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圣欧阳询
缘起楷圣 延续千年书香
——“欧阳询与当代书法”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作者:本报记者龙军禹爱华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书堂山麓欧阳阁资料照片 |
欧阳询《化度寺碑》 |
本期主题
5月7日—10日,首届书堂山当代文人书法周在“楷圣故里”湖南长沙望城举行。活动期间,王蒙、王巨才、高洪波、谭谈等77位文化名人走进望城,瞻仰楷圣故里,追寻欧体遗存,开展书法创作,并在“欧阳询与当代书法”学术研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本期《论苑》摘登专家学者发言,以展现他们对欧体书法和中华书法文化的见解。
传续二王 融汇南北
作者:作家李廷华《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1日 07版)
以欧阳询为个案,颇可权衡南北朝、隋与唐朝期间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关系。欧阳询年仅13岁即被著名诗人江总收养。多年隐居攻书,文化修养在同时代人中出类拔萃,亦在日常书写中形成书法基础。其主持编撰的《艺文类聚》,与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可谓唐朝建国之初文化建设的典型成就。欧阳询、虞世南的经历及成绩可以再次说明,他们的书法成就与深厚文化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书法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唐代书法艺术的巨大影响,也还须从其身世经历及文化修养的发展脉络加以考察。
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片面推崇魏碑而贬低唐书,所谓:“以视欧、褚、颜、柳,断凫续鹤以为工,真成可笑。永兴登善,颇存古意,然实出于魏。”这并不符合历史真实。北碑之《杨翚》《贾思伯》《张猛龙》,欧阳询即使得见,亦在南北朝一统之后,而此际欧阳询的书法风格早已形成。欧阳询的楷书,最堪比较的就是北碑中最具端严气象的《张猛龙》,这即是楷书发展过程中的趋同现象,亦可证明以欧阳询所代表的初唐楷书集前贤之大成。所谓“欧体盛行无魏法”,恰恰说明欧阳询楷书的纯粹性,结束了魏碑由隶书往楷书过渡的浑茫,这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巨大进步。欧阳询以传承“二王”书法脉络而使书法艺术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恰恰是他对书法历史的突出贡献。
欧阳询书道的美学思想
作者:作家 忽培元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凡写字,必先心静。心静则气定,气定则神宁,然后元气自满也。如此,精气神方可贯注于笔端。欧阳询公《八诀》一文,讲过点画笔力气势,随即笔锋一转即入幻妙佳境。询翁论此,显然独辟路径,另有玄韵。论述不拘于表象姿态,直逼神髓内秀。言语空灵辟透,一步跨越千年,十分精当出彩。曰:“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不仅如此,还将握笔要领上升为心手配合默契之妙境。描述似工绘,惟妙惟肖;引深如江海,恣肆汪洋。曰:“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这后两句,仿佛戏剧之拖腔、依实就虚,堪称画龙点睛,为读者留下了无限感悟与想象空间。进而貌似讲八画摆布之要及笔墨浓淡肥瘦云云,而通篇加以考究,则醉翁之意并非在酒。曰:“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连书写时的情绪,与字画自身关系和字与字之间的相互照应全面顾及。曰:“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字里行间,充满中华美学精神。
欧阳询与唐代楷书法的构建
作者:河北书协秘书长 胡湛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欧阳询、虞世南分别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二年,年龄仅隔一岁,弱冠同入隋为官。隋亡,同入东夏和唐为官。二人分别编纂过《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同讲书法于唐初弘文馆,均为学富五车、名重一时的楷书大家。但二人书学主张迥异,书法风格也有所不同。
从理论上说,虞世南重视笔髓、笔意,似乎更有学术品位。但从创作实践上看,欧阳询则以“行行炫目,字字惊心”之志,博收二王、北朝碑书之长,用笔规整险劲,创一代楷法,更具有创造之功。虽然由于李世民的推崇,虞世南的书名曾一度超越欧阳询。不过从更长远的历史看,欧阳询的影响应该说更大。唐代书法以楷书为主体,法的建立之先声正是由欧阳询所开启的。
然而唐楷的发展,盛唐之音正大气象楷书的建立并不那么一路直行。欧虞之后,在太宗皇帝的偏好影响下,褚遂良书风曾一时风靡,有一代教化主之誉。随着盛唐盛世的发展,欧阳询开启的尚法和体现盛世精神的正大气象书风,逐渐从一种潜流成为时代彰显。张怀瓘依据欧阳询《八诀》,巧借《兰亭序》首字撰写了《玉堂禁经》之“永字八法”。以张旭为代表和中心的书家群体探讨笔法渐成时代风潮。特别是到颜真卿时,其在褚遂良方平正和美、宽结结字基础之上,易用北朝方整波磔笔法,加及融进其所悟“屋漏痕”圆融中锋篆籀用笔,一扫魏晋、唐初以来甜美流风,为雄浑、端庄、正大盛唐楷书之气象。
