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洞――天梯山

华北水洞-天梯山

天梯山景区位于邢台县西黄村镇东牛庄村,距离邢台市区仅16公里,是邢台交通最便利的旅游地。市区游客可乘公交直达,邢汾高速、邢衡高速、太行山高速、京港澳高速与邢台旅游专线抗大路相连相通到达。景观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以高度集聚的喀斯特溶洞、险峻秀美的山地景观以及宋代抗金遗址著称。拥有54个奇特景观和36个天然古洞,素有“三十六洞洞洞奇,五十四景景景美”之盛誉。景区建设于1997年,开放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目前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河北省风景名胜区。

一、天梯山名字的来历

天梯山古称“关门山”又称“石门山”“石梯山”等,山上有令公垴,是宋代抗金名将杨令公和牛皋的抗金据守之地。道光、光绪版《邢台县志》均称:“石梯山在城西北六十里,府志作西南七十五里。东连喜兒山,岭平土沃有水泉二可耕可饮,北有石路如梯。”明成化版《顺德府志》:“石梯山在县西五十里许,中有路趑趄如梯然。”嘉靖版《顺德志》也称:“石梯山,在府西五十里,路陡绝如梯然。”乾隆版《顺德府志》:“石梯山,在城西南五十里路陡如梯,又五里为牛家峪。”从府县志书记载可知,石梯山即今日天梯山。

天梯山风景优美,每年春、夏、秋三季是天梯山景区最佳的旅游季节,景区西部有川口湖,是开展水上旅游活动的好去处;其西岸的剑峡又是峡谷探奇之地,景区内还有古寺庙、古关隘等遗址,东牛庄、南会村风情浓郁,是集山、洞、湖、峡、寺、关、山村风情旅游地。

二、天梯山景观

天梯山为太行山脉东部余脉,海拔高度仅有550米,山虽然不高,但山势峭立,登山台阶陡立向上,好像一架梯子高倚云天,山腰金水洞古洞群聚,有徘徊洞、七星洞、飞龙洞、卧虎洞等36个洞穴,其中的徘徊洞,是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部下牛皋屯兵据守之地。抗金义军所留下的石刻、石佛、栈道以及捣米用的石臼、石槽等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天梯山主峰长寿峰,俗称金顶,垂直拔高550米,城市近郊观日出的最佳地方。

川口湖 原名东川口水库,坝址位于七里河上游的川口峡中,天梯山山脚下入口处。坝高43.9米,总长90米,总库容920万立方米,始建于1957年,水坝在前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采用定向爆破筑成,为堆石重力坝。1963年洪水超过设计标准,大坝被冲毁,1965年秋重新动工兴建,历时1年8个月建成,水库坝址原是一个仅十几米宽的峡口,名曰“宁塞关”,古时被誉为邢西第一关,因建水库宁塞古关被毁,变成高峡平湖,碧波荡漾。

在川口湖的大坝下方,有一个冷风洞,通向大坝底侧“冷风洞”的石阶梯陡峭无比,洞深近20米,在盛夏时节洞内温度仅有10℃,使人入洞后感到寒气袭人,不敢久留。

关于川口水库修建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所尧山壁文章记载:

1959年1月13日上午,一行38辆大汽车向太行山驶来,卷起一路飞尘。10点钟,到达东川口东边、黄店村南山的观炮台,一排新扎的席棚。他们当中有苏联专家,有中直37个部委的代表,全国25个省、市的代表,共计400余人。不知是寒风刺激还是过于兴奋,个个面部通红,眼睛放光,聚精会神地期待着那个神圣时刻的到来。十里方圆以外的山头上站满了人,他们是奉命撤到安全区的群众和闻讯赶来的看热闹的人们,光秃秃的山岭上好像一下子长出了一排排小树。几万双眼睛盯着峡口南面一座山峰,紫褐色的山头在那里已经沉默了亿万斯年,没有人注意它,甚至连个名字也没有。如今它有幸被专家们选中,作为中国第一个定向爆破的试点,下部被开挖了若干药洞,埋进了204吨黄色炸药,只要一按电键,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它便一鸣惊人天下知了。

11时55分,三声信号炮响,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瞪大眼睛。12时整,总指挥按下电键,电流通过电线冲进药洞,触动雷管点燃炸药。说时迟,那时快,只觉得脚下松软了一下,山峰从西面骤然断裂,接着像海啸裹挟海水一样,把整个山头高高举起,飞过天空,重重抛下。此后才听见一阵沉雷,地动山摇,飞沙走石,浓烟滚滚,弥漫山谷。那连环炮声不仅在耳膜经久不息,还钻进人们的胸膛,跳动不止。20分钟后,烟雾渐渐散去,只见峡谷中平地呈现一座新的山头,堵住了峡口,一座庞然大物的大坝眨眼间形成了。真神了,幼时读《封神演义》,仙人们移山倒海之法也不过如此吧。

