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拳悟道,以道明理

如今的太极拳圈子里大师辈出,名师遍地,各类著作琳琅满目,对太极之内涵的理解上,众说纷纭,分歧颇多。其中,有真知灼见之论甚多;但肤浅之见解,违背太极本义之说道, 与拳论相勃之论点则处处可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太极之内涵丰富,哲理深奥,很难把握之故;二是受习拳者本身文化知识所限和心态的浮躁,不求甚解所致;三是多年来太极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信念、理念、观念发生了扭曲,注重表象,追求名利,造就了一支虽不懂但却在误导众人的队伍。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侵蚀,被淹没,被淡化!笔者只是无数爱好并实践着的太极拳运动的一员,本着恪守传统文化的真诚,结合自身的体会,就太极、太极拳、太极推手的理解与把握,谈谈自己的看法,诚望斧正!

一. 太极释义

何为太极?先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解释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其中提到了如下的几个重要概念:阴阳、动静、无极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太极图来进行形象的阐述,通过分析太极图以管窥太极文化之深刻内涵。

图中正圆即太极图之外缘,其中的黑白两个大“逗号”样的部分分别代表阴阳,也称“阴阳鱼”。膨大部分为首,细小部分乃尾,鱼首上的两个圆点是鱼眼。

按照《内径》“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大家都知道,具有久远文化内涵的易经对阴阳的规定十分明确: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白为阳,黑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前为阳,后为阴,以及南北升降男女仰俯……等等。且先后天八卦太极图方向的规定与后世规定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依此我们可以明了正确的太极图画法,应如上图:白鱼在左,黑鱼在右,白鱼鱼头在上,鱼尾在下,黑鱼鱼头在下,鱼尾在上。黑白二鱼头尾相连,表示“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阴阳互生”;鱼眼与鱼身反色,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白两条鱼的分界线是一个反“S”,即喻示立于天地之间又顺应天地变化的人,此乃“天、地、人”三才三合之意。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在网络上、书本上、电视上、广场上,甚至一些武术单位出版物上,处处可见那些错误的太极图,或是黑白颠倒,或是上下颠倒,或是随意刻画……如下几个图像:

这些不符合易学哲理的图像,对于很多习拳和教拳者来说,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概念模糊。笔者并非小题大做,在笔者看来对太极图像的认知,对于尔后理解拳理、把握内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了几十年太极拳的人,对一个太极图都不能正确把握,可想而知他对以此哲理支撑的太极拳能理解和把握的程度了。至于在一些报纸刊物甚至一些主管部门的宣传画册上,屡屡出现上述错误图像,就值得引起足够重视了!

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尽管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几大流派,但基本的思想是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认为太极乃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太,至也;极,限也。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所围成的空间(实则这个圆周也是无限的),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这就是太极两字的深刻含义。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之物源于无形,所以有无极而太极之说。太极这个实体是稳定的,但同时又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一直在运动,所谓静中有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所谓动中有静,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相互转换,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变化,人及万物无不顺应自然而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归于大道!

二. 太极拳析

以易学的阴阳学说和道家辩证哲理支撑的太极拳,是几百年间无数仁人志士,依据老子无为而为、至柔至刚、天人合一的大道之理,顺应天地自然规律,应用于人体的体用双修的武学精华,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将阴阳的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哲学思想深藏于太极拳理和太极拳法中。根据文献记载,太极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自唐朝许宣平的三十七式长拳,历经明朝全真道人张三丰、内家拳名家王宗岳等历代大师的琢磨演练,最后由杨露禅发扬光大于晚清。先时被称作长拳、绵拳,光绪帝之师文渊阁大学士翁同龢在看过杨露禅的拳术表演后当场题写一联赠曰: “怀抱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芳。”自此“太极拳”之名盛传于世!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需求,太极拳出现了很多流派。近年来,根据民间已存之现状,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研究认可,公推陈、杨、吴、武、孙、和六大门派。一个婀娜多姿徇丽多彩的太极拳百花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太极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并非玄学,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在有些时候,有些人眼里太极拳被弄得神神秘秘,真假难辨。更多的则是将有深奥哲理的太极文化,随意改造成偏离真实内涵的舞和操,自立门派,自我标榜,这极大地伤害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误导了世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太极拳呢?