欧阳询法度意识与理性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者:中国作协会员 孙宜才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针对传统断裂、法度意识缺失以及当代书法创作中出现的审美滑坡,呼唤理性精神及法度意识的回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欧阳询法度意识和理性精神的当代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欧阳询已经将谨严的法度推向极致,其笔形的精准、结字的精准、力道与速度的精准,对当代书法精准用笔意识的薄弱、不尊重汉字结构规律的新奇丑怪以及书写中的草率而为,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二,欧阳询书法艺术的精妙,得之于谨严的法度,而谨严的法度,又源自于他清澈、冷峻、静穆的理性精神。“尚法”与“尚意”,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抛却法度,过分强调写性情,其结果必定是离经叛道,失去书法艺术应有的美学价值。
其三,欧阳询一生吸收、融合、改造、创新的过程,足以说明,创新首先必须是对传统的继承,其次是对多种风格的吸纳与融合。
其四,欧阳询强烈的法度意识与超然的理性精神,来自于或者说根植于对书法的敬畏、对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书法艺术纯粹性的不懈追求。欣赏欧阳询书法,碑帖中的那种神骏、端雅、遒媚、深穆的气质,无不洋溢着超然物外的纯粹的气息以及冷静峻拔的理性精神。
欧阳询书风归属问题有待重新认定
作者:《中国书法》编辑部主任 朱中原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讨论欧阳询书法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关键问题不容忽视,即欧阳询到底是属于南派还是北派?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欧阳询直接学王羲之,并将其归属于南派,进而认为是南派书法影响了北派书法,也就是说,是王羲之的南朝书风影响到了北朝书风。这是至今以来书法史存在的严重误读。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南派书法和北派书法,并不是截然相分的,而是有诸多的融合,甚至本就是一体的。南碑和北碑的一致性,早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就已经谈得非常清楚了,可惜后来的人并没有真正读懂康有为,因而错误地认为康有为“尊碑抑帖”“尊魏卑唐”。说欧阳询继承了王羲之本没有错,但忽略了欧阳询对北朝书法的汲取,而且王羲之的南朝书风,本身也是来源于北派书风的影响。王羲之学书有三大渊源:一是钟繇,二是卫夫人,三是以蔡邕、梁鹄等为代表的汉末三国碑刻。钟繇虽是南派书风的代表,但他是三国时曹魏人,属于北方;钟繇学书,渊源于蔡邕等北方书家。卫夫人生于北方,其书长期受卫氏先祖影响,当然,后来卫夫人嫁到了南方,自然对南方书家有很大影响。故王羲之所学的钟、卫书法,实际上都是兼有北派和南派的特征,而不是简单的所谓南派。另外,王羲之后来学的蔡邕等人的汉碑,就更属于北派了。所以,“羲之学北而开南”,这一说法大致是不错的。所以,有些人将欧阳询认为是南派书风的代表,是非常不准确的,而是南北兼融,甚至更主要是北朝书风的集大成者和改造者。
小情趣焉能取代大气象
作者:湖南省文化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曹隽平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07版)
对于欧阳询等唐代楷书,当前书法界主要有三个论调。一是技法森严,练久了束缚人的手脚,容易将手写僵,不利于写行书;二是写欧体不容易写出个性;三是欧体法度森严,缺乏趣味性,所以缺乏艺术性。对于以上观点,我不敢苟同。
首先,所谓“练习欧体不利于写行书”,只能说明两点:一是论者本人适合写行书不适合写楷书;二是浮躁的时代令书法家们急于求成,不愿意坐冷板凳。试看清末魏碑兴盛以前的历代书法家,有几个不是从欧体等唐楷入门,不照样能写一手行云流水的行书。
其次,关于“个性与共性”。时下的书法界写楷书者纷纷投身到王羲之父子、文征明门下,以寻求自由散澹的个性。放眼书法展厅,密密麻麻的二王、文征明风格的小楷作品先声夺人,固然令观众感到震撼,可谁又有个性呢?因此,有没有个性,与是否写欧体无关。当普天之下都写欧阳询,当然难写出个性;若普天之一只有你一个写欧体,你就容易有个性。
最后,对于欧体最大的批评,是法度太森严,没有情趣,也就没有艺术性。在当代书坛,趣味性似乎成了判断是否有艺术性的唯一标准。
晋尚韵,唐崇法,宋表意。在和平年代,人们追求轻松惬意的生活,表现在艺术上是对情趣、活泼的追求,不喜欢庄严正大气象的作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以小情趣代替大气象,作为艺术的唯一判断标准,显然是错误的,既不符合百花齐放的原则,也降低了艺术的格调。
欧阳询书法与“四有”的融通性
