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篇:武夷山之行——逛下梅古村

逛下梅古村

23日,我们去逛下梅古村。下梅村因处于梅溪下游而得名,在度假区东六公里远的地方。

车在村中广场上停下了,从车上下来,我们首先看到旁边立着一块大致呈锥形的经年累月饱受雨淋日晒而有些发黑的岩石,上面刻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背面是“万里茶路线路图”。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纪录片《茶叶之路》中讲到下梅村曾是武夷茶外销的集散地,后来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茶叶之路的兴衰与下梅村息息相关。这条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纵贯祖国南北方,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当年,晋商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先经水路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在有“南船北马”之称的中原商业重镇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然后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终抵达恰克图同俄罗斯商人进行国际交易。俄商则从边境口岸恰克图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一带。

万里茶路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铸就了清代富可敌国的晋商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商业触角伸向俄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学者艾梅霞在其历史学著作《茶叶之路》中说:万里茶路的“载体是茶叶,它在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中意义深远重大,又可以用来追踪一个大陆上人们生活的轨迹。”这条茶路跨越区域之广,经营时间之久,实属世所罕见。

广场旁边有一片稻田,稻子早已收割,只剩下一拃高的稻茬,田里面还有水,几只鸭子在里面玩耍着,有两只正一跩一跩地从田埂上往外走着呢。这种鸭子身上羽毛全是白的,头部有一片血红色,所以叫“红头鸭”,以前我没见过。

我们跟着导游往前走,不多远,一座双层凉亭映入眼帘,上层有匾额,上面题有“祖师桥”三个字,下层中间两侧立柱上悬挂有“茶道逶迤梅溪浮舣行万里街肆沧桑君山护社报千秋”的楹联,道出了下梅古村的人文历史和村庄的发展变迁史。凉亭下面是一座桥,一条名为“当溪”长约900米的人工河流穿村而过,将村庄一分为二。河很深,但水不大,比较清澈。河两岸排列着一幢幢古建筑,村民们仍然生活在其中。沿河边有走道,上面伸出廊檐遮挡着,即使下雨天经过也淋不着。溪畔设弧形靠栏,可坐可倚,古时更被称为“美人靠”。据说下梅成为茶市时,下梅男人多外出经营茶叶,家中的妻子傍晚时分便会依河栏眺望下游船只。为此,邹氏沿河修建了弧形长椅,让夫人靠椅望夫。虽然现在“美人靠”不再,却成为了老年村民聊天、读书阅报的休闲之地。河流每隔一段便有下行台阶通向河边,几座小桥横跨当溪,连接两岸。据导游介绍,这条河流是当年下梅富商邹氏耗费巨资开凿的,目的就是能让竹筏、木船从梅溪直接到达茶坊,有利于制茶、运茶。

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的村落。下梅历史上除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国共之间的战火劫乱外,从没遭受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不敢贸然闯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所以这里一直是民风淳朴。

我们随着导游沿溪边石板小路向前走,可以看到旁边用竹匾晾晒着村民们自己制作的一些有特色的食品,村民们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晒太阳聊天,有的在进行手工编织,一派祥和的气氛。

我们先来到了“镇国寺”。它修建于1779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原祀唐朝镇国大将军薛仁贵,故名。它是晋商祭祀忠烈先祖的场所,现在成了村民祭祀儒释道的庙会活动场所。走进“镇国寺”,我们怀着虔诚的心上了香,还磕了头。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邹氏家祠”,它是下梅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一看眼前的门楼,就能想像到当年的辉煌。门楼中间高耸,两侧分三层向外扩展,顶部覆以青瓦。正中是一个四方门,两边各有一个拱形门,正门两侧有“木本”和“水源”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兴旺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依靠源头的涓涓细流,提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两侧还镶有精美的砖雕,图案丰富多彩,在圆形砖雕上分别刻着“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是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在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门当”,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叫“户对”,“门当”和“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作“门当”。整个门楼看上去气势宏阔,显示出了主人当年不一般的身份和地位。

邹氏原藉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据地方史料载,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取得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余座,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大兴土木,传教化,重教育。

走进祠内,首先是一个四方天井,阳光照射进来,让人感到明亮。然后是一个厅堂,两根木柱上挂着一副楹联,厅堂正面悬挂着题有“礼仪惟恭”的匾额。后面又是一个天井,天井下摆放着一长条石花架,上面放着好几盆花草,都绿油油的,非常茂盛。整个建筑是传统的木构架,各部分既相互映衬,又错落有致,显示出了下梅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从“邹氏家祠”的边门出来,穿“青云门”,过“幸运门”,顺着胡同,我们来到了邹氏“大夫第”。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因屋主人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门口处为木质结构,门口上方挂有匾额,上题“大夫第”,两侧有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是用来歌颂皇帝的恩德的。进门过屋是一处天井,但见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画面有“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的寓意,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手法,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层次分明,富有生活气息。

