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要让你掏钱?
昨天下午,我在微信群中发了一条信息,告知大家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桃花劫》(第一部《权力.人大主任》为2009年全国十大畅销官场小说)将于四月公开出版,为满足部分读者获得签名本的需要,特向读者预订一些,以便让出版社加印。其实,我这是自讨麻烦,小说本来由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不需我费力,读者预订了,我得先登记各位的信息,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新书后,还得一一签名、盖章,再交快递公司,想想都是不小的工作量。但积以往的经验,我出版新书后,有人索书,我还得去新华书店或网上买来后再相赠,写书是艰苦的劳动过程,出了成果,非但不能换取报酬,还得感激人家给你面子读你的书,想想都是怪怪的滋味。
人们不愿掏钱买书的原因,我想是因为一些人送书形成了“风尚”。如今出书的门槛很低,可以花钱自费出书,出版商也不管作品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人人都能出书,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人们对著书者也就没有了多少敬畏,特别是某某本来文化水平很低,突然有一天也弄出本书来,街坊邻居惊讶道“他也能出书”?便对好多好多的书不屑一顾了。还有的人是拿财政的钱出书,堆在家里碍事,当然得送出去。一个人出书了于个人而言是喜事,有很多人便喜欢将自己的书赠人(著作人相互赠书另当别论),并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我就见过一个熟人背了一袋子的书,跑到一些权力部门一一赠送给领导。赠书的人心态有几种,一是让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一是让社会上有份量的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前一种心态很正常,后一种心态却往往事与愿违的。我业余时间收藏些旧书字画,在常德工人文化宫那片林荫下,曾将许多别人的赠送本一一买回。这其中有我很多的熟人,我不忍心这些凝聚着著作者心血的书,在那地摊上经受风吹或曝晒,更不愿那些受赠者的形象在别人面前受损,假若有一天某某知道了他赠的书被受赠者扔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定会疏远,所以我干点积德的事,同时警醒了自己。赠送本中,流落到地摊上最多的是送给官员的,如 “尊敬的某某局长雅正”。我想象当初赠书人轻轻叩开那些领导的门,恭恭敬敬捧上自己的“拙著”,某领导随口一句“不错不错”时,脸上该是何等地灿然呀!我不是说领导们就不爱读书,而是他们太忙,来不及看那么多的书,因为那些流落到地摊上的赠书明显地从来没有翻动过。我只能说这些著书人太迂腐或太天真,酒与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你连对方是不是爱读你的书都不清楚,又何必自作多情呢?(我还收藏有百来件未拆封的明信片!)送书的人多了,便给社会上的人一种误导,以为书是不用花钱的!其实,擦皮鞋五分钟也要收两元啦!进商场买东西付费理所当然,可为什么对著作就是商品没有认识呢,且是特殊商品。
我深深地理解一些人出书的心理,也深深地理解一些人不愿掏钱买书的原因,是高质量的书,是名家的佳作,人们自愿会掏钱。所以,得先正确认识自己。我若为出书而出书,目前至少还可以出版七部,数千篇杂谈可精选出三部,诗集可以出两部,评论可以出一部,散文集可以出一部。但我都让它们搁在那里,不去浪费纸张,或者出版后要靠自己推销,卖一张老脸。
国家都在调结构、转方式,我昨天也决定转变观念,与其书出版后被人索书,不如主动让人买书,只有掏钱了,付出了,你才可能把它读完,否则,我送了你,有一天却在旧书摊上看到了,于你我都不好。昨天信息发布后,立即就有了响应,而且百分之九十是不曾相识的读者,这个比例让我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不是看我“面子”。书于四月出版后,我会恭恭敬敬签名盖章,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只有盖章了的签名本才具有收藏价值,它会超越书价本身,我的印章是著名篆刻家赵冬有先生24年前所治。我希望我的小说不会让订阅者失望,请你们相信,一个有20多年记者经历的人,他积累的素材,是专业作家在书房里绝对想像不出来的,我缺少的只是他们那种玩小说的技巧而已。这次采取先收费预订签名本的形式,可能会让有的人有不适感,但我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唤醒人们对知识的真正尊重。同时也是提醒同道中人,除非是畅销书,一般的书慎出,免得给自己心里添堵。可以像古人或西方国家的著作人一样,印少量的,圈子里互相唱和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