  经工程技术人员测量,爆破石方十三万五千立方米,落到坝上七万立方米。这样的大坝如果用人工,至少需要七十万个。而定向爆破只用清理坝基、开挖药洞等共需三万个工,真的多快好省了。稍加修整后,高峡出平湖,赞歌鹊起。“一炮能造千米坝,一炮能移千丈山,一手提起七里河,霎时挂到高山尖。”“当年霸王力拔山,召集我们把山搬,要让五帝观新景,南天门上划彩船。”“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水库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哪方干旱哪方浇。”

  人们的头脑处于高度亢奋之中,也便没有了深思熟虑,听不得不同意见,只图多快省,忽略了一个好字。一炮崩出个大坝,基础不牢,也没有层层夯实,表面上巍巍然,煌煌然,其实是一豆腐渣工程。东川口水库成为悬在坝下黄店村头上一颗定时炸弹。

噩梦终于发生了,定向爆破堆石坝仅仅支撑了四年多。1963年8月初,邢台山区24小时降雨950毫米,被气象学命名“63?8”特大暴雨。8月4日上午9时45分,洪峰漫过坝顶,2060万立方米蓄水超过204吨黄色炸药的能量,大坝根基不牢,一下子被推倒,在洪流中翻起了跟斗。百丈水头像一面墙一样颓倒下来,首当其冲的黄店村,一个漩涡便没了踪影。噩耗发生在夜间,猝不及防,黄店村103人葬身洪水,其中包括3名驻村县干部、5名水文站职工。一个社员抱根木头,一直冲到天津静海县。洪水肆虐势不可挡,所到之处,房倒屋塌,良田被毁,下游十个村庄被淹,50里以外的京广铁路,被拧成了麻花,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四年之前一声炮响,四年之后的一场浩劫,之间因果关系如何,令人想都不敢想。好在定向爆破堆石坝这项技术1963年之后在中国便被封杀了。

金水洞 位于天梯山东部的山脚下,洞全长1200多米,洞的前部分因为地下暗河,形成水路,长约400多米,游人泛舟游览,沿线流光异彩,水波辉映;登岸后的天然溶洞曲径通幽。

金水洞是北方典型的溶洞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于5亿年前的中寒武纪。金水洞所处的位置正是邢台七里河的上游,当地百姓说,原来河水行洪到此后,流水渗漏,暗暗流去。当地人管它叫“泻肚子河”,这直接说明这一带有地下暗河的存在。

据有关专家介绍,天梯山溶洞形成前,山洞内到处都是流水,由于地下河流在洞中的冲刷,形成了旋窝状洞体,水流自高处向下跌落,冲刷成串窝状洞穴,呈现出洞连洞、洞套洞,曲折回环,别有洞天,玄幽莫测的景观。在地质年代的变迁中,由于地表抬升或由于地下河流水位的下降,在山体中的地下水长期溶蚀,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后又根据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逐渐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洞体。石洞中可溶性岩石在引力的作用下,在奇形怪状的洞穴中,生长着大面积的钟乳,特别是洞中的石盾钟乳石让人惊叹,而各种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在旋窝状洞体下形成钟乳累累、石笋林立,在水流的供给下,石盾不断呈环形向外增生,形成环状增生纹理,在旋窝状洞体生长为穴帐,或单穴或连穴,造型千姿百态,有的精美如玉、白似天鹅,有的乳色田黄,在灯光的辅照下琳琅满壁。

地下河水中的溶洞及旋窝状洞穴是金水洞的一大特色,在北方溶洞中更较为少见,洞内洞外的景色形成是这一带古地理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天梯山被列入地质公园的一大原因,金水洞因此被誉为“太行山地下明珠”。