这是一套四纵三厅四进的庞大建筑,两侧还有许多房室,面积很大。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着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小巧的园林,其间的屏墙犹如集砖雕与石刻为一体的艺术画廊,巧妙的造型与精湛的雕刻技艺,既让人啧啧称奇,亦透露出房主人不俗的艺术品位。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富有与显赫地位。事实上,商人一旦有了钱,最大的嗜好除了捐官,便是起房。房子既是盖给自己住的,又是盖给别人看的,这也如同居家过日子,争的其实就是一个面子。有“下梅第一大宅”之称的“邹氏大夫第”,就是下梅古村最为典型的面子工程。

出了“大夫第”,我们又走进了“闺秀楼”。它是邹氏第宅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凡嫁不出去的女子都住进了闺秀楼。

当年晋商到下梅与邹氏结为合作伙伴,他们的掌柜中,有些还没成家的小伙子,下梅人称他们为山西客郎。一位姓李的山西客郎,年轻英俊,喜欢武艺,每有空闲,必练举重。李客郎年方二十,臂力过人,是常氏出门经商的随从保镖。他与常氏大掌柜一齐打理武夷山贩茶的业务,常年居住下梅,结识了邹氏老板的女儿,已有倾慕之情。于是,邹氏老板与常氏掌柜提亲,想把家中大闺女嫁出。但是,邹氏闺女不想嫁习武之郎,愿嫁书生。李客郎是山西人,生活中总是带着晋中人的习惯,很难与闽北人的习俗相融。于是,邹氏很恼怒女儿不听从父亲之命,立即修了一间闺秀楼,命女儿不得随意下楼,一心专攻文史经书,或经营刺绣,于是,闺女一年也没下楼几天。山西李客郎走后,闺女年龄也大了,于是邹氏女儿只得依父亲心意招一位善读经史的私塾先生为婿,传承家业。

这座闺秀楼结构精巧,为双层楼面,底层木板,饰以花案,在木板上铺上沙子,再铺上方砖。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给人如履平地的感觉,又可防火,夏天可以降温,楼上花窗图案整齐,四壁雕窗,供楼上采光采风,楼的吊顶装饰精美,有许多精美的木刻花案,四壁开窗,可望窗外田野山水,可听黄莺对唱,鹧鸪和鸣。满怀春情的大家闺秀,面对窗外大好春光,怎不情思绵绵?现在我们登上楼来,不见当年充满绻缱悲愁的女子。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古代女子那种长期被封闭的滋味是独锁深闺愁更愁。

从“闺秀楼”折回,我们在街上逛起了小店,店里面有好多手工艺品,很精致。我看到“建盏”很不错,可是大些的比较贵,一二百块钱一个,我就花了一百块钱,买了一对比较小的,感觉挺好,非常喜欢。“建盏”(天目瓷)为黑瓷的代表,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宋时为皇家御用茶具。

逛了一会,大家看到赵老师下到河边拔菖蒲,好几个人也跟着下去了。只见河底露出水面的鹅卵石当中,生长着许多菖蒲,大大小小,一丛一丛绿油油的,叶片稍宽。我是个喜欢养花草的人,自然对此感兴趣,于是我也下去拔了几棵,准备带回家去养着。

最后,我们来到了“西水别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别墅”。它是由茶商邹英章出资建造的,以水景为主题,里面有水榭亭台、拱桥、回廊等。因村中当溪往西流去,故名。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门,边缘曲曲弯弯,叫“婆婆门”,因它像芭蕉的叶子,所以又叫“芭蕉门”,是专门用来衡量女性身材的。曲线是衡量女性身材的重要依据,当年邹氏为了能娶到身材姣好的女子而特制了这道门,以上面的曲度作为标准来选择未来的儿媳妇。在传统图案中,芭蕉门象征着招财进宝。女学员小韩活泼热情,对此十分感兴趣,她就到“婆婆门”上去试,旁边的人指点着,看上去身材还真不错。男学员大老武也蹲进去试,一米八的个子,又粗又高的大块头,这曲线当然就不怎么美了,怎么能够塞得进去弯得了呢?可他愣往里塞,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经过一个上午的游览,我们领略了下梅古建筑那古朴的风格,那精美的“三绝”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更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0)

相关推荐

  • 从福建大红袍到江西八省码头,自驾百公里体验“万里茶路”第一程

    "赤壁青砖茶"2020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ACSC)--万里茶道(中国段)活动,决定将车队于武夷山集结,主要因为这里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既然60余车.200余 ...

