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四国游(33):清晨扫街
立陶宛夏季早晨5点多天就亮了,旅行团出发一般在8:30或9:00。
中间有3个多小时的空档,干吗?
出门扫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像《朱子家训》说的那样?
不,是拿着相机,一路扫过去。
停车的地方是我们住的旅馆。
先留一张影,不要到时候回来找不着门。
我对建筑艺术、公共艺术感兴趣。
比如好看的房子、街头的雕塑,都可以当“早餐”。
这幢房子外形一般,但彩色玻璃很漂亮,白玻璃上映着的朝霞更漂亮。
有雕塑!
卷曲的人坐在律师事务所门口干吗?
走近一看,吓了一跳!
还真有紧箍咒?
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还厉害。
真有这样的刑具?
还是暗喻思想的禁锢?
地上嵌着许多铜碑,有许多人名,生卒年份不一。
气氛有点压抑。
还是做梦好。
立陶宛文“梦”。
俩人在梦中相见?
高高在上的渔夫。
捕到这么大一条鱼,没有一丝笑容。
太严肃了!
这钟放在草地上,
属于雕塑,还是装置艺术?
圆球上的同心锁,
后人的再创造。
抽象的东西,
大多数人看不懂。
好看就行!
克莱佩达凯旋门,也叫拱门纪念碑。
不是拱形的,但都这么叫。
上面用立陶宛文刻着“我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土地,一个立陶宛”。
克莱佩达曾属东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共管,1923年归属立陶宛。
2003年,为纪念克莱佩达加入立陶宛80周年建此碑。
红色柱子象征着立陶宛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遗产,灰色部分象征立陶宛,被折断处代表加里宁格勒州,目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碑高8.5米,重150吨,是立陶宛最大的花岗岩纪念碑之一。
这是拍建筑,还是拍雕塑?
看到屋顶上的人了吗?
青铜雕塑“扫烟囱的人”。
扫烟囱曾是过去的一种职业。
他们给老城带来了清洁和温暖,
雕塑给人们带来了惊奇和快乐。
想不到当年扫烟囱的人这么绅士,穿着西装还戴着礼帽。
雕塑看完了,看建筑。
这线条,老远老远就看到了。
一抹阳光射在墙上,
这建筑造型够奇特了吧?
造型平常的,通过色彩、块面的调节,也变得不平常起来了。
树和建筑,有机统一。
这幢高楼,怎么削掉了一个“〉”符号?
另一半在这里吗?
整幢房子切开后,另一半似乎又扭了一下。
这下看清楚了吧?
有时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楚。
观察需要距离。
有的房子,看看简单,仔细品品,还是很有味道的。
简单的铁门,也不简单。
很有设计感。
这是装置艺术吗?
非也,这是老房子的支撑。
撑到马路上,场面有点大了。
如果当初就造成这样,像金字塔那样一层层往里缩,大概就不用支撑了吧?
已经走这么远了,那两幢怪房子还探出头来跟我打招呼。
这幢房子,对称的门头,不对称的屋顶。
独立屋的架构,连排的结果。
衔接的不错,连颜色都统一了。
钟表博物馆,
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
没关系,看看墙上的雕塑也好。
教堂里应该有精美的雕塑。
教堂在修,
今日无缘。
广告亭,
也是街头一景。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