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6)
本篇要目:
***********************************
251芝堰村建筑群
明至民国 浙江省兰溪市
252芙蓉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浙江省永嘉县
253衢州城墙
明至清 浙江省衢州市
254安城城墙
明至清 浙江省安吉县
255圣井山石殿
明至清 浙江省瑞安市
256慈城古建筑群
明至清 浙江省宁波市
257天童寺
明至清 浙江省宁波市
258王守仁故居和墓
明 浙江省余姚市、绍兴县
259青藤书屋和徐渭墓
明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260宁海古戏台
清至民国 浙江省宁海县
*************************************
251.芝堰村建筑群
芝堰村建筑群是始建于宋代的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浙江兰溪市黄店镇。村庄系陈氏聚居地,明、清时期出现客栈、杂货等商业建筑,现存明清民居30余座,街道两侧分步有厅堂9座,邻街芝堰村建筑群。店铺开家,过家楼5座,民居客栈10座,巷口通道16处。分为宗祠、民居两大类。代表性建筑有孝思堂、衍德堂、成志堂等。其古建筑或有家谱记载,或有匾额、题刻,相对建造年代可考,建筑时代演变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芝堰村,其村落古建筑年代之早,数量之多,结构之精美,保存之完整,也属罕见。全村不仅拥有衍德堂、孝思堂、承显堂等古建筑近百座,且元、明、清、民国等四个朝代的各种建筑集于一村,堪称“典型的中国古民居博物馆”,被古建筑研究专家誉为元、明、清、民国建筑研究的“活化石”和“四朝建筑瑰宝村”。
承显堂,是希望子孙们继承祖上的尊贵,既有显要地位又有巨大财富的意思,建于明万历年间,三开三进,大门朝向南偏西15度,前厅有戏台,后庭有阁楼,中庭的前后有两个天井,上梁为方形,牛腿雕刻精致,现在的厅堂是民国时重建的,1962年曾修缮过后进。里面的戏台是村民平时看戏的地方。
前进有正门和偏门,正门一般不开启,从偏门出入,明间设有戏台,上有平棋,前檐柱上有动物牛腿。戏台前方雕有8幅《桃园三结义》与《福禄寿三星》木雕。平棋上雕刻着《五福献寿》的图案,《五福献寿》是五只蝙蝠捧着绶鸟与向日葵。五福指一曰富、二曰贵、三曰康寿、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民俗中讲的福、禄、寿、喜、财。平棋靠天井雕刻的是双龙喜珠的图案。
戏台柱子上刻有绿如意共4幅图案,并雕刻铜钱结。戏台横批柱子上刻有向日葵图案。前檐柱上有动物梅花鹿的牛腿,左边雕刻的是母鹿,口里衔着的是蝙蝠,母鹿下边是小鹿,小鹿旁边雕刻的是仙鹤。右边雕刻的是公鹿,公鹿肚子下边是喜鹊,整个寓意福禄寿喜。
光裕堂
济美堂
孝思堂系陈氏宗祠,共三进,中轴线上有门厅、正厅、后厅,两侧有厢房。正厅面阔三间带四周回廊,歇山顶。芝堰村民居为研究传统村落文化及民居建筑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世德堂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现存三进,面阔皆三间,坐北朝南,偏东,硬山顶,占地面积710平方米。第一进建于明嘉靖年间,有牌坊式砖雕门楼,次间梁架均用砖砌入墙体之中。正厅通面宽14.8米,通进深12.83米,明间梁架为七架梁带前后廊。前廊进深4.2米,用五架梁。后廊为单步,屋顶用覆水椽,次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檐口斗栱有昂。后进为清末民初增建。世德堂是兰溪地区最具宋元风格的木构建筑。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芝堰村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2.芙蓉村古建筑群
芙蓉古村地处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南1公里,是一座始建于唐代末年的大型村寨,为陈姓聚居之地。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山崖,统称芙蓉三冠,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芙蓉村古建筑群由寨墙、寨门、民居、宗祠、牌坊、庙宇、书院、路亭等组成。村落略呈东西窄、南北长之长方形布局,寨墙由不规则块石垒砌。辟寨门七,其中东门为三间二层之木构建筑。村中建筑多为清代建造。
芙蓉村据传始建唐末,有陈氏夫妇为避战乱,由闽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说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现保留有各类古建筑近五十座。是古代村落建筑的重要实例。
照壁
芙蓉书院
宗祠以陈氏大宗祠为代表,门厅五开间带左右各一间,正厅五间十三檩,带两侧厢房五间,宗祠前有水池、侧门,空间开阔。芙蓉亭位于芙蓉池中,有小桥与池岸相通,三间两檐,周设美人靠,翼角平直,有古风。村中包括民居、庙宇等建筑,保留了楠溪江古民居所固有的风貌古朴的特点。
祠堂左侧墙上看有十八位大官的名字,这十八位就是被誉为“十八金带”的高官,官位最大的就是最上面的陈夷行,官至南宋左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最值得我们一提的是下面倒数上第四位,他叫陈虞之是位进士,官至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编修。南宋末年,元军南下,他曾上书皇帝准备抵抗元兵,因为当时的政治极为腐败,陈虞之被革职。后来,元兵南下直入温州,陈虞之响应文天祥的号召,"率族拒战,困岩三载",终因弹尽粮绝,率部跳崖,壮烈殉国。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芙蓉村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3.衢州城墙
衢州城墙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原为土墙,大约在唐以后才开始以砖石筑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郡守高至临重修旧城,奠定了后世的规模,当时的城墙“周回四千五十步”,建有六门:东曰迎和、南曰礼贤、西曰航远、北曰永清、小南曰清将、小西曰和丰,城外建有濠沟。此后于南宋绍兴、嘉定、元至正、明弘治、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多次重修。清顺治至民国五年也曾维修20余次。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衢州城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4.安城城墙
安城城墙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安城镇,始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砌石加固,此后多次重修。城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6000米。城内古建筑于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轰炸,基本无存。现存城墙残高4-6米,厚5米。有南、西、北三门,均为券顶式门。该城除具有防御作用外,还可防洪。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安吉县治地迁至马家渡西(即安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总管张俊德始筑土城。一年后以石砌筑。明洪武五年至六年(公元1372—1373年)间,知县张士良创建四城谯楼。明嘉靖年间及清雍正、乾隆、咸丰年间多次重修。
