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6)
本篇目录:
******************************************
151.山阳故城
汉 河南省焦作市
152.段店窑址
唐至宋 河南省鲁山县
153.大周封祀坛遗址
唐 河南省登封市
154.扒村窑址
宋至元 河南省禹州市
155.当阳峪窑址
宋 河南省修武县
156.张公巷窑址
金至元 河南省汝州市
157.建始直立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湖北省建始县
158.马家垸遗址
新石器时代 湖北省沙洋县
159.陶家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 湖北省应城市
160.鸡鸣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 湖北省公安县
*****************************************
151.山阳故城遗址
山阳故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是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西汉(前202年—8年),山阳故城属河内郡山阳县。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贬其为山阳公,山阳县改为建立山阳公国。三国(220年—280年),山阳故城属河内郡山阳县。西晋(266年—316年),山阳故城属河内郡山阳县。后魏(386年—534年),山阳故城属汲郡山阳县。唐(618年—907年),山阳故城成为一片废墟。清(1644年—1912年),山阳故城境域属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1949年,山阳故城境域划归焦作市管辖。1960年,山阳故城被考古发现。
山阳故城遗址,战国时此地为山阳国,前后有二任国王在此建立国都,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此设立山阳郡。汉书载:山阳郡城池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1500余米。1982年,省考古队对其进行勘探发掘,因水位较浅搁置至今。附近村民在生产劳作时,又在其地表面捡到汉代瓦当及建筑用品。
山阳故城出土了苏蔺墓群、战国青铜布币,战国青铜布币上边铸有篆书的“山阳”两字;1986年7月,出土了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间的“山阳”铭文的陶罐,陶罐高18.4厘米,口径13.1厘米,为山阳故城提供了文献材料;出土了汉代陶仓楼,少的1层,多的7层,有的高达1.99米;2012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对山阳故城中部偏北位置发现山阳县治的衙署区;2009年12月—2010年3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主干渠施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6座陶窑,陶窑里散落着陶制的生活器皿。
2006年,山阳故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2.段店窑址
段店窑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城北12公里梁洼镇段店村东北。面积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1986年、1990年两次发掘。遗址中遗存有较多的黑瓷、白瓷、黑釉白斑、三彩及天目瓷、青瓷等。各类生活用具的残器。还发现了残窑壁等遗迹。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鲁山段店瓷窑进行了反复调查,采集到许多腰鼓碎片,其特征与故宫所藏腰鼓的胎色、厚薄、釉质、釉色等完全一致,从而认定了传世花瓷羯鼓确实出自鲁山段店窑。段店花瓷对我国北方瓷业特别是宋代钧窑、汝窑影响很大,其釉色开钧瓷、汝瓷之先河,有钧、汝不分之说。正因为此,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2006年5月段店窑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3.大周封祀坛遗址
大周封祀坛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万羊岗上,封祀坛高度约16米余,底部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80米,占地面积在32400平方米。大周封祀坛遗址坛体建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是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时行禅少室——祭地之礼的场所。该坛上圆下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观念,该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祭祀天地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亲自撰文,唐睿宗亲书碑立《大周升中述志碑》。宋代政和年间河南尹奏请碎毁,残破碑石推到山北沟涧。大周封祀坛遗址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内河南考古工作者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82年,在坛西南处出土一枚金简,正面刻文六十一字,大意为:武则天派出史臣至中岳嵩高山门处致祭祈福,并代其投下了这枚金简。记述了武则天率领文武大臣封禅中岳、禅祭少室大典的盛况。梁王武三思撰文。大书法家薛曜书,楷体,时称“薛书”,谓宋徽宗瘦金之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2006年5月25日,大周封祀坛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4.扒村窑址
扒村窑在河南禹州市浅井镇,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元代。文代堆积层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层,五代堆积层较薄,同磁州窑产品极其相似,是我国北方金、元时期具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出土的瓷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故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为研究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属民间窑址。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北至扒村北,东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百万平方米。遗址面积广达75.2万平方米。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是我国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属磁州窑系。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黄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盘、枕、瓶、罐等等。扒村瓷的风格有点像磁州窑系的产品,但是它的纹饰笔调比磁州窑更加粗放凝练,黑彩也更加浓厚,它的装饰技法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为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扒村瓷胎质坚硬,但略微显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黄两种,釉面没有光泽,白釉通常泛乳黄色。
