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变(6) | 三国史后期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诸葛诞

\

之三变

好了,在经过无比漫长的“史论结合”之后,笔者已将淮南三变的全过程基本讲述完毕。在这最后一篇里,我们会和第一篇一样,从总的方面和几个大问题上再次高度概括,结文!

-01-

当时一些重要的制度及其前后的因果

淮南三叛虽是战争,但其实只不过是把政治斗争提升至战役的层面,如果全然不提及过程,也不太可能。司马氏篡魏是经祖孙三代四人完成,当中很多制度上的转变是有利于司马氏以及其所拉拢的世族的,前文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墨,此处只做概括和些许补充。

-02-

古今评价其人其事

——①——

司马氏的“自当作家门”,淮南三叛的成因,三人之间的不同。

——②——

淮南(寿春)、陈国、颍川的地理位置重要性,王凌起义的本钱,正始之变后的初步政治形势,司马懿平王淩的过程。

——③——

合肥新城战胜后司马氏对屯田、禁军、士兵休假制度的改变。

略谈当时的将军开府制度、中护军职能、司马师的霸府

其中,会提及任质制/质任制,它是影响三叛成败得失的关键。

——④——

司马师平毌丘俭文钦,修改刑法讨好受牵连的世族,以凝聚力量。

——⑤——

曹髦争回政权的努力,吴这数年间的政治环境,司马师兄弟改变礼制为其夺权铺路,开战前三方的部署。

——⑥——

司马昭灭诸葛诞,战后削弱各都督权限防止出现第四叛。

——⑦——

咸熙年间,司马氏集团重置“五等爵”,以替代东汉末年曹魏集团推翻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而实行的“多等爵”。更虚封为实封。

解释:

【1】曹操与多等爵制:据《三国志·武帝纪》中“冬十月(东汉建安二十年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魏书》曰: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 裴注:臣松之以为今之虚封盖自此始。”】

【2】司马昭与五等爵制:曹魏建立后主要沿袭汉时异姓只能封侯的政策,曹操恢复了名号爵笼络中小贵族,但是依然限制异姓封公爵,维护封建皇权优势。广大中小地主阶级自然不满足虚封,要求世袭实封,恢复五等制,这也成为要推翻曹魏政权的重要原因。要求恢复五等制的人主要是出身士族中小地主阶级家庭的,中小地主阶级都希望世袭不仅只局限皇家和豪强贵族,能有所推广。司马昭在执政时期成为施行五等制的主要领导者。随着司马昭的执政,恢复五等制成为主流,但是也分裂为复古五等制和封建五等制两个派系,复古五等制希望保留农奴制屯田,恢复肉刑,夏侯玄派系等很多都支持复古肉刑,他们倡导的五等制代表豪强贵族立场,本质是落后反动制度。司马昭派系主张封建五等制的核心是废除屯田制,建立有利于中小地主的五等制。曹操时代的屯田制是战争条件下的奴役制度,百姓被强制限定在屯田营,缴纳一半的收获供豪强挥霍,还要负担兵役和杂役,没有人身自由,只差被买卖,就是农奴性质。曹操为人俭朴,官员多数清廉,阶级矛盾还不激烈,但是到曹魏后期对屯田民的剥削加重,豪强贵族骄奢挥霍、奴役压迫,都使这种制度被人民痛恨,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司马昭在废除屯田的农奴制度,建立封建五等制过程中,也是同复古五等派经过斗争,最终在曹魏末期即咸熙年间建立了封建五等制。在延续到清末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五等制中,司马昭让裴秀制定的五等制是最早的七级制(帝王+公侯伯子男),能保障中小地主的利益。主要特点是废除了王爵千里、公爵数百里的旧五等制封地限制,改为郡县封地基础,公爵仅七十五里,侯爵七十里,伯子男依次分两级递减,这样既保障了中央政府的集权,也保障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让大量中小地主阶级获得世袭贵族地位的七级制度从此一直延续到封建制度灭亡。司马昭在执行封建五等制时还尽可能保障广大平民的利益。与周朝五等爵一千八百人左右相比,司马昭限制五等爵人数仅六百人左右;加上公爵也仅有七十五里,比公爵数百里少很多,减少土地兼并,保障平民的土地权利。司马昭重建的五等制是一次地主阶级运动,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维护了中小地主阶级利益。