1. 从传统文化的层次上去认知和感悟太极拳

《太极拳论》、《太极拳经》、《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是无数先师来源于日常生活修炼的科学结晶,因此正确认识太极拳要从传统文化的层次上去认知和感悟。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太极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道家哲理的博大精深。它遵循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无论强身、健体、技击应用都贯穿着唯物辩证的哲理,都彰显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习练太极拳能从这一高度入手,就能开阔眼界与胸怀;就能摒弃狭隘的门户之见,真正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尽心尽责;就能率先垂范,尊师重道,团结同仁!就能从文化大家庭的角度与各门各派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就能够加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正能量,共同推进太极拳事业向着利国利民的方向发展。

浩瀚的武林界,相互诋毁、唯我独尊、闭关自守等非主流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太极拳的健康发展和有效传播。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文化层次的问题。此处讲的文化层次不仅仅指学历高低,主要是讲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无数前辈常常说“文武相通”、“医武相通”、“内外归宗”,就是强调要跳出狭隘的武术的小圈子,从殊途同归、大道归一的传统文化的境界去理解和感悟太极拳之内涵。无论哪们哪派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携手并肩共建家园的担当!著名太极拳前辈李雅轩、郑曼青等都曾反复强调太极拳是文化拳,没有文化是学不好太极拳的。只有在这一层次和高度上去认识太极拳,才能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文化振兴之梦!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之林,。鉴于此,我一直推崇:“拳无好坏,终为一家”,“没有不好的拳,只有练不好的人!”;“切莫相互诋毁,急需团结奋进”!

2. 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传播太极拳文化

因种种原因,传统文化的流失已成不争的事实,无数宝贵的东西消亡了!无数珍贵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尽管我们深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推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必然选择,然而更多的宝贵遗产是在消亡!在流失!令人痛心!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也难逃此劫。因封建残余的影响一些传统精华被淹没;因名利驱使,那片纯净的沃土沾染了太多的铜臭!因并非内行的主管随意指令,那本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太极拳文化,被涂上华而不实的肤浅外衣!一些披着传统太极拳外衣的自编套路林林总总,还要挂上先祖的名号招摇过市!当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诸国,在极力发掘中国武学精髓的今天,我们却还在津津乐道于我们仅仅剩下的空空外壳,这难道不应引起国人警觉吗!圆中华复兴之梦,还传统太极拳本来面貌,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为此,我们有责任心的太极人,应当尽快建立这样一种理念:切莫自以为本门正宗!门派之间更不应相互贬低!因为在传承过程中因人不同、因时代变迁等多种原因,发生多种变数很正常,谁也正宗(代代传承)谁也不正宗(多有变化)。每一流派和拳架的留存,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就是经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编排的一些国标套路,也有其自身的可取之处,或便与普及,或便于组织,或利于推广,我们不必过多的横加指责!但作为太极拳人,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整理、弘扬、传承那些濒临湮没的宝贵太极拳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广大热心于太极拳事业的人们,要竭尽全力研究解决那些珍藏于民间,有着严格传承的古老拳种拳架,加以珍惜、保护、发掘并弘扬之!对于习拳和教拳者,无论你习自何处、师拜哪门,都有责任和使命去探讨研究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将真正的太极拳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 提纲挈领学好太极拳

习练太极拳,首先要破除对太极拳的神秘感,做到正确认识、科学练习。特别是新手,一定要走对路子。所谓走对路子,一是明师,二是明理。对于明师?前清高士全真第八代弟子广陵施守平曰:“皈依三宝,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至沉沌邪道,颠倒昏迷。”这番话深刻辨明了投拜明师的重要意义。当今太极圈内,名师不少,明师不多,“明”与”名”是不同的概念,所谓太极“明”师,在笔者看来须具备如下几点:

一是对太极文化的认知上“明”。以道家哲理为支撑的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拳术,只有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加以研究,才能理解其深刻理念和内涵。真正的明师,绝不局限于一招一式的武技教学,而是能带领弟子和学生在弘扬和继承传统太极文化这一更深的层面上去探索、揣摩和修为。

二是在德艺的传授上“明”。传拳先传德,教拳先育人!中华武术无论哪门哪派,崇尚武德为先。一位明师,他的待人处事,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人。一位明师,他待人必是谦恭礼让,律己必能身体力行!