宁塞关 是自邢台古城进入西山一道关口,文献中记载为宁赛关,山谷又称令公谷,传说宋代名将杨令公曾在此据守。在关口原一座古定光寺,当地称峡口寺。成化版《顺德府志》载:“古定光佛寺,在县西六十里,延祐年间建,洪武间重修。”府县志书中记载,说古定光寺有开元年石刻,光绪版《续修邢台县志》亦称:“古定光佛寺,邑西六十里,南会村西,有碑记创自五代汉乾祐二年。道坚本姓马,深州东县人,有军功官至邢州右宁赛第一关都军虞侯,以目疾解职,披剃为古定光寺头陀,事在五代汉乾祐年间,佛院即其创修。又有唐开元年石刻。”寺又传说始建于东汉时期,说是刘秀当年曾到此避难,忍饥藏于巨石下,并许愿说如能逃过此难,变石为佛,享受万代香烟,结果王郎追此后见交叉路向西,而刘秀向东进入襄国转入冀南各地,后在柏乡千秋亭登基称帝,东汉建立后在此建筑寺院,雕刻大佛像。唐代开元年间及五代时期曾进行重修,寺院北山面水,处于古木之中,环境极其幽静,原有大佛宝殿、殿外有露天大佛,殿后岩壁上刻有摩崖佛像,据说有108尊。古定光寺是邢州著名寺院,与城内开元寺僧有法统关系,形成上下院。民国时期开元寺僧人议果在此住持。寺内原有两尊八米多高的大佛和30多通古碑,在修建川口水库时被砸毁。

剑峡 位于东川口水库一侧,因峡壁如剑劈而名,有传说故事,当年大禹治水时,曾导太行山入大陆泽,行此后见这里有座高山阻挡,挥剑劈开,水泄下流。还有人称有仙人藏宝剑于此而名。剑峡峡谷悠长,长约2公里左右,两侧山壁高约百米左右,峡谷的最窄处宽5米,两侧悬崖峭壁,怪石林立,景色壮观。峡谷山路蜿蜒,左拐右转,沿峡有5瀑12潭之称,有老龙潭、七星潭、情人潭、老鹰潭等等,其中老龙谭的水最深。剑峡中有水潭名情人潭,潭水面积约500多平方,潭深6米,潭水清洌,立于潭边,可见山峰映入倒影如情人相拥而名。黑龙潭以瀑布最为有名,瀑布宽约5米,落差达35米,飞流泄入黑龙潭中,飞瀑溅玉,水声滔天。

剑峡宛如刀劈,鬼斧天工,赤壁凝丹,峡谷曲径通幽,春夏秋三季峡谷上下天光,鱼跃鸟鸣,溪流潺潺,百花争艳,别有一番野趣令人心旷神怡。在冬季时变成了冰瀑玉柱,又是一片冰雕奇观世界,是八方游客慕名览胜的好地方。

徘徊洞 沿着辟开的蜿蜒山路,拾阶拽铁链登攀而上,来到天梯山的半山腰,有一天然的石洞名叫徘徊洞,在洞口处的光滑的石壁上,有一珍贵的宋代石刻依稀可辩,这块石刻记录着宋人抗金的历史故事。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有当年修建的栈道、寨门以及生活时使用的石臼、石槽等遗迹。

徘徊洞洞长百余米,洞体宽大幽深,大小支洞纵横交错,左右徘徊相互贯通且据高临下,洞口地势十分险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相传,抗金岳家家的将领牛皋等人在这里驻守,于宁塞关拒金进入中原,从碑文记载看这个故事应为历史事实,后退入石梯山坚守。绍兴三年(1133)牛皋加入岳家军,颇得岳飞器重并选为副将,在抗击金兵中立下汗马功劳。岳飞遇难后,秦桧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害死牛皋。牛皋死前悲愤地说:“恨南北通和,不能以马革裹尸!”天梯山下的牛家庄,多为牛姓村民。他们自称是牛皋后人,并以此引为自豪。

步云桥 步云桥连接徘徊洞和佛爷洞。桥长12.5米、宽1.5米、悬空高40米。步云桥处在一个天然的天井之中,这个天井是石灰岩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铁索横跨山涧,人行桥上如步青云之中,故名步云桥。行走在步云桥上,凭栏远眺,远处是起伏的群峰层峦,深邃幽静的峡谷和溪潭,及错落别致的山居田园风光便会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天生桥 也称小天门。天生石桥长13米,为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奇观,这种景观的形成与岩溶有密切的关系,喀斯特的译文即为岩溶,它的形成经历不知有多少年,经历了多少的岁月冲刷。有古人留有《小天门》诗句:“叠嶂回环处,桃源恐在兹。云从马足起,藤向树头垂。涧水喧迎客,岩花笑索诗。殷勤留姓字,记我独来时。”当年的留字今已不见,而天门奇观仍在让世人观赏。