安城城墙由城墙、城台、城门及环城马道和护城河、跨河石桥等组成。城墙周长3000米,横断面呈梯形。墙体内黄土杂石子夯筑,外墙用青砖、条石包砌,内墙用块石包砌。因多次遭受洪水冲塌,几经修复,故城墙用砖不统一,砌筑方法也不一致。现城墙城垛坍塌,内墙包砌的块石大部分拆除,东门及东门外吊桥拆毁,环城马道大部分不存。护城河除部分湮塞外,保存较好。
安城平面略呈桃形,南北城门相距760米,东西城门相距600米。城内原有九街、十八巷、十二牌坊、七十二口水井及府衙、文庙、祭坛等建筑。1939年4月遭日军轰炸,这些建筑全都损毁,遗址现深埋于地表以下。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安城城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圣井山石殿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境内,历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绚丽的景色著称于民间。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现存部分为明代万历至清朝光绪年间所筑。为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依次由山门、石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格局对称。因殿宇梁、柱、檩、椽、斗拱、山墙、屋面及殿内陈设之案、床、凳等均用石料刻成,且位于圣井山巅,故称圣井山石殿。
石殿为宋景定元年(1260年)肇建,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重建,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平方米,依次由山门、石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格局对称。因殿宇梁、柱、檩、椽、斗拱、山墙、屋面及殿内陈设之案、床、凳等均用石料刻成,且位于圣井山巅,故称圣井山石殿。
石坊正面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圣井山石殿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6.慈城古建筑群
慈城古建筑群,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
慈城孔庙又称慈溪县学、文庙、学宫,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县令李昭文为培育士人,建县治之西四十步。庆历八年(1048年)县令林肇迁建至今址,并贻书找邑人宿学杜醇为诸生师。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侵,孔庙遭焚毁。绍兴十二年,县令毕瑞创建殿宇斋居,募集巨资重修大成殿、斋居、门庑,扩建东西两庑。
至清代鼎盛时期,慈城孔庙占地十八亩五分九厘,共有殿堂、祠阁以及斋庑偏屋137间,四周红色宫墙,布局以东、西、中三轴为整体。中轴线上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和梯云亭,两侧为备弄,东西轴线上分别为魁星、文昌、节孝、名宦、土地、崇圣等祠,
宫内现存万历“邑父母潘侯去思碑”、明“孔子像赞”残碑,清重刻北宋王安石撰“慈溪县学记”等共20余通。总建筑面积为1886平方米,规模宏大,使当今浙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孔庙。
甲第世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住宅。平面布局为总长方形,东与福字门头接邻,钱照嘉靖七年中举,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有数人登第。因此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有文徴明题“甲第世家”匾额,后被毁。
该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前后二进,前进份大厅和东西边房。大厅为三开间抬梁架,明间梁架较特殊,次间双步梁上用二个童柱,支撑前后上金檩。所有柱头和后中金柱柱头上方有斗拱(装饰)承重,边房结构同次间。所有的前檐柱及其顶柱石、柱头的大斗都是方形的,具有地方特点。
后进为五开间平房,结构同前进次间,用材较前进小。除中轴线建筑外,东西各有一弄,弄旁各有东西厢的二层厢房,厢房南北各有一个庑殿顶翼楼。该宅从平面布局到建筑特点都具有明代民宅建筑的特有形式,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建筑群。是研究明代晚期住宅建筑之典型。
此宅建筑年代大致为乾隆晚期,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大门为朝东为屋宇式台门,大门右侧山墙置一大“禄”字石花窗,入门楼为弄,一狭长天井,正面有一砖照壁,弄之北侧是三间两弄的边厅,明间为抬梁式。弄之南侧为一三合院,二座门楼及照壁上保存的砖雕保存甚好,斗拱做法规整,装饰题材简洁有清乾隆时代的建筑特征。
冯岳彩绘台门系明嘉靖南京刑部尚书冯岳故居,为万历帝所赐建,台门所有梁、柱、枋、额、斗拱上都有粉彩的“孔雀牡丹”、“鹤”、“荷花叶”图案,部分斗柱上还有龙、凤、麒麟、灵芝、如意等透雕木刻,门前照壁一座,原有石狮一对。
该台门从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看是典型的明代原物,保留了明代中晚期南方民间高级建筑彩绘的构图、用色与绘制工艺等相关历史珍贵信息资料,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南方建筑彩画实例之一。
布政房,为明万历布政使冯叔吉故居,冯叔吉,字汝迪,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泰和县令,未几入礼部主事,历任湖广布政使。
布政房始建时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建筑用材大,牢强度高,面阔、进深、高度均居古城同代建筑之冠。现存东、中、西三厅共九间二弄硬山式主体建筑,东端另有“积高堂”三间和部分偏房,建筑面积988平方米。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慈城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7.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佛教禅宗五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佛国”。
全寺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寮、居30余个计999间。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东峰、中峰、乳峰;右靠钵盂峰,圆秀突起,状如覆钵,聿旗峰,陡惊峻险,似旌展扬。唯独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万松大道恭迎宾客朝山进香。
西晋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义兴云游至扬州部会郡县(即今鄞州)南山之东谷,因爱其山水,遂在此结茅修持。相传,当时东谷附近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前来送给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对义兴大师说:我是太白金星,因为大师笃于道行,感动玉帝,命我化为童子前来护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辞。言讫童子不见。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大雄宝殿:中央供养佛祖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代表东、中、西三方空间世界,故称“横三世佛”。右面的药师佛人们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佛。左面的这尊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门之教主的阿弥陀佛。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
