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中单字放大欣赏,被称为行书典范,实至名归!
一些#传世书画#之所以被成为传世书画,必然有着独特之处,这些传世书法并不会因为字数多少而影响它的造诣。
传世书法之中有一幅书法比较特别,这幅书法的字数只有129个,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被后人称为行书的典范之作,那么这幅书法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我们可以放大苏轼《寒食帖》中的单字,感受他的书法魅力。
这幅书法是苏轼所写,说到苏轼,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大文豪,对他的书法好像很陌生。其实苏轼不仅是一位诗词大家,还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宋代的书坛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是宋四家之中的佼佼者。
这幅书法是苏轼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所写,写得情深意切,挥洒自如,包含着内心的情感,是《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又一行书佳作。在书坛上一直有着晋代书法尚韵,唐代书法尚法,宋代书法尚意的审美观点,而苏轼的书法就是尚意书法的典范之作。
由于唐代末年的书法出现了颓势,宋代的书法再想延续唐代的书法精髓有着很大的难度,如果再传承唐代书法的严谨法度这也不符合宋代的书法审美,所以尚意的行书成为了当时书坛的主流书法。
到了宋代之后,书法之中的笔法有着很大的变化,书法不再精致细微,而是成为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在笔法、结构、墨色的运用和章法上都有所创新,以全新的姿态呈现了出来。
苏轼的这幅《寒食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书写时间在1082年,此时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恰巧这时又逢寒食节,阴雨连绵,苏轼触景生情,当时的心情已经跌落到了谷底,这不仅从史实之中有据可查,在这幅书法之中可以看出端倪。
整幅书法在开始的几句写得还算规矩,但是随着心情的起伏笔下书法的走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中间部分可以看出字体越来越大,墨色越来越重,结字也不拘一格,然后再结尾几个字上又有所收敛,这样整幅书法带来了一种情感的起伏。
整幅书法节奏感明显,不仅苏轼的心情起伏很大,笔下的书法也跟着起伏,达到了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章法并不是苏轼刻意而为之,是苏轼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这样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结字上,苏轼曾经也自嘲,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虽然他的书法结字扁平,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后人对他书法的喜爱。苏轼的书法注重横向取势,所以显得十分的大气,点画之间连接紧密,所以没有呆板之气,这是苏轼书法的又一大特点。
可以说《寒食诗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客观地表述了苏轼的书法审美,创造出一种独有的书写新样式。在这幅书法之中苏轼的情感和笔下的书法相结合,让笔法、艺术审美、情感相结合,从而使这幅书法成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幅书法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只有简短的129个字,但是其中的艺术魅力并不是一般书法家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