佛爷洞 佛爷洞因内藏一宋代石雕佛像而名,与数尊现代石佛相映成趣。与佛爷洞相连的还有卧虎洞、盘蛇洞、玄武洞等,这些洞体有的幽深莫测,有的洞壁上一挂挂钟乳石纵横交叉,宛若一条条形态各异的蛇,有的酷似笑脸菩萨,端坐莲花台上念佛;还有的如若二龙戏珠,腾云驾雾,千姿百态,若动若静。在开发这些天然溶洞时,曾发现数量可观的古动物化石,及先秦时期的箭簇,汉代瓦片,唐宋铜币等珍贵文物。

铁索桥 位于佛爷洞与七星洞之间,中间有深谷幽涧,名翠微谷,铁索桥横跨翠微谷,桥长35米、宽1.2米、悬空高53米。人在桥上脚下为深谷幽涧,行在桥上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一步三颤,使人肌骨生寒。与玻璃栈道相比较更具有挑战性,成为广大探险人的乐趣,被人誉为“冀南一绝有惊无险”。

雪人峰 雪人峰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东牛庄村有一个诚实勤劳的年轻人,过着耕读的生活,读书、打柴、种地勤勤恳恳。这一切都被长来天梯山金泉沐浴的五仙女看在眼里,五仙女对年轻人生出了爱慕之情。之后两人结为伉俪。不久后被王母发现,强迫五仙女回天宫,仙女她誓死不会,化作一个石人看着心爱的人打柴的天梯山,年轻人也从此日日守候在变成石人的五仙女身旁。头发由黑变白,世人都称他为老雪人。最终他也变成了石头人和五仙女永远相守在一起。王母见他们如此痴情十分生气,便用发簪变成利剑,从两人之间将山体劈开,老雪人和五仙女只能隔着王母劈开的鸿嵲沟苦苦相望。

瞻秀亭 瞻秀亭位于天梯山山巅之上,独立于险峰,可饱览秀美山川,故名瞻秀亭。亭建于1998年。立于亭内俯望山川田野,天梯山景色尽收眼底。仰望山巅可观金顶,青山如洗,寿峰独秀,人处其中,如入画境。

长寿峰 在天梯山最高处,拔高550米,也称金顶。金顶有许多金石、玉石、雨花石,这些石头还附有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金顶一侧裸露的巨石上有石纹,天然的纹川宛若天书,如同镶嵌在上面的一张藏宝图;当地自古至今口碑流传:“南坡至北坡,金子一大锅,谁能解开谜,便是得宝者!”藏宝图喻意鲜明引人注目,很多游客到此无不跃跃欲试,试图解开“藏宝图”之谜。

金顶又因峰的形状如同一个神龟而俗称长寿峰,峰顶建有长寿亭。关于长寿峰当地老百姓有一句俗语“登上长寿峰,寿与彭祖齐”。登天梯山长寿峰人都带有着美好的愿望,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体质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还会带着吉祥的愿望祝愿父母及朋友健康长寿。

三、天梯山特色文化

天梯山景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资源,山、洞、湖、峡及历史文化集于一体。天梯山处于国家级地质公园序列之中,金水洞地质地貌不仅是研究地质变化的实物,还是让广大游人观赏好去处,更是耐人寻味,这里虽说远远不及小西天、白云山高大雄伟,不及大峡谷的险峻,但以奇特而著名,古洞群聚,洞洞相连,那带旋窝状的溶岩洞体,与石盾、石幔相结合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独特的地质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地质与文化的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利用地质公园和天梯山特有的地形地貌,进行地质科普教育,这样能够吸引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让游人了解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感受到金水洞在岩溶史上的价值和当地的民俗民风文化,开展地学旅游成为天梯山地质遗迹旅游的一个发展途径,优秀的文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散发着耀眼的生命力,这需要进一步打造地景文化和文化景观,提升广大地质青年对地质文化的使命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尽快参与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去,发出天梯山地质文化声音,讲好天梯地质故事,让天梯山地质遗迹“活起来”。

天梯山周边还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如杨家将据守宁赛关的传说,牛皋抗金的故事,明朝将领王文山的故事,饷马头领赵尔王的传说等,其中孔山由来的传说在这一带流传最广。相传远古时期,这时本为平原。一次,二郎神奉玉帝之命担山追日,途经此地,口渴难耐,便向一位老婆婆讨水喝,老婆婆见二郎神用麻秸棍当担子十分惊讶,不禁大叫一声,却将正在喝水的二郎神吓了一跳,只见担子一头从中豁开不能再担山了,二郎神便将担子另一头从山中抽出,回天庭向玉帝复命。于是有孔的一边便称“孔山”,豁口的一边为“马鞍山”。