三是在拳理上“明”。太极拳理博大精深,拳论、拳经以及无数先辈总结的歌诀、口诀是太极拳理的精华,是领悟和修为的总纲。一位明师,自身拳艺必循大道之理,且能带领弟子和学生学习领会体悟之。 能够结合自身的体验,将太极拳理之内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后人!

怎样明理?我认为重要的是加深对《拳论》、《拳经》、《十三势行功心解》等著作中所阐述的拳理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张三丰《太极拳经》以及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我们领悟太极拳理的总纲和理论导向!

太极拳理,精微巧妙。要明理,一是勤奋学习。也就是对《拳论》和无数先辈总结的理论书籍反复学习,认真思考,慢慢领悟。多看书,看好书,书中自有真经在!二是潜心揣摩。太极拳理,其意深刻含蓄,学习者应结合老师的传授和自身体会举一反三,认真体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勤于动恼,顿悟定在揣摩后!

三. 太极推手之要点把握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训练中一个重要阶段,习练太极拳不练推手或不会推手,就是学习太极拳之缺失。特别是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必将背离体用双修的太极之道而误入歧途。个人止步于太极门外事小,误人子弟则事大亦!

对太极推手的理解,因站的角度不同和文化层次及个人悟性之差异,会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共同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去探索和发掘太极推手里的文化内涵。个人认为,如何通过《拳论》这一总纲去体验和实践无数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精华至为关键!在此,结合我多年习拳的实践和感悟,讲几个应该重点把握的要点:

1. 太极拳推手之阴阳(虚实)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是以阴阳之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转换这一道家哲理为支撑,按照自然法则,将阴阳、虚实、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开合、进退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神意的统领,使之发生无穷变化并为自身所用。无论行拳走架、推手技击,阴阳(虚实)的把握与转换都是至关重要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朱子语类;“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推手的双方在接触前为两个太极,然在两人一搭手时,应融为一体成一个太极,这是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一搭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或“听”到对方的阴阳之处或虚实之点。那么,推手时哪是阴哪是阳或何谓虚何为实?对手在我身上着力之点(动点),即是其实点也就是阳点(动则生阳),而其他未动之处俱为虚点也就是阴点(静则为虚)。对手一动实点和虚点就自然表露出来,即所谓“虚实同生”。找到虚实之点,既有了应对之策。对此实点我可含化之(舍此),以达到化阳为阴化实成虚的“虚实转换”效果,而同时去击对手之虚点,这就叫“舍己从人”、“阴阳相合”,从而成就了两个太极合二为一,即变两人为一人,对手的一举一动尽在我掌握之中。

例如:当对手以右手推我左胸部,则其手与我身体接触之处为实点,而其右手手腕、肘弯、右肩胛、胸腹、腰跨等处均为虚点,也就是说除对方接触我身体那一点以外的任何一点都是虚点,我可虚含右胸变实为虚并择机击其上述各虚点,即可解化并进而攻击之。但若不懂阴阳分不清对手虚实之处,本能地莽然以右手试图硬隔开人之手,则就犯了以硬碰硬的大忌,我们叫做“顶牛”或“抗”了。在行拳走架时,百会上领,气沉丹田,即虚领顶劲,松静沉着。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外必有内,每一式子里开合是共存的。这都是在神意的引导下蓄之于内而不表露于外的东西!推手与技击时,对方一动既是实点,其它俱为虚点,避实就虚即可。这就是舍己从人!懂得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练拳时就有了神韵,体松而气畅,长此以往可达养生!推手时就懂得了借劲,就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发人于无形!