作者:福建省建阳文联副主席 支荣慧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早在唐代,欧阳询就在自觉践行书中的“文、道、人、德”,其书法与“四有”相融通,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欧体结构的处理就像是在动荡与不安中求稳定、在变数和惊险中求生存,这种了然于胸、随机应变的超高水准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都是典型的中华文化“和”的体现。欧体“和谐”“揖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欧阳询提出“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并主编大型类书《艺文类聚》,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化内蕴。
欧阳询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感受时代的气息,并将其深深融入书法创作,代表了“盛唐气象”精神气质。欧阳询适应当时审美要求,在传承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章法规律和美学精神基础上,力求创新,形成独特风格。
欧阳询一生起起落落,数次在事业跌至低谷、人生遭受重大挫折的境况下,仍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用心怀天下的视野关注时代,用体恤百姓的仁爱之心关注民情民生,创作出永恒经典的作品。
历来对书家的评价,德是一条硬标准。欧阳询作为书法家,把写字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重品行修养、守道德底线,树君子之风、养浩然正气,实践了书法家把字写好、把优美的书法献给世人的追求。
欧阳询书论与实践对唐代楷书的贡献
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陈智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初唐楷书在楷书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开启了楷书发展的新纪元。欧阳询作为初唐楷书四家之首,其对楷法结构的理解归纳和实践,和他对传统对立统一美学思想的阐述,以及由此生发的理论总结和美学追求,对于引领风尚、规范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以欧阳询为代表的初唐书法承继了魏晋和隋代楷书萧散自由的浪漫风尚,为楷书的法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欧阳询的书法实践和艺术追求,开阔了中晚唐时期对丰腴端庄、博大雄浑美学精神的新视野,为楷书在唐代后期的风格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从艺术史的标准来看,任何艺术现象和艺术风格的确立,从来就不是孤立和相互割裂的,审美时尚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魏晋、隋代、初唐、盛唐四个时期的社会变化,很自然地影响到书法发展的风格变化和审美追求,而初唐时期以欧阳询为代表的书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初唐的欧阳询到盛唐的颜真卿,书法审美追求的变化,也正是道出了唐代书法审美观念由清丽俊朗到沉雄博大的重大转折。欧阳询在风骨气格和法度规范上的艺术实践和学术思想,对颜真卿和中晚唐时期书风的影响,可以视作唐代楷书的先声引领,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清代中晚期师法欧楷书家的得失
作者:书法评论家 谷翠峰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清代中晚期师法欧阳询楷书的书家的得失利弊,将师法欧楷的书家分为三派。
一是师欧“新体”派,代表书家为成亲王永瑆、林则徐等人。成亲王的书法风格师法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在结体与用笔上颇为传神,欧楷的典型特点是险绝与厚重,个人以为在这两特点上成亲王均有不足之处,成亲王的用笔偏侧颇多,结字上殊乏“隶意”,因此略显单薄而厚重不足。在险绝上也略有不足,因为成亲王的楷书一部分承袭了赵孟頫书法的特征,显得十分流畅,圆润、端美,具有清代朝廷“馆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很好地写出了欧阳询楷书转折方劲的特征,这一点有别于“馆阁体”一味追求端正俊美的特征,形成典型的“欧底赵面”的书法风格。
二是师欧“专一”派,有翁方纲、姚孟起等人。在字的形体、用笔上刻意求工时,难免会失之于刻板、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原作的意趣、风度。但此派是力求精致、准确学习欧体楷书的忠实实践者,因此在书法的气息、神韵上,境界比欧阳询要低很多。
三是师欧“馆阁”派。楷书法度森严有加,而其规整的结字和用笔缺少随意性和流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的个性表现和感情抒发,弱化了书法家创造自我的空间。
欧阳询书学成就之外的贡献
作者:书画家 李长钰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提起“欧阳询”,很多人会以“唐代”和“楷书”来做注脚。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欧阳询的楷书是否属于唐代的书法,欧阳询除了书学成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贡献?