除天梯山地质文化、徘徊洞文化及传说文化外,在天梯山山脚下还有古村落文化。

南会村西接天梯山,是一个千年古村,位于山口的交通岔道,山西、冀南及周边的人在此设立集会,村子位于集会的南侧,故名南会;而在北侧的村则名称北会。至今周边村民仍沿袭逢农历初一、初六赶集的习俗。南会村居民,根据调查为明代永乐移民时,自山西迁来胡姓,始居今邢台县羊范祁村,胡氏家族在农闲时节走经商,常常自祁村经太子井、东柏山村到南会山口赶集,并在此居住,后来胡姓人家慢慢的发展起来。据胡氏后人讲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从祁村最早迁来本址,占产建庄发展至今。除胡姓还有赵、尚两大姓氏,口传迁居历史十分详细,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尚姓自尚家庄村迁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赵姓又从塔西村迁来。1960年代时,在修建东川口水库时,王、刘两姓迁移南会居住。从村中遗留的文物看,尚、赵两姓在此居住至少达十五代,而胡姓历史因家谱佚失情况不明,但口传家族史历史更长。

南会村落背山面河,选择在山谷中最宽处一个台地上,西北部略高,建筑依地势而建,以东西向街道为轴,南北成巷,院落分布大街两侧,以坐北朝南向院落为多。建筑以当地石岩为材料,主房用石灰岩精心打制成长条石,铺砌到顶后用青砖卧铺出檐,檐上再铺红石板岩,上作灰渣防水顶。一些厢房和配房多用红砂岩毛石砌筑墙体,院落的墙体也以红砂岩石为材料砌成。天然的石色有的使街巷呈古红色,有的使街巷呈深灰色,红灰相映街道,更显得村落的古朴与自然。

院落是以血缘姓氏为组形成聚居建筑群,在村内保存有胡家院、赵家院、王家院、尚家院等成组的建筑。院落的门楼十分讲究,通常在高大的石墙上先以条石外挑,用青砖作门楼两侧的盘头,再用砖雕刻须弥座,束腰处刻有山、鹿、桃、牡丹、竹节等图样,上刻吉语“金峰万仞”等词句。盘头砖雕内容以祈求生活的美好,象征着日子节节升高,老人福寿延年,生活富贵金银如山等图案为主。两盘头间有木作横楣板,上面施彩画出盘绵纹样或人物,其下有木雕花罩,透雕出祥云与瑞兽。宽大的门框下有抱鼓石,门楣上施匾芯,榜书“福禄寿”三字。门上作硬山顶式,用筒瓦铺砌,施兽头瓦当,正脊两侧有吻兽。

村内各院落中保存有传统民俗文物,如石碾、石磨、古井,及室内陈设传统家具,如条几,方桌、太师椅等。还有当时使用的生活用具。村子保留有打铁铺、豆腐坊、油坊等生产作坊。

南会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剪纸、打铁花、虎头鞋等民间技艺,和大量的风俗文化及历史传说等。南会的铁匠炉很有名,以打造“双赵镰刀”而著名,今内丘、沙河等地仍流传着“南会的镰,寺北坡的耧”的说法。村内现在还保留着传统铁匠铺,铁匠师傅尚僧泰用传统的炉火进行打铁,生产有农民使用的镰刀、斧头、犁铧、锄头等农具,除此之外他还继承了祖辈相传的“打铁花”技艺。

“打铁花”源于工匠的祭祀活动,与道教文化有关。相传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艺人,与道士共同敬奉的祖师是太上老君。在冀南一带有很多的打铁铺,在一年劳作之后,每年的正月里,工匠们炼铁水打铁花以欢度节日。

在村内还保存着1950年代全国劳动模范王志琪故居等。

王志琪(1918—1985)原籍邢台县东川口村,后搬迁到南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互助组,并任自卫队队长。日军对太行山根据进行扫荡时,王志琪带领自卫队参加了杨秀峰、胡震率部在白云山脚下伏击战,战斗中光荣负伤,被太行分区授予“杀敌英雄”称号。历任村合作社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接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1954年在生产互助组的基础上,他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王志琪的领导下,粮食生产比抗战前增加了三倍,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成为太行山腹地最富裕的小村庄。王志琪专程进京向中央汇报合作社工作经验。毛主席看了全国劳动模范王志琪的先进事迹后,写下评语:“有一个强的党支部,又有王志琪那样为群众所信仰的领袖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