1976年到窑址考察还能捡到瓷片标本,现在已难见到。在禹州我们到一个收藏扒村窑标本的朋友私人博物馆参观,在这里标本是可以卖的,不过比以前贵多了。扒村窑主要产品是白底黑花瓷器,特别是折沿花卉大盆最有特色。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装饰技法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为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瓷胎质坚硬,但略微显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黄两种。同时也烧青瓷、花釉、黑釉、黄釉、钧瓷和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宋三彩、白地绘红褐花等品种。绘画装饰多用花草、莲瓣、水藻、鱼、人物、鸟兽、荷花等。扒村窑白地黑花瓷虽与磁州窑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黑彩浓厚;二是纹笔粗犷;三是支烧痕不同。磁州窑支烧痕为长条形,该窑支烧痕为不规则形。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著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有生活意趣。
2006年5月,扒村窑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5.当阳峪窑址
当阳峪窑址为宋代北方民间瓷窑址,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当阳峪窑址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20世纪30年代,窑址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重要遗物流散国外。1950年以后,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多次调查,判明当阳峪窑创于北宋而终于金;烧白釉、酱釉、绞胎及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和剔花等瓷器,以白釉为主,以绞胎及釉下彩绘划花制作水平最高,为当阳峪窑的典型产品。另外,在窑址附近的窑神庙中,发现北宋崇宁四年(1105)“德应侯百灵庙”碑,记载当时有窑户百余家,对研究当阳峪窑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当阳峪窑的产品分两类,一类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白釉盘、碗等器;一类属高级商品,器物都经过艺术加工,这类瓷器与河南登封、河北磁州窑高级商品瓷有共同点。产品有3种 :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多见之于瓶、罐等器物。制作工序是先在坯体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在白地上用黑彩画纹饰,然后在纹饰上用篦状工具划叶筋、花瓣、花蕊或轮廓线,划后再次露出白色地,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有黑白两色,对比鲜明,纹饰线条流利洒脱。其胎质极粗,与北方地区缸瓮使用的原料大体相同,但经过敷洁白化妆土后,不仅弥补了缺欠,而且产生很高的艺术效果。剔花装饰。即先在坯体上敷洁白化妆土,再划刻纹饰,然后剔去纹饰以外的部分,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以深赭色的地烘托出洁白的纹饰,具有立体感。剔花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有花鸟或婴戏纹,也有图案装饰题材。瓶、罐除主题纹饰外,常采用小方块形组成的带状边饰,以白赭两色相间排列。这种边饰是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绞胎装饰。制作方法是用白赭两种瓷泥做成条状,然后相间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形成有如羽毛状纹饰。河南地区唐代已出现绞胎装饰。当阳峪窑继承了地区传统技法并有改进。宋代烧绞胎装饰瓷器的除当阳峪窑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3处窑址也均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窑精致。
2006年5月,当阳峪窑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6.张公巷窑址
张公巷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南部汝州老城中大街与张公巷窑交汇处北,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2000年春和2001年夏,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2004年2月至4月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水井、灰坑和过滤池,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用具。该窑址地层堆积复杂,遗物种类繁多。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发现使我国陶瓷界寻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官窑之谜这一悬念得以了结——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张公巷窑的发掘是对青瓷发展研究的重大突破。
2000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汝官窑遗址使“千古之谜”的宋代汝官窑得以揭晓。清凉寺被国家确定为汝官窑遗址后,汝瓷的故乡失去汝瓷,以汝瓷为骄傲的汝州人感到失落和困惑。
2001年1月11日下午4时20分,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新闻调查》以长达40分钟的时间向全国和全球播出了有关汝官窑遗址定论在宝丰清凉寺的专题报道。节目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赵青云、赵文军和汝瓷专家朱文立4名专家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朱文立话说汝瓷的片段。众所周知,把汝官窑遗址定论在宝丰清凉寺,这就意味着汝州市将继失去汝州三宝之一的汝石(在汝阳)之后,再次失去三宝之首的汝瓷!节目最后,主持人说:“一向以汝瓷为骄傲的汝州人有失落感,但也有望能找到真正的汝官窑遗址。”这句留有余地的评说词,给汝州人继续寻找官窑遗址带来了希望。
在清凉寺遗址出土的上百件汝瓷瓷片中,既有宫廷用的天青色瓷片,也有大量的临汝瓷(民窑瓷器)。翻阅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上面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说明当时的汝州境内可能有宫廷建造的汝官窑。而清凉寺地处丘陵地带,远离汝州州府,宫廷会在清凉寺建御窑吗?便于管理吗?这些都还是疑问。换言之,朝廷会不会是看到清凉寺天青色瓷好,才命建汝官窑。否则为何不命耀州窑造青窑器?朱文立带着这些疑问和一些著名专家探讨,一些专家也有同感。同时建议对其他遗址详细查找,有望能找到第二处汝官窑。朱文立认为汝官窑不可能再在乡间找到,若有,只能在汝州城内,城内找不到,就只有清凉寺一处。