涉猎书法史的朋友皆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欧阳询历经南北朝、隋至初唐。而影响初唐书风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太宗崇王”与取仕之“楷法遒美”。太宗朝起始于公元627年,欧阳询已年逾古稀,无论是楷书还是草法均已面目成熟,虞世南之书学亦如此也。所以欧、虞之书确切说都不属于唐代书法。稍晚的褚遂良受到欧虞和崇王之影响,《雁塔圣教序》不但楷法遒美,又有兰亭风致,才是真正意义的唐楷。
欧阳询师承北齐刘珉。据《书小史》和《宣和书谱》记载,刘珉“善行草书”“远追右军”,所以欧阳询之书风是融合南北而成。与其并肩之虞世南师承智永,为典型的山阴一脉。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曰:“隋唐之制度不出三源:一是北魏、北齐;二是梁、陈……”欧虞书学恰与隋唐制度渊源对应。此书学与礼乐文化同辙之明证。
此外,欧阳询是《艺文类聚》之主要编纂者。《艺文类聚》与初唐诗风流变之影响不可忽视,此欧阳询于书学之外,吾国文化史之另一贡献耳。
书法国展为什么冷落欧体
作者:书画家、评论家严学章
《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当下的书法国展,基本上见不到欧体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实用与艺术的分道扬镳。汉字的功用是记录语言思想,是完全的实用化、生活化,也使得过去文化人的书写具有了真情实感,书写样式丰富多彩。欧阳询的欧体,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欧体是十分实用的,又是十分艺术的。这与书法国展中的纯艺术现象格格不入,欧体被冷落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小趣味与正大气象的风马牛不相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趋于世俗化、小趣味化,这种倾向反映在书法国展中,便是追求笔墨形式的小趣味,便是王羲之阴柔之风铺天盖地地大行其道。
第三,欧体的局限性与展示性的冲突。作为楷书的欧体本身也有其局限性,那便是长于法度体势内擫,而短于外拓的展示表现。展厅效应重在展示表现,展览是表现主义的盛装艳舞,相对多适合于行草书。
眼下对欧体的追捧,多在基础启蒙教育层面,比如少年儿童的书法学习与展览比赛中,欧体与颜体,几乎是各占半壁江山,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欧体的经典性,同时也反映了欧体楷书在展览机制下的尴尬。
深化欧阳询与当代书法研究
作者:中国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瑞田《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1日 07版)
把欧阳询与当代书法联系起来,理性思辨,学术研讨,从文化、文学、文人的多维角度予以观照,还是首次。此前,我们仅仅把欧阳询视为经典型的书法大师,对他的关心和尊重,体现在对他的楷书和行书作品的临习。这是必要的,也是有局限的。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固然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存在,然而,仅仅胎息书法的形质是不够的。我们从历史的深处和文化的高度,把过去与现实的有关欧阳询的文化认识置于新的平台,挖掘思想内涵,探究传统书法的复合型价值,分析传统书法与文人的美学关系,对传统书法的真实性,对文人介入书法的必要性,对当代书法文化缺失的警觉,对书法理论研究愈演愈烈的考据化倾向,能够带来启示,同时提供新的视角,深化欧阳询与当代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