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老北京春节珍贵照片100张!竟然是这样一幅景象

1920年—1930年老北京
春节习俗珍贵视频
百年前老北京春节珍贵老照片,
竟然是这样一幅景象!
近年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淡,老北京的风俗绝大部分都已绝迹,这很令迷恋传统民俗的人遗憾。随着时代发展,春节日益淡化是个无可奈何的事。百年前的春节(当时称“过年”)与现在迥然不同,现在,让我们看看过去的老北京人是怎么样“过年”的吧。

拜年作揖:“作揖”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交礼节,自春秋时期就已流传,拜年的作揖,又称拱手礼,自明朝以后广泛应用于官俗各类社交场合。拜年时作揖要采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势,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讲究以左为尊。

清朝末年四合院中 放盒子:放盒子,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

芝麻秸挺直,象征“长命百岁”

清朝末年踩“祟”【踩芝麻秸】一来芝麻开花节节高,麻秸不是圆形而是带棱的,风干后踩起来声音特别脆响,所以有“岁岁平安”的含义,二来芝麻秸挺直,一般总有一米多长,象征“长命百岁”;人们一边踩岁,也就一边祈祝自己一年更比一年好,能够长远地丰衣足食,“脆脆生生”地过好日子。院里撒祭灶时买的芝麻秸,尽情地在上面踩来踩去,美其名曰“踩岁(碎)”。大人小孩一齐踩岁,那芝麻秸被踩碎的破裂声尽管远不如炮仗响亮,但噼噼剥剥的十分有趣,而且与人们“岁岁平安”的愿望相合。

正月里,老北京人时兴逛庙会 。京城中各大庙会、厂甸、白云观等处都向百姓开放,这些娱乐场所都热闹非常。也有去较远的郊区如妙峰山等处拜佛,可谓人声鼎沸。这期间也有民间花会在庙会上或街道上表演,有舞狮、踩高跷、耍中幡、跑旱船等。

清朝末年正月初五,这天称为“破五”,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这时妇女才可出门上街。过年初五前妇女们一般都不出家门的。

清朝末年妇女出门上街 逛庙会。

清朝末年百年前的孩子也喜欢买“半空”吃。

清朝末年正月不剃头 剃头死舅舅。清初,满清政府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时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政府对抗,于是就用“思旧”的谐音“死舅”,编唱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谣。时至今日,全国仍有很多地方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这倒给理发师傅们每年放了一个月的“年休假”。

清朝末年天桥的民间杂耍。清朝末年崇文门内大街上的一个挑夫将过年用的“密供”送往订购的富裕人家。

崇文门内大街上的一个挑夫将过年用的“密供”送往订购的富裕人家

清朝末年白云观庙会。老北京人过年时,孩子、大人的衣着都要焕然一新,大人要嘱咐孩子听话,相互间不许打架,成人之间也不许抬杠拌嘴,过年期间言谈话语切忌打、杀、死之类不吉祥的语言,偶然间不慎摔坏了盘碗,全家人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岁岁(碎碎)平安”,用以化解那不愉快的瞬间,创造一个和谐、吉祥的节日气氛,高高兴兴过好“年”。

民国时期叩拜长辈。初一早晨晚辈给长辈拜年,要行叩拜礼,即跪拜磕头,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尤其是孩子们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还行这种礼仪。

民国时期叩拜神灵。当时的人们在迎接财神和灶王爷的仪式时,都要行叩拜礼,以示诚心。

民国时期芝麻秸为“踩祟”。过年之前,小贩挑着芝麻秸沿街叫卖,为的是过年“踩祟”用。
进入腊月根儿,院子地上满铺着芝麻秸,大人小孩一齐踩,那芝麻秸被踩碎时发出噼噼剥剥的破裂声,与人们“岁岁平安”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原来认为“年”就是个“祟”,是个没头没脸的大怪物,过年时就要跑来一次,必须把它撵跑,放炮仗和踩麻秸的目的都在于此。

民国时期在商店购买花炮。爆竹是中国特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民国时期 元宵“边摇边卖”。每年春节 老北京饭馆售卖“元宵”。在繁华东的路边,元宵“边摇边卖”。

民国时期逛庙会。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逛庙会。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老北京的寺庙多,所以庙会也多。据1930年调查,较大的庙会,城区就有20处,郊区有16处。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老北京庙会不但有风味小吃,民间花会,还有各样技艺表演。老北京庙会上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还有许多日用之物,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每到庙会时,京城各处的百姓汇聚而来,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有品尝风味小吃的,还有观看花会表演的,还有的就是来“逛”的。

下面的一组照片就是老北京庙会的写照。

民国时期“羊年”庙会上卖纸糊“羊灯”