  • 娶媳妇要经过“门”的考验?藏在武夷山里的茶香古村太有趣!| 海丝茶旅

    "不待山盘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 --<过下梅>(宋)杨万里 △武夷山 一提武夷山,大家只知它的岩骨花香.碧水丹山,却不知武夷山还藏 ...

  • 武夷山下梅古镇

                     游武夷山下梅古镇 武夷山是我们这次浙闽游的最后一站,也是这次游览的景点中我唯一重游的景点.记得上一次游武夷山在2001年5月份,是从南京乘火车过去的.武夷山的丹山碧水 ...

  • 下梅村 - 寻觅万里茶路的起点

    2020年11月我们在游完武夷山后,又在武夷山多停留了大半天,去了趟下梅村,找到了清代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这张万里茶路地图画在邹氏家祠内的墙上,显示万里茶路起于武夷山的下梅村,西至圣彼得堡,南至新加 ...

  • 武夷山攻略:茶香寻踪,最宜居养生之地

     在国外,我经常问当地人,想去中国吗,几乎百分之百的反馈都是:想去.刚刚去过俄罗斯,街头也看到有卖艺的人,用中文标识"我想去中国",当然,这也有是她想让中国游客多给点钱的缘故. 福 ...

  • 福建篇:武夷山之行——游齐云峰

    游齐云峰 19日,吃过早饭,赵总李总他们三人用车拉着我们14个人去游齐云峰.齐云峰为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也是武夷山三十六峰的第一峰.因它高插霄汉,所以得名:它又像一束燃势炽烈的火炬,当地人俗称&quo ...

  • 武夷山---下梅古村

    此次来武夷山,一为了山中拍梅花,二为了古村拍人像.来武夷山的第三天,早上包车来下梅村,途中跟开车师傅商量,让他先回去,需要时再打电话让他来接,但他说下梅村就那么一个小地方,一小时够了,我们告诉他这帮人 ...

  • 福建篇:泉州行

    昨天发了江西篇:(忘了标记原创了),帮大家复习了一下中国china的由来:"唐代,浮梁县(当时还没有景德镇,景德镇称为昌南镇)的制瓷业工匠霍仲初.陶玉所制的陶瓷精美绝仑,有假玉器之称,被时人 ...

  • 台州行:高迁古村

    小众景点推荐 11月20日,离开神仙居,我们便来到不远处的高迁古村.入村即见一方水塘,守护着古朴的台门,松林映衬,幽静古朴的意境,扑面而来. ‍‍高迁古村位于风光秀丽的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境内,与国家级重 ...

  • 来婺源,逛千年古村,赏人间秋色

    来婺源,逛千年古村,赏人间秋色 错过了婺源的夏天,别再错过婺源的秋天 / 雾中红枫,古村晒秋 秋天不要轻易去婺源 婺源的秋天,是篁岭山村晾晒在阳光下的菊花和辣椒,是梯田中起伏的金色稻浪,是层林尽染的起 ...

  • 《我们五经富》595 水库下的古村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今年,龙颈水库加坝工程紧锣密鼓进行,有些水库古村遗址,在水下数十米的地方,将重现于世,这是百年难得一逢的拍照纪念机会. 黄竹头村,建龙颈水库时迁村 ...

  • 第二届寻找《中国最美古村》征文大赛作品选:梅雨里的上梅古村

    梅雨里的上梅古村 徐胜雄 淅淅沥沥的雨,把一个短暂时节推给了湖南新化的上梅古村. 古村湿漉漉的,上千年的历史在雨里变得滞滞的.雨可以浇去许多事物,九千年前先民高擎的文明火把,却不会被熄灭的.无数关于历 ...

  • 行参菩提丨古村窦堂,从历史的繁华中走来/李增强

    幽深的小街.古朴的牌坊.高耸的古楼.残存的寨壕,一砖一瓦间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沿林荫小道,行走于千年古村窦堂,感受岁月的斑驳和曾经的繁华. 窦堂村位于郏县长桥镇政府所在地,南临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 ...

  • 福建篇:武夷山之行——欣赏演出

    欣赏演出 在度假区里,街道两旁的店铺大部分是经营茶叶的,武夷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经名闻于世,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为国饮&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