——⑧——

对三方及后世的影响,九品中正制渐变成门阀维持其地位的利器。

-03-

个人见解

——①——

百家评——王淩 毌丘俭 文钦 诸葛诞 总的来说,评价都不低。

西晋陈寿: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锺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唐代郑樵: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毌丘俭之徒,抱屈黄壤。

唐代韩皋:王凌都督扬州,谋立荆王彪;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前后相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匡复魏室之谋,皆为懿父子所杀。叔夜以扬州故广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败散于广陵,《散》言魏氏散亡,自广陵始也。

宋朝王应麟:认为王凌、毌丘俭、诸葛诞是“节义之臣,巨奸之铓”,并评价说:“若王凌以寿春欲诛懿而不克,文钦、毌丘俭以淮南欲诛师而不遂,诸葛诞又以寿春欲诛昭而不成,千载犹有生气,魏为有臣矣。”

元朝郝经:认为淮南三叛这个称呼是“晋之臣子尊晋之志”,评价说:“王凌之欲废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节也。俭诞继起声罪致讨。闻雒中禅代之语,投袂致死,有古义士之风。夫岂叛乎哉?诞之得士,至麾下数百人拱手待斩以尽,不为司马氏屈,义烈挺然,未之前闻也。”

民国卢弼: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彦云、仲恭皆为儒将,懋著功勋,事之成否,岂可概论?公休谋定后动,子上至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倾全国之力,挟两宫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穷,而麾下壮士数百人拱手为列,无一降者,田横得士,何以加兹!此皆魏之忠臣义士,承祚合为一传,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论事,不能以成败相绳,不佞考订事实,不为空论,偶因前人之说,特发其凡于此。

——②——

百家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总的来说,评价都不高。

此处仅举较有代表性的一例:东晋时期,一次,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时为晋明帝的司马绍,司马绍问温峤前代西晋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晋景帝废曹芳,晋文帝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司马绍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③——

一句话简评淮南三变

淮南三变虽大势倾颓无力回天,但对当时和后世都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大抵如此。

3.1 笔者愚见

在下啰里啰嗦了三万多字,终于临近结尾了。此处不谈其他,就说一点我个人对几位主要人物的见解吧。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评王彦云:老骥伏枥,年且八旬尚思与当朝权臣作斗争,姑且不论他是一心为国还是暗藏私心,精神可嘉!惜乎,做事不密,漏洞百出,一击而为刀下肉!

评毌丘仲恭:此君当为几人中对曹魏忠诚度最高的一位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莫过于此!怎奈,技不如人,兵败受戮。
评文仲若:一介武夫,而与仲恭共举大义,虽有私心作祟,也不可谓不明于大势矣。后投奔孙吴,又与公休复起义兵,出师未捷,而已殒于内讧。

评诸葛公休:名门之后,魏室重臣。与曹魏和司马氏的恩恩怨怨,心不自安遂起大兵,结连内外,声势躁动一时。大势已去,天时地利人和均皆不占,纵使诸葛武侯再世,无能为也,况乎区区诸葛诞?

3.2 结文与后续

拖拖拉拉下来,近一年的准备材料,连续几天的敲字,鄙人终于算是完成这篇拙作。如前文所述,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到底够不够好,但我还是竭尽所能,让我的文章有理有据和通俗易懂吧。如有不足和纰漏之处,还请诸位指正,我愿意和你们一起继续探讨!在此先道声谢谢!

附注——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作志裴松之补注
2.《晋书》,房玄龄等人合著
3.《资治通鉴》,司马光
4.《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5.《三国志集解》,卢弼
6.《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

其他,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略。

笔者,二零一七年,冬十一月

E
N
D

▼ 作者为前群雄国史群员,曾用名曹髦、公孙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