陀菩萨——背靠弥勒佛、手持降魔杵,面朝大雄宝殿的佛祖。按佛教寺院规矩,韦陀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意为持法护法,驱除邪魔。他常在东、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称“三洲感应”,是寺庙的守护神。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天童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8.王守仁故居和墓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军事家。出生于余姚,死后回绍兴安葬。王守仁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实际上是阳明西路),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
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
出大厅过甬道便是王守仁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达到532.56平方米。楼下明间檐下悬有史树青先生题写的“瑞云楼”匾,明间前檐柱的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檐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王守仁墓位于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鲜虾山麓,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20余万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王守仁故居和墓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9.青藤书屋和徐渭墓
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大乘弄10号,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徐渭的故居。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青藤山人、田水月等,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对他的书画评价最高,是中国绘画史上大写意画派成熟期的代表,被尊为青藤画派始祖。明袁宏道誉其为“光芒夜半惊鬼神”的“旷世奇才”。
青藤书屋占地460平方米,坐西朝东,三开间,分前后两室。书屋前有天池和青藤,东首为一竹园,有自在岩、天汉分源等景。书屋范围不大,但精致、幽雅,是绍兴现存的一处具有文人园林特色的建筑。
徐渭墓在兰亭镇里木栅村姜婆山东北麓,就在印山越国王陵附近,在印山大墓博物馆的门口,就有指向徐渭墓的指路牌。沿着印山大墓旁的小路,蜿蜒而行,经过一片茶园,路过一段两旁杂草丛生的石板小径,看到一段院墙,即是徐渭墓园。墓园门口立着国保碑。园内大树参天,植物茂盛,进园左手边就是徐文长墓,墓碑是沙孟海所题,可见是后立的。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渭病逝,安葬于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姜婆山东北麓的徐氏家属墓地。徐渭墓坐西南朝东北,附近还有其父母、兄嫂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青藤书屋和徐渭墓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0.宁海古戏台
宁海古戏台现存约有一百二十多处,多有戏台藻井。而最精美者即崇兴庙和岙胡胡氏宗祠三连贯藻井、戏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为代表的二连贯藻井、戏台,各以精美的工艺形式展现在世间,单藻井戏台数量更多,也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于重要建筑上,也常见于戏台之中。在实际功用上,它起着扩音与拢音的作用,使舞台艺术更臻完美。在工艺上采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着重渲染它至高华贵之态。
宁海古戏台起源于宋元时期,但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当时,江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戏曲艺术广为流传,宁海地处江南,依山近海,演剧活动十分盛行,并适时建造了大量古戏台。
宁海的古戏台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二个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筑方式,为中国所罕见。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在建筑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见的施工方法。
长期以来,政府重视,百姓参与,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使古戏台得到完整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了100多处古戏台建筑,列为全国文保的十个古戏台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们感受其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装饰,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宁海古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风格独特,戏台包括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而令人叫绝的是,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两个不同形式的相连藻井,雕龙画凤,及尽奢华,为国内所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藻井,民间也叫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藻井随戏台的奢华程度而有所区别,一般评价一个戏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了。像宁海这样三个或两个相连,雕工精细、艺术性极高的在国内还是很少的。藻井不仅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拢音效果,增加音量,而且在建筑装饰上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
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龙宫村村口。陈氏宗祠建于清初,宗祠环境优美,南临龙溪,北坐狮山。自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中天井、中厅、戏台、后天井、正厅。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宁海古戏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