2006年5月,张公巷窑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7.建始直立人遗址
建始直立人遗址,原名巨猿化石洞,位于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七组与金塘村交界的山坡上,为旧石器时代遗址。1970年至2002年,共进行了九次调查与发掘。发现早期直立人牙化石5枚及石器、骨器,同时发现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9目、37科、68属、87种,距今195-215万年,是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地点,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是典型的更新式洞穴堆积。建始直立人的发现,充实了人类进化史,说明中国是除非洲外最有希望找到解决人类早期进化历程的关键地区。同时证明人类的进化不再是单一支系的“一元论”,而是多元演化的。人属的历史不再是50万年,而是至少200多万年;人猿揖别则是在距今500万年至800万年之遥。
建始直立人遗址位于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7组与金塘湾村交界的龙骨山上。包含巨猿洞、窑场湾、杨家坡洞、岩湾洞、猪头包、龙洞子等6个化石点,以巨猿洞为主。1970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此进行多次发掘,发现古人牙化石6枚及人工打制的石器、骨制品,同时发现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9目、37科、68属、87种,认定发现遗址和古人牙化石为早期直立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对研究巨猿的生存、迁徙和灭亡,研究巨猿与人类发展的谱系关系,研究人类发展史上的趋同变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还在这里设立了长期联合科学考察站。
2006年5月建始直立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马家垸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五里铺镇显灵村古河道的东岸,1954年,文物工作者在荆门地区的屈家岭管理区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屈家岭遗址。1989年10月发现,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00—700米,东西宽300—4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城垣内筑护坡,一般宽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水门。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锛、古斧、鼎、碗、豆、高领罐、盆、瓮、管形器、钵、缸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马家垸城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日本、美国和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等考古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研究。
马家垸遗址是现存城垣内侧护坡平缓,外侧坡面陡直。古城西依东港河,北、东、南为人工水道,与东港河流连为一体。城内有一条河道,由西北流向东南,与护城河贯通。东、南、西、北城垣各设一道门,其中东、西城垣为水门。据专家考证,这是长江流域同期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址。
2006年5月马家垸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9.陶家湖遗址
陶家湖古城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与陶家河交汇处,西距汤池镇2.5公里,南距汉宜公路6.5公里,地处鄂中丘陵地区。1958年,修建四龙河水库时发现,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98年12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参阅原调查资料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发现四龙河遗址为一新石器时代大型古城遗址,面积67万平方米。是5000年历史文明象征之一,它对研究鄂中、东部地区屈家岭文化及其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陶家湖古城遗址比较单纯,主要堆集为新石器时代,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陶家湖古城遗址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南北最大长度1000米,东西最宽处850米,平面呈椭圆形,整个城址为土筑城垣,高出地面1—4米,西垣保存最好,城垣外有壕沟环绕。现代村落陶东、陶西湾坐落在城内南部台地上,在台地东侧河沟断面上4—5米深处,挖出大量红烧土和完整的陶器,似与建筑有关;在城内采集标本多为陶器,器形有鼎、碗、圈足盘、豆、盆、瓮、红陶杯等等,据资料其年代应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陶家湖古城遗址的发现,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提供了新的资料,对研究两湖地区古城址出现的历史背景、社会属性极具价值。(陶西湾东南侧河沟断面上暴露的文化层)价值评定,陶家湖古城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古城址,它毗邻京山屈家岭,位于屈家岭文化中心地区。
2006年5月25日,陶家湖遗址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0.鸡鸣城遗址
鸡鸣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龙船嘴村和王家厂村交界处。该遗址为一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圆角梯形,南北长约480米,东西宽330-43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距今5000多年。鸡鸣城遗址对研究江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说有二神夜间在此筑城,商定鸡叫停工,本方土地在此作祟,假装鸡叫,二神弃城而去,故名鸡鸣城。城址呈不规则椭圆形,东南和西南角有明显的转折。南北最大距离约500M,东西约400M,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一条水渠和一条简易公路横贯城址的北部,将城址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城垣周长约1100M,顶部宽约15M,底部宽约30M,一般高出内外2-3M,西北部城垣更是高出其他城垣部位1-2M左右。城垣外面的护城河,周长约1300M,宽20-30M,深1-2M左右。
2006年5月25日,鸡鸣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