2. 太极拳推手之神意

“神意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是理解与把握内三合之关键。神意是敛之于内的意念活动,在传统文化里常常用心意的概念加以描述。习练太极拳,如果说开始主要强调外三合的东西,以求得拳架的舒展大方,身架的中正安舒。那么,有了一定基础后,必须强调意、气、力的贯穿,也就是内三合。这个问题极为重要,行拳与推手,神意散乱是大忌!而错误的理解更可怕!很多习练者多要求“眼睛要跟着手走”、“要有假想敌”,甚至强调技击推手中要“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些都是极为错误的,与拳论格格不入的。“心为令,气为旗”就是讲的心意的统领作用;“意气君来骨肉臣”说的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眼睛跟着手走,就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意在先,才能“后发先至”,才能“随心所欲”,这些本已被拳论阐明极为清楚的问题却屡遭误解。

3. 太极拳推手之“松”、“透”、“通”、“空”

太极拳很重要的是“松”!松则轻,轻则灵,灵则快!特别强调“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丢不顶,随曲就伸”等。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彼不动,吾不动,彼欲动,吾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这些都是前人关于松静的总结,而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舒,体舒则松柔,松柔则通畅。这就是说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是松懈、松瘪。一定要做到: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的透,要一松到脚底,逐步达到松、通、透、空。也就是处处不着力,虚空通透,通达顺遂,无一丝迟滞。如对方之来力,要通过腰胯的转换,将来力化到身外。让其有个去处,就好像疏通下水道一样,让其力通透于身外,也就是“疏通”而不要堵塞。而在实际推手时,很多人对松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因怕对方来力直入而危及自身,遇来力时身体僵硬,以力相抗,还谓之“掤住”“不能让其进身”。结果屡犯顶抗之病,这是对“松”理解上的偏差。我认为首要的是把松与懈区别开来。区别的关键在于“顶头悬”。也就是说,当你百会上领(虚领顶劲)、腰胯松开,就远离了“懈”!就像晾衣架,上面的衣勾起到了统领作用,衣架自然支撑八面,衣服完全松垂,其神其意都有了。其次要注重松静中的神意贯穿。在行拳走架和推手时,切切注意神聚(精神能提得起)、意领(意气须换得灵)、心静(静若山岳)、体松(处处不着力)。遇有对方来力,须接意不接力!就好似对方扔给你一个球,顺势接住!在此需根据来力之大小方向顺势而为,“急来急应,缓来缓随”!

4. 太极拳推手之“掤”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太极八法,八法中掤是第一要义。在实践中,对掤的理解也有很多偏差。表现最多的是犯了顶的通病。本人理解掤与顶的区别关键在于心意,也就是说,正确的掤是用意掤,而不是简单的用力掤。正确的掤是动态的,是漂浮状态下的掤,如同水上漂浮的木板,当你用力压它时,它随你来力而浮沉,但始终不失其张力。与人搭手,身心松静,神意领起,只有接触点的轻轻接触,无丝毫顶抗,而此时神意领起,意达对方,随对方之力而屈伸。这种神意之掤,内藏四面膨胀之张力,对方扶之如棉,扑风捉影,但按之如球,用力即被反弹根动。同时,这样的掤,本人不需扎下马步,脚下依然轻灵活泼进退自如。就能达到意到气到力到内三合之效!

5. 太极拳推手之以静待动

此处说的静,是外像示静,是静观其变的心态、心境,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看似我没有动作,但我的心(神意)一直在动,在注意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包括潜藏尚未暴露的意向。静中有动,笔者理解就是内动外不动,心动体不动,实际上是心意的灵动,即所谓的“心意为先”,就好比开车时,合格的司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应预先对前方路口可能发生的险情预作判断,前面的路口会否突然窜出人车?并行车辆会否突然变道影响我通行?对向车道会否有强超车辆占用我之车道等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太极推手中,“彼不动,吾不动,彼欲动吾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等,都是在静中求得的,都是心意在先方能做到的!

