。治以蠲痹汤合二妙丸加减:羌活、独活各12 g,秦茏 12 g,防己10 g,慧茵仁30 g,晚蚕砂12 g,炒梔子12 g,连翘 10 g,木瓜30 g,炒黄柏12 g,滑石9 g,络石藤12 g,青风藤 12 g,海风藤12 g,川萼10 g,炒苍术10 g。热重加炒黄苓 10 g、金银花10 g、白芷12 g;关节肿甚加猪苓12 g、茯苓 12 g、泽泻15 g、革蘇60 g;上肢痛加姜黄6 g、虎杖12 g、桑 枝12 g;下肢痛加牛膝15 g、炒杜仲12 g;额颌关节痛加三七(冲服)3 g、丹参10 g;关节痛甚加鸡血藤12 g、雷公藤 12 g;大便干加生大黄(后下)3 g、郁李仁12 g、桃仁8 go。

1.2,风寒痹阻证,

恶寒体痛无汗,关节多发性肿痛,多关节游走性疼痛,遇风寒加重,得温则缓,晨僵明显,活动后缓解,或可触及关节周围皮下结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通经蠲痹。

守蠲痹汤加减:

羌活12g、独活12g,秦艽12g,防风12g,海风藤12g,青风藤12g,桑枝15g,

麻黄8 g,细辛3 g,

姜黄12 g,丹参12 g,

全当归10 g,白芍药12 g,

黄芪15 g,甘草6 g。

关节酸痛明显加威灵仙12 g、络石藤12g,忍冬藤12 g;

汗出较多加炒白术10 g、炙黄茂15 g、浮小麦12 g;

腰眷痛加狗脊15 g、 炒杜仲12 g;

女贞子15 g、

纳差加茯苓12 g、焦三仙各12 g;

皮下结节加清半夏10 g、橘红12 g、

紫丹参12 g、

蛇床子 15 g;

寐差加炒酸枣仁12 g、炙远志12 g、

生龙骨(先下)30 g、生牡蛎(先下)30 g,

2,多发性大动脉炎

2.1湿热痹阻、血瘀脉闭证风寒湿邪外袭,闭阻经脉, 气血不利,郁而化热,正邪相争,湿热交蒸,脉道闭塞,病 症复杂。临床常见身热头晕,身重困倦,脫痞腹胀,四肢 酸楚,关节红肿疼痛,无脉,或似来微数而弱,舌体胖大, 舌质红,苔少而腻。治宜化湿清热,活血化瘀,通脉除痹。 投蠲痹汤合通瘀汤加减:羌活6 g,独活6 g,生大黄(后下) 3 g,炒桃仁10 g,廣虫9 g,防风12 g,姜黄12 g,全当归 12g,黄芷15 g,赤芍药、白芍药各12 g,丹参12 g,川芍 10 g,茯苓12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炙甘草6 go热重 加生石膏(先下)30 g、淡竹叶30 g、梔子12 g;头痛头晕加 刺藻藜12 g、蔓荆子10 g、天麻10 g;关节痛甚加海风藤 12 g、清风藤12 g、牡丹皮12 g、延胡索10 go

2.2气滞痰浊、闭阻心窍证;

久病缠绵难愈,气机郁滞, 血液不行,内生痰瘀,经脉不利,闭阻心窍,清窍失养。临 床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视物不清,面色无华,神疲力乏, 上肢酸胀麻木,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差,大便数日一行, 精神失常,甚则昏厥,脉沉细弱,或无脉,舌体胖大,边有 齿痕,舌质淡,苔腻滑。治宜行气涤痰,化瘀通络,醒心开 窍。施蠲痹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羌活12 g,独活12 g,姜 黄10 g,防风12 g,全当归12 g,制黄蔑15 g,赤芍药12 g, 白芍药12 g,茯苓30 g,法半夏12 g,青皮10 g,陈皮10 g, 制香附12 g,桔梗10 g,川尊12 g,炒桃仁12 g,红花12 g, 生晒参(另煎)15 g,乌梢蛇10 g,制地龙(下转305页)

(上接225页)12 g,炙甘草6 g。精神抑郁加柴胡12 g、郁 金10 g、黄苓12 g; 口舌干燥加黄苓12 g、黄连8 g、玉竹 12 g;失眠加炒梔子12 g、夜交藤12 g、柏子仁12 g;胁痛加 莞蔚子12 g、柴胡15 g、茜草10 g;眩晕加珍珠母(先下) 30 g、天麻12 g、野菊花12 g;急躁易怒加钩藤10 g、草决明 12 go

3,颈椎病(颈肩综合征)

3.1,风寒痹阻、寒凝气滞证

风寒痹阻经络,以寒邪为胜,寒为阴邪,主收敛。《素问·调经论》载:“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散之。”血遇寒则凝,导致气血闭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外邪侵袭而致肌肉韧带软组织受损,颈肌痉挛,或受外力作用,颈椎关节旋转移位,压迫血管,或椎间盘受外应力的影响,发生椎间盘膨出,甚至髓核从后方脱出,压迫或剌激脊神经而出现疼痛,故本证型相当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常以疼痛为 主要表现,如头痛以后头痛或偏头痛为多见,颈项疼痛、 上肢疼痛可为灼热痛,酸痛,甚则剧烈疼痛,痛有定处,患者坐卧不安,日夜不眠,将头和手向墙壁撞击,咳嗽、打喷嚏和大便均可使疼痛加重。麻木也较为多见,多发生于手指、前臂部,也有出现于头颈部、上臂部,其麻木程度各异。四肢发凉,遇寒加重,脉沉细涩,舌质黯,苔薄白。

