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大明村:曾经四百八十寺

吉建军,字劳伍,陕西华州人,诗人、作家、资深媒体人。

写作事宜联系电话:13716053033

作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政府办公地所在,大明村在大明镇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大明镇人口最密集、商业最聚集的地方。这里下辖三义村、算王村、马场村、太平寺村、杜北崖、杜南崖、野沃沟、龙湾几个自然村。

大明村如今所辖的范围,正是历史上寺庙最集中、香火最旺盛的范围,而村落因庙而建、因庙而兴、因庙而给村落命名。

大明行政村的太平寺村位于太平寺附近,因寺庙而得名,太平寺是明代寺庙,据传说后改为大明寺。当地村民回忆:大明寺香火太旺盛了,所以当地流传着“先有大明寺,后有高塘街”的说法。

听老一辈人说,在历史上,大明寺周边七社十三庄,村落集中。境内不仅有唐王庙、大佛殿等知名庙宇,更有和尚村这样的村落,村里人以何姓为主。

太平寺村因村子临近太平寺而得名,而大明村因太平寺更名为大明寺而得名。两个村庄都是因一座寺庙而得名的。

太平寺在今天大明镇政府所在地的北面,历史上香火旺盛,寺庙土地广大。在民国年间,又是乡公所所在地,历任乡公所乡长为潘楚山、徐振夏、高文哲等。

直到解放前,太平寺(大明)村还有出家人留守。老一辈人回忆说,太平寺的僧人们一直到在庙里居住到解放后。文革时期还有一个老僧人在庙里住着,后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到一些冲击和影响,老僧人每日劳作,还要接受批斗和教育,最终不能忍受这些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一把火烧了寺庙,把自己和这个古老的寺庙一齐圆寂。那一把火之后,历史上香火旺盛的太平(大明)寺,就不复存在了。

解放后,在大明(太平)寺附近的窑洞里,曾经还住着师徒两个道士,师傅“羽化”之后,徒弟一个人修行,后来也修行不下去了,于是就入赘到了村子里一户人家做了女婿。据说道士姓郑,具体是哪里人估不准,应该就是华县人。

据老人们回忆,大明村原先的一座老戏楼,就在太平寺对面,老一辈讲究演戏给神佛看,所以戏楼一般都正对着庙宇。这座戏楼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观,在当时塬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到麦罢或者冬季农闲时节,戏楼的利用率就高了起来。风靡关中的一些民间戏班,都在这个台子上唱戏,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群众,得知演戏消息之后,成群结队地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到这里看戏,戏台子周围人满为患。后来这座戏台子也被拆除了。拆除戏楼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这座戏台的珍贵程度——中间的大梁竟然用得是枸杞木做成的,这在全国都属罕见,因为枸杞木生长缓慢,数十年也不过拳头粗细,能够做大梁,可见其年代久远和木质的珍贵。大明村的戏楼被拆除之后,再也没有听说枸杞木做大梁的建筑。

与其他坐地户不同,大明村的村民构成主要以移民为主,移民最远来自河南,高姓就是从河南迁过来的,近距离的迁徙也有,比如杜北崖、三岔坪、黄龙堡等附近村庄迁过来的客户,聚集在这里,共同形成了今天大明村村民。

大明行政村下的几个自然村,村村有庙宇,村村有移民,当然也有坐地户,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庄户”,而移民自然被称之为“客户”。

早些年,庄户在村子里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客户则地位较低,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保障。

太平寺村的庄户为何姓,其余七个外来姓,均是移民,组成了太平寺村的客户,这七个外来姓分别是李、曹、王、高、张、东、梁。太平寺村之前有四面城墙,城墙外是很深的城壕。这七家外来人在村子里完全没有地位,不仅不能在城壕里饮牲口,红白喜事甚至不能在城里有动静,遇到这种事情,必须先过了何家主事(何家人里德高望重的人,一般是族长)这一关,否则连事情都办不成。而且,即便何家主事的同意客户过事,也不能从城墙正门(也就是城门)走,只能走偏门。包括结婚的大花轿,也不能过城门。

后来,高姓族人中有了一个叫做高地山的人,在傅作义的部队里当军官,其叔父结婚的时候,又遇到了这种不让从大门进出的事情。于是,高地山就从所在部队调了一部分荷枪实弹的“粮子”(关中人把军官和兵丁成为“粮子”,意思为吃粮的人,区别于种粮的农人)派人把守城门,才打破了这个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恶俗”。高地山最后在抗日战争中战死。

可是,其他客户依然在这个规矩下夹着尾巴做人,没有自己的耕地,只能给何家熬长工做佃户。直到土改之后,太平寺村才彻底实现了族姓平等。现在太平寺村依然有何家老坟遗址,可见曾经何家在这个村子里是何等风光。

