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种日式便当,你最喜欢哪一种?
如今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符号之一的「便当」二字,最初其实是来自中国南宋时代的俗语「便当」,初传到日本时,也被写作「便道」「辨道」「辨当」等。
日本的工具书《大辞泉》中对「便当」的解释是:
①外出时携带的食物。
②料理店等场所出售的装在盒子里的主食和副食。
词典的解释总是冷冰冰的,日本的「便当」其实见证了自平安时代以来这个民族的众多变迁与发展,承载着深切的情感与文化。
平安时代 · 干饭便当
日本便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当时有一种叫作「顿食」的饭团,是用糯米蒸成的椭圆形大个饭团。
除此之外,还有经过加工之后再干燥的米饭,即「干饭」。干饭可以放在小盒子里保存,拿出来就能直接食用,也可以放到水里简单地煮一下。「干饭+ 小盒子」作为可以携带的干粮搭配,逐渐推广开来。
在丰臣秀吉生活的安土桃山时代,干饭便当更是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人都会携带一些干饭便当作为口粮,随时补充体力。这时还出现了用开水泡饭的吃法,从此,出征的士兵再也不用啃干饭团了。
江户时代 · 幕间便当
一提起饭团,人们大多会想到海苔饭团。这种经由海苔包裹、营养又不黏手的团子,也正是起源于江户元禄时期。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城市发展得更加繁荣,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的便当。精致高雅的上层人士,把便当推向更符合这一阶层特点的方向,出现了更为雅致的便当形式。
△ 歌川广重所绘的另一幅江户时代的花见场景《江户自慢三十六兴·东睿山花盛》,画面右侧能看到当时的花见便当。
便当开始变得注重精神享受和文化格调,也更多地融入一些社交文化活动中,比如「腰便当」(游览、观光时所带的便当)和「幕间便当」(欣赏能乐、歌舞伎的人们在幕间休息时食用的便当)。
△ 歌川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所绘《江户名所· 御殿山花盛》,人们携花见便当、酒、茶去赏花。
江户时代还出现了许多关于便当的书籍,这些书籍教给人们在传统节日或者赏樱花时,该制作哪些便当以及如何制作。便当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食物功能,而是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明治时代・腰便当、铁路便当
明治时期的人们逐渐从家庭中走出,或去工厂上班,或做专业职员,但当时单位和学校还没有提供饭食,餐馆饭店也较少,人们大多自带「腰便当」当作工作午餐,形态也由过去的考究变得质朴起来,因为要能快速满足人们因劳动而空空如也的胃。明治维新时期十分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出现了不少类似于三明治的西式便当。
除了自带便当,铁路便当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据说第一份铁路便当诞生于明治 18 年(1885 年)7 月,在野至宇都宮之间的铁路开通之时,由宇都宫一家名为「白木屋」的店率先开卖。第一份铁路便当把一人份的食物(两个饭团和萝ト成菜),用竹子皮包起来贩售。
△ 第一份铁路便当
现在,铁路便当已有至少 2000 个品种,还有诸多专门介绍铁路便当的杂志、漫画和影视作品,在樱井宽的漫画《铁路便当之旅》中,主人公大介就乘坐火车不断邂逅新的美食,现实中甚至真的有人为了品尝铁路便当而周游全国。
昭和时代・速食便当
19 世纪 70 年代,24 小时便利店在日本迅速普及后,速食便当就成了便利店的主打商品之ー。在便利店买的便当,可以用店里的微波炉加热。热乎乎的各色便当,填饱了许多人深夜里饥肠辘辘的肚子。
这个时代不仅有商业超市的速食便当,还出现了可以打包带走的便当专门店,他们会在居民楼下开店,在超市里设置专门销售便当的柜台,还为一些企业、集会提供外送服务。
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学校、写字楼等地段,也会有一些小屋售卖便当,一份热乎乎的便当变得十分常见。
从 80 年代起,便当开始成为个产业,便当的制作工厂、作坊遍布日本,有的甚至开启了 24 小时工作制。便当行业在为人们制作美食的同时,还顺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平成时代・家庭手制便当
当今日本的快节奏生活,使得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学校中午只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所以更多的人喜欢买一份便当,或者从家里带一份爱妻便当或母亲手作便当。现在大部分的速食食品要么热量太高,要么含有各种添加剂这些都令人们感受到手作便当的好处。
家庭手制的每一份便当,都倾注了女主人的情感。为了令打开便当的人能够会心一笑,怀着愉悦的心情享用午餐如今的便当都被做得像艺术品一样精致且充满创意。
便当的形式也会因人而异,比如 2005 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卡通便当,就是专为小朋友而制作,妈妈们会将食材做成动漫中常见的卡通形象,以提起孩子对各种食物的兴趣改善挑食的状况。
家庭手制便当也更讲究营养均衡搭配,并且使用低糖、低油、少盐、高纤维的合理组合,一份看似简单的便当其实承载着数不尽的用心。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