治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痹痛。

取蠲痹汤加减:

羌活 12 g,独活12 g,桑寄生12 g,青风藤12 g,秦艽15 g,

牛膝 15 g,地鳖虫10 g,

全当归12 g,何首乌10 g,

生黄芪15 g,

熟附子9 g,炒杜仲15 g,菟丝子12 g,

头痛明显加荆芥穗15 g、 蔓荆子15 g、

川芎12 g;

上肢麻木明显加桂枝30 g、白芍药 12 g、桂枝12 g?;

上肢疼痛甚加姜黄10 g、

威灵仙12 g、

虎杖 12 g,?

3.2,气滞血阻、伤损督髓证;

督为督脉,髓为脊髓。《灵 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 则胫酸眩冒,懈怠安卧。”督为阳脉之海,髓为脑之根基,髓海不足则出现头晕目眩,头痛,四肢无力沉重,不能走路。

其主要病理病机为慢性劳损,肌肉韧带慢性炎症,骨质疏松,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脊柱变形后突,压迫脊髓,颈柱失稳,骨错缝,椎间盘后突,椎管狭窄等,故本证型相当于脊髓型颈椎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肢麻木,或双侧或单侧,并有发冷,疼痛,步态不稳,无力,头重脚轻,如同踩棉花感,肌肉颤动,发抖,两腿发软,行路困难,容易摔倒,甚者瘫痪,卧床不起,肌肉逐渐出现萎缩,以骨间肌、鱼际肌为著,甚则出现痿证,脉沉弦或沉迟,舌质黯,苔薄黄。

治宜益肾生髓,理气畅脉,活血通络

投蠲痹汤加味:

羌活12 g,独活12 g,防风10 g,

姜黄12 g,赤芍药10g、川芎12 g,

全当归12g,白芍药10g,熟地黄各12g,何首乌12g,

炙黄芪15 g,炙甘草6 g,

生地黄12 g、炙鳖甲10 g,

鹿角胶(烽化)12 g,

寒湿胜加制附子 10 g、细辛3 g、茯苓12 g;

四肢痉挛加制地龙12 g、全蝎6 g、 螟蚣3条;

腰脊痛加炒杜仲12 g、续断12 g、

桑寄生12 g;

心烦不寐加炒酸枣仁12 g、

生龙骨(先下)30 g、生牡蛎(先下) 30 g、

炒梔子12 g,

小结:

蠲痹汤的临床应用主要在“风寒湿杂合”而致经络失于荣畅的痹证方面,而痹证包括西医所指的诸多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大动脉炎、颈椎病和强直性 柱炎等,其应用前景甚为广阔。遵循古方今用的理念,基于谨察病机、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 原则,在继承历代各医家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发展应用蠲痹汤,其实际价值很大。

(0)

相关推荐

  • 痹证(1)

    第二节 痹证(1) 病证特点: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为主症.该病的轻重多与天气变化,环境等有关. 李中梓<医宗必读>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鉴 ...

  • 赵绍琴治疗痹证常用药物总结

    痹者闭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痹证是指外邪侵袭,痹阻络脉,而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肿大,重着一类的疾患. <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有从 ...

  • 【治疗关节、肩周炎的5张方子有疗效,收藏】

    【治疗关节、肩周炎的5张方子有疗效,收藏】

  • 『类风湿关节炎』第六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1)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点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人体脏腑之间,五脏与五体.气血津液之间的关连和整体性.治疗时注意局部和注意整体并重,也可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经方家闲聊之余便道出这15张经方的使用心得!(临床实战经验讲授!)

    种树人种下的第550棵树 全文2300个字,阅读时间大约6分钟 ■ 前言:翻找出大概10年前得博文了,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津津有味! 2012年飞快的过去了!我的中医学习实践却在徘徊中慢行.翻看病案记录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8

    一. 白术性能燥湿,其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陈修园曰:"白术主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 二.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陈忠章认为大黄利小便之功不可废.临床酌情用少量大黄(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7

    一. 川军久煎则泻下通腑之功不著,而清热解毒活血破瘀之效尚存. 二. 冠心病胸闷,其本在虚,故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香窜破气之药,宜暂用而不宜久用. 三. 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属脾虚者,可用参苓 ...

  • 赵进喜精讲临床用药经验——葛根

    葛根有干葛.粉葛之分,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野葛根含大豆黄酮.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和β-谷甾醇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具有改善脑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以及改善学习记忆. ...

  • 茯苓四逆汤临床运用经验

    茯苓四逆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五味药组成.五味配合,既可回阳救逆,又能培土补虚 此方主治,仲景仅提出汗.下后"烦躁"一证,而分析其内容,确 ...

  • 化瘀止崩,中医临床的经验案例分享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三篇是单独写妇人病的,包括妊娠.产后.杂病,确实为妇科理论奠定了基础.我特别喜用仲景方治疗妇科杂症.其中崩漏证,仲景有桂枝茯苓丸.胶艾汤.温经汤等都是临床效验之方.奈 ...

  • 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之临床运用经验分享

    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 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 此十味药品, 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 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6

    一. 胃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 二. 朱丹溪认为: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 三. <本草经百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