民国时期,这一带也是土匪聚集的地方,高虎娃等土匪横行,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高虎娃最后被手下暗杀,而高振彦等欺压百姓的村盖子,在解放后也被人民政府审判,18个在旧社会称王称霸的恶人,在今咸林中学后面的操场附近被枪决。

大明村的龙湾是因历史上的一个大户李凤仙的传说而得名的。传说李凤仙是一个大财主,家里财富几辈子都用不完,他家有着十里马场,也成就了今天的马场村。李凤仙家里有钱,当时的民谣唱道:“塬上有个李凤仙,家有廿四个莲花钻,吃水不靠天,烧炭不靠山,吃面要吃飞箩面。”而李凤仙也非常自负,自知平日里剥削成性、吃人不吐骨头,恨他的人一定很多,他也不在意,就针对那个民谣又续了两句道:“要灭李凤仙,除非天塌黄河干!”而天塌黄河干这种自然现象,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凤仙一度自认为,自己一定能吃喝享乐一辈子,也不会有事。

然而,飞扬跋扈的李凤仙早已经是人神共愤,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找了五条龙,去灭李凤仙,李凤仙的宅子很大,方圆四十里,五条龙在蕴空山和广度坡上盘旋,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就含水而吐,把这两座山吹断了,把李凤仙以及他的巨额财富还有四十里的庄院全部埋葬在洪水和山石下面。而龙摆动尾巴的那个地方,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子——龙湾村。

李凤仙的家族被水淹了之后,家里只剩下一个人生还,就是李凤仙的小儿子,他因为外出不在家,躲过了一劫。然而,李家人都死了,巨额的财富也都没有了。他看到家里原址上一片汪洋,正郁闷间,却见水里飘着一只金斗,他喜不自胜,就千方百计游过去去抓那个金斗,村里人劝他不要去,因为金斗不可能飘在水面上。可他不听,于是越抓越远,最终体力不支,淹死在了水里。李凤仙全家就这样全部消亡了。

杜北崖和杜南崖村的庄户姓杜,原本属于一家,因为一直以来在一个地方上坟,只不过后来因为“偷神轴”的长幼之争,一家人最终反目成仇,两个村子再也不相往来。

三义村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子,当然,这个村子依然是由移民组成的。据传说,1341年,武氏家族弟兄三人,由今华州区杏林镇武家堡村逃荒到此,居住在村西半塬上,由于该村地形像大鸟横卧,所以取名凤凰堡,在堡子建了一座关帝庙,村名就叫做武家堡。

到了崇祯六年,公元1636年,李自成率领义军在涧峪一带的山上活动,杀贪官救百姓,魏氏家族由东阳魏家塬移居此地,随后又有华州三门巷迁来毋姓人家,如今大明社区的书记毋西川家族,就是从华州街道办三门巷村迁徙过来的,两地家族的族谱还能续上。

据传说,由于大明崇祯皇帝四皇子在这里反清复明,三姓鼎力相助,有大明寺的东策、魏骞、武襄、毋献忠等大将歃血为盟,广结四方豪杰,共图大事,忠义两全,所以这三姓组成的村子,也就成了“三义村”,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马场村的移民特征则更加明显,其移民来源也更加遥远。据马场村的老人介绍说,马场村因李凤仙十里马场而得名的。早在明朝肇始,就不断有外来移民迁入这里。最早来到这里的是一些通过桥峪进入秦岭的生意人。

三义村毋西川写成的民俗诗歌,目前已经集成厚厚一本

这里要讲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秦岭深处的人羡慕山外的人,山外人能够种植棉花而纺线织布,而且土地平整,粮食产量高,灾害相对较少。然而也有反常的时候,每当塬区大旱,山里却是少有的丰收年景。原本山里人向山外人讨生活的景象,如今彻底翻转了,山外人用棉花纺的布匹挑到山里换粮食,因为山里光照时间不够,气温较低,棉花不能生长,所以也没有防线织布的传统,于是就有了到山里换粮食的现象。

这种现象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马场村从明朝开始,就一直是移民的首选地点,因为这里地形不平整,很多石头埋在地下,土壤相对贫瘠,地势又高,并不适宜种地。当地人就荒着这块地,却给移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地方。移民有洛南的,也有湖北、河南,甚至江苏等地,移民们到了这里,开始开荒种地,也就聚集成了石链移民户。

最早的移民大概属袁姓一户,后续有姓梁的,姓杜的,甚至有姓阮的。马场村的一个老人回忆,他小时候,还听过一些老一辈的人说完全听不懂的话,比如把吃饭叫做“掐崩(音)”把父亲称作“梗”、爷爷叫做“崖”等等。因为袁家来的最早,袁氏也就成了这里的庄户。在解放前,这个村子也没有名称,打官司一度还得去潼关的法院。