地坛庙会

新年赶庙会

庙会摊上的小吃

庙会上卖糖葫芦的人

庙会上买东西

庙会上卖烟花的

庙会上表演杂技的小孩















今天是大年初三,最浓的年味儿就要过去,在这儿给您“请安”了!
新中国五个年代的老北京春节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 “生于五十年代”的 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的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

每年春节,都有大批猪牛羊肉运入京城。也有农民趁着过节,早早地背着自家的鲜鱼到市场上兜售。

1956年 农民在北京西郊海淀镇自由市场出售鲜鱼。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但即使这样并不高的要求,有时也得凭紧紧巴巴攒下来的票证,到供销合作社去购买。1956年02月11日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市民提供水果

至于糖果、零食,也是过年才有得见,舍得吃的东西。

买糖果过新年。

全家一起欢庆春节

当时过春节,除了吃好的,最大的乐子就是逛庙会。
1957年北京春节的厂甸,街上全是人
庙会上吃的多,玩的也多,对于孩子们来说,大人给买个风车或者一串糖葫芦,他们就举着到处疯跑。

春节厂甸庙会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长串的糖葫芦

单位发电影票,组织联欢,街道组织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贴上装饰。

许许多多的人,就结伴去购置年货,大街上人头攒动,个个笑容满面的!

各厂矿机关也都要举办文艺晚会,郊县文化馆则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

条件一般的,买上一张毛主席年画,是春节最好的装饰品。

条件好点的,做一身新袄子,买上一条围巾,春节是说服自己置办新衣最好的时机了。

春节前国棉一厂女工在百货公司郊区门市部购买过节用品。

至于面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义利食品公司在春节期间为市场生产大批高级糕点 。

市民在买过年糕点

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儿”的,老北京过的是“集体年”。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会。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购买年画

游艺会上的套圈游戏

北京西城区拥军团拜会。团拜会是“团体拜年会”的意思,是一种集体祝贺节日的礼仪形式。在中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前夕举行团拜会。

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决的。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著名的“面人郎”郎绍安捏出的小面人个个栩栩如生

春节为工农兵群众的演出

风起云涌的70年代,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到“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北京的春节越过越充满了“改革味儿”。

70年代初期,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70年代春节市民购买商品

北京人爱吃饺子,逢年过节要吃,诸多节气时也要吃。离了醋的饺子没滋没味儿的可不成!

家中只要有老人,茶几儿上总少不了宫颐府的糕点,一来老人爱吃,二来给孩子们吃。

烧羊肉、五香酱牛肉等等是在老百姓春节期间的食品

北京居民过年前要买好,备好节日主食

春节置新衣,的确良料子最抢手,但不好买。好容易扯到布了,还要在自己或者邻居的缝纫机上连夜赶出来,在初一那天穿上,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娱乐节目更不像后来那么丰富,能够买台收音机,年三十围着一起听就很幸福了……

排队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也成了过年一景,那个年代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城里的家庭大多骨肉分离,因此这个电话尤为珍贵。

趁着新年照张全家福,成了一种时髦。

到了70年代后期,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过年贴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时候窗花都是家里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往被雾气染得白茫茫的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儿,过年的气氛,别提有多浓!

过年了,春节高跷队引来许许多多观众

城里过年买点响炮

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菜虽没有现在多,没有现在的花哨,但满嘴儿都是年味儿!
进入80年代,北京几乎改变了一个国家庆祝春节的方式。

1983年,央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过年看春晚,几乎成了全国人民的“春节标配”,生产了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腕”。

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后来《难忘今宵》几乎成了每届晚会的结束曲。

1986年春晚 陈佩斯(左)与朱时茂(右)经典小品《烤羊肉串》

1987年 费翔首登春晚 演唱《冬天里 的一把火 》和《故乡的云》

春节穿新衣,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走红一度停办的庙会恢复了,许多传统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1985年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1988年,买盏龙灯欢庆龙年

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京城也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一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开始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扛着双卡磁带录音机招摇过市。

八十年代年轻人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与新时代对话。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闹红火

正月十五看花灯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从此,京城里没有了小朋友围着鞭炮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场景。直到12年后,“禁放”才改“限放”。

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不满足于在家过春节,开始把春节当成黄金周。

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厦门、武夷山等国内热门路线就已经爆满。那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

从这个时候开始,春节,不仅有成亿的人往家赶着团圆,却又有成亿的人往外跑。

1996年春节爆满的某旅游景点。

新世纪的春节:没了年味儿 进入2000年,北京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北京近郊地区甚至经历了人口爆炸式增长,有媒体统计,过去十年原本人烟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区,人口年增长率超过10%。

一到年关,大大小小的车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上演着“空城记”的北京,仿佛进入了冬眠,抖落一身的浮尘,享受片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