6. 太极推手之化发一体

此处说的“化”即化掉对方的来力,“发”意指发放对方。推手中不顶不抗,随屈就伸,化掉对方来力是极为重要的,但太极推手中,有人善于柔化,有人善于发放,能将两者融为一体实属不易。太极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之,就是形象的反映了太极拳在行拳、推手和搏击时体现出的阴阳一体、刚柔相济、共生共存的特性。若“化”为阴,则“发”为阳,阴阳互动,同时发生,才是我们需要不断追求的境界!否则就犯了舍近求远之病。另外”,太极拳的发放,我认为不是简单地推发,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用手前推,而是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意领气,气带力,意气力专注一方,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臂而手,从根节到稍节直至神意所到之处的贯通。而此时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跨随神意整体而合。“周身完整一气”!无坚不摧也!

7. 太极推手之“四两拨千斤”

关于拳论里“四两拨千斤”一说,曾见到很多人在网络上发生争执,有的说“练不出千斤力,何能拨千斤?”,强调练太极必须练力量!在实践中也确有不少在教授学生举哑铃、杠铃,举石锁,打沙袋……在笔者看来还是把外家拳的东西带到了内家拳里!还是脱离不了“力大胜力小”之旁门技理。在这里,笔者认为不必为是否需要练力量而费笔墨,关键是对太极拳论这一表述在认识上和理解上的正误。前人关于这一表述的歌诀里曰:“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行功心解提到“牵动往来”。所以,对此切切注意“牵动”二字!不能简单理解为拿出四两之力去拨动千斤。记得有位先辈曾做过一个比喻:牛强壮有力,但牵住牛鼻子,牛则老老实实。笔者认为,这一“牵动”首先是针对活体之人而言,是要通过粘黏连随,引进落空等太极技法,或牵动对方之力,用对方之力拨动对方。或牵动对方之根(摧其根动),用我之四两小力胜之。总之,所强调的是不用蛮力、僵力、本力与之对抗,而是顺其人背,借人之力而为之!

(0)

相关推荐

  • 学太极拳得先懂这些词(1) |每日太极

      1.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中华文化经典理论.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太极观念认为世界是"动态的"是 ...

  • 太极拳人“以拳悟道”,需知“道”的几个特性

    习练太极拳的人常常讲"以拳悟道",那么就需要了解"道"的几个特性. <道德经>一开篇,说了"道可道,非常道."然后从 " ...

  • 以拳悟道 | 练太极拳,何以成其“内”?

    疗金句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庄子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太极拳,以及为何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其一,欲学太极拳,要先明了"太极妙道".何为太极妙道?拳论曰 ...

  • 拳之妙道 神采为上 | 太极拳的神韵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太极拳的神韵 神韵,就是打拳者应有的神采气度和风格韵味.书法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太极拳也是如此,有些 ...

  • 近代修炼道家功法的著名人物胡海牙讲述习拳悟道

    胡海牙 胡海牙是近代修炼道家功法的著名人物,这是他的个人讲述,颇有趣味,值得一读. 我最初是个药铺的小学徒,后来入山随道士学印刷术,就此留下习道.山中清苦,道士们皆习武,一为防身,二因为静坐时间久后, ...

  • 关于内家拳近乎于 “道” 的论述

        内家拳有一个非常特出的特点,那就是放松的锻炼.这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技击锻炼的锻炼方法.而且,因为这个锻炼方法,他才有'几近于道'的功能.     因为松,造就了内家拳锻炼人体本能的功能,因 ...

  • 道士下山原型,胡海牙先生的学拳悟道经验

    胡海牙先生 胡海牙,1914年-2013年,浙江绍兴人.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陈撄宁 ...

  • 学练太极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实现以拳悟道

    女人语录 2021-01-16 19:18 01学练太极拳需要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喜欢练习太极拳.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拳友,他们学了两套拳法后,就觉得懂得了太极拳,以后只要多练习就能成功.然而,现实并非如 ...

  • 太极拳---如何才能练拳悟道?

    练拳重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 ...

  • 习拳悟道

    我最初是个药铺的小学徒,后来入山随道士学印刷术,就此留下习道.山中清苦,道士们皆习武,一为防身,二因为静坐时间久后,虚火上升,引得杂念丛生,还会有难以克制的情欲,而一趟拳打下来,便平复了这些.我原本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