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话术——赵本山与狄拉克的两个极端
关于话术——赵本山与狄拉克的两个极端
营销部做话术考评,约我去帮助充个评委。这次检查的是浙江大学曹教授开发的“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推销话术,因为是直接合作的关系,曹教授本人特意为我们公司撰写了推销话术稿本。该话术稿大概是经过教授精心推敲的吧,他告诉我们营销部说“不要改变字句”。
但是,听营销部的同事们背台词,听得很累。一通下来,大家讨论交流的时候有人提出应该改一改案例中的比喻;也有人说一些词语也要改。但是,也有意见认为原稿其实很精练,如果背熟了会有很好的效果。
等到要求我谈意见的时候,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赵本山,赵年轻时在沈阳做巡回演出,演的是一个盲人,有个追星的老太太一连盯着看了十几场越看越爱看,为什么呢?因为每次表演的动作细节都不一样,所谓常看常新。第二个,我说狄拉克,他的狄拉克方程据说是仅次于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的存在。有一次狄拉克到美国去给一批研究生做讲座,完了有个学生递纸条,说从C到D不好理解请您给解释一下,等狄拉克讲完了那学生说你这次讲得跟刚才一样半个词也没改呀。狄拉克认真地回答他:“这就是最好的解释。”
我说这好像恰恰相反,是两个极端——当然都是成功的情况,完全围绕主题,表述主题。但是一个千变万化,一个纹丝不改。是不是可以说赵本山展示的是适应性,因地制宜发现外界情况稍微有点变化即主动改变“敌欲动我先动”掌握先机;而狄拉克展示的是权威性,虽千万人吾往矣于万马军中直取大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两端都是成功的,一样都可以成功,因为内在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对主题的充分掌握。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