马场村原先有一座白庙,也是一座古庙,庙里供奉着财神爷、娘娘、马王爷等十几个神祇,甚至还有火神爷等。这座白庙规模宏大,据说当时在渭水北岸,一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白庙。1955年前后,这座庙成了学校。

如今,大明镇政府带领和组织村民大规模平整土地,马场村人均耕地达到3到4亩,而且土质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穷困的移民村马场村,如今变成了“家家有余粮,年年都高产”的一派丰收景象,马场人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日子。

附:

(0)

相关推荐

  • 以耕读文化著称的华州大明镇毛沟村

    邮箱:3125136050@qq.com 以耕读文化著称的华州大明镇毛沟村 毛沟村位于华州大明镇东北部,与瓜坡镇毗邻.该村范围内有莲花池.担水沟.老虎沟.楼子沟.柳洼.狼窝口等六条沟,沟水从西向东流入 ...

  • 山西平顺:豆口村

    怀着侥幸捡到好景点的愉快心情,我们一路奔波走进了网红古村豆口村.据<豆口村志>记载,这座太行山深处的老村子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多为明清建筑,老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河南省—-—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渑池赵沟村,距渑池县城46公里,紧邻仰韶大峡谷景区.赵沟村全长280米,宽70米,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10座,独宅6座,石头房屋26间,土坯房屋90间,砖木结构的古式门楼16座,石头巷8条, ...

  • 华州区四大村之一:郭村村名的五种传说

    邮箱:3125136050@qq.com 郭村村名的传说 华州区四大村之一的赤水镇郭村,因有九楼十八庙三十二道巷而遐迩闻名.郭村城墙高耸,村内巷道排列纵横,老爷庙气势宏大,威武壮观. 郭村村委会(原郭 ...

  • 田野文物之蔚县访古 | 作者 曹建军

    蔚县飞狐峪垭口 田野文物之蔚县访古 曹建军 二零一四年六月,应省文物局邀请,赴张家口对张市七处田野文物保护工程进行验收.随后又受张家口文物局.蔚县文化旅游局盛情邀请,考察蔚县宋家庄古堡,对古堡进行风险 ...

  • 彭化义:天下的彭楼有许多,我最爱山东鄄城的这一个

    心中永远的家乡 梦里辉煌的阳光 彭楼更上一层楼 文/彭化义   历史中的古老楼舍,记忆中的热闹戏楼,眼跟前的排排楼房,在交相辉映中彰显着精彩,使众多身在外乡的彭楼人,耳边又响起遥远的童谣,心中又唤醒美 ...

  • 华州大明镇:“太平寺”与「泰度庵」的传说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太平寺"与「泰度庵」的传说 作者 张书经 王风 中秋季节,故乡华州正是一片秋收繁忙的景象.晚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村民们在月光下边忙着剥 ...

  • 【长安村落】——兴隆街道张王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坐落于洨河北岸中段偏西,东与张牛村接壤,东北与堰渡村连畔,正北仍与堰渡村连接,与东甘河村(古兴隆镇)举目相望,村西与枣林寨村相依,是兴隆" ...

  • 华州高塘塬区八景

    邮箱:3125136050@qq.com 高塘塬区八景观 古华州曾广为流传"华州州废兴菜园,高塘塬高米粮川"之说,意思是早年华州虽废了州治,却兴起了有名的"菜园" ...

  • 华州赤水镇:马庄的由来

    邮箱:3125136050@qq.com 马庄的由来 讲述人 陈毓贞 整理 刘云  马庄原名马王庄,是由姓马的和姓王的两姓组成的.后来,来了几户姓黄的,王姓人家就此不兴,现在只有一户姓王的.因此,人们 ...

  • 张君辉:炮里原伯夷坊

    驾车顺着西安城,东郊水泥厂十字东南方向走灞桥上笔锋直转到马炮路,沿着马路一直顺路延伸,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上了鲸鱼沟原上,霎时眼前视野一片开阔,一望无际的平原,两边的地里不时散发着泥土淡淡的味道,甚 ...

  • 华州因地震而修建的庙宇——移山庙

    邮箱:3125136050@qq.com 记忆中的移山庙 作者:何福善 宋神宗熙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即公元一零七二年十一月三日晨时,在华州(以今华州柳枝镇张桥村为中心)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顷刻间,地裂山 ...

  • 我的家乡华州区柳枝镇,记忆中的元君庙!

    记忆中的元君庙 作者丨孙登高 我的老家柳枝镇的元君庙早已灰飞烟灭,没有留下块砖片瓦,但却因考古专家发掘仰韶文化,元君庙泉护村遗址的重大发现,而久负盛名. 20世纪50年代初,刚解放的那个年代,元君庙在 ...

  • 华州杏林镇新村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杏林镇新村的来历 作者:张文 宋朝峰  讲述人:王海 在华州,以"新"为名的村庄不计其数,东有柳枝镇的南新村.新庄.新店村等:北有下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