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之谜:为什么连敌人也敬重他?
赞美倘从被赞美自己的嘴里发出,是会减去赞美的价值的;从敌人嘴里发出的赞美才是真正的光荣。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便是一位不止中外赞美,不止军民赞美,更是让敌人也敬重赞美的伟人。周总理之谜,为什么连敌人也敬重他呢?
周总理
听听他们口中的周总理
周总理这一生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不论从内到外,还是从下到上,对他的看法总是那么的一致,一致到让人感到意外,像是排练过,串通好的似的,细想之后,又觉得这样一致的评价的确在意料之中。
作为中国对外沟通的代表人物,周总理给国外政要留下的印象不是飞扬跋扈,不是畏首畏尾,让我们先来听听以下这些人对周总理的印象吧。
1955年1月,哈马舍尔德作为第一位访华的联合国秘书长,抵达北京后与周总理进行了多次会晤。双方就朝鲜问题,美国制造台海紧张局势问题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沟通和会谈。结束此次会晤后,周总理设宴为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饯行。
哈马舍尔德
在这短短的几天内的接触,哈马舍尔德对中国的外交刮目相看,准确地说,是对周总理的印象极为良好,甚至自惭形秽,以至于后来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总理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这么高的评价足以看出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一次访华的时候,国内的百姓甚至干部都是有抗拒心理的,但周总理为了打消干部群众的这种心态,多次向大家宣导尼克松访华的目的,言语中也表示会来商议台湾问题。
虽然干部群众对此有所放松,但观念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所以周总理除了宣传我们要有“大国之风”以外,也防备着部分群众的激愤心理。在保卫工作上进行了多次排练,期间揪出了近五百名激进分子。并且在道路、建筑等方面也做足了准备。
这让尼克松在后来说:“中国如果没有毛主席,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但是如果没有周总理,就会烧成灰烬。”
斯大林曾和周总理有着重要会谈的缘分,他们俩会谈是毛主席提出的,原本斯大林只想和毛主席沟通国家大事,他觉得我们两个国家领导人有什么不能商议吗,竟然还要叫周总理过来,叫你们国家的总理来跟我们谈岂不是看不起我们?
但在毛主席的坚持下,斯大林终究还是败下阵来,同意了周总理前往莫斯科会谈。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毛主席的眼里,他很看重周总理,也很坦诚地认为周总理外交这一点上比他强。
斯大林在会谈中也渐渐明白周总理的厉害之处,更了解了毛主席为何一定要让周总理出席的原因。
就像在会谈刚开始,斯大林提出东北和蒙古地区除了苏联,不得有第三国的踏入。而东北有很多朝鲜人民居住,更别说蒙古人民了,这算不算第三国呢?周总理的问题让斯大林第一次开始对他眼前这个男人刮目相看。
在后来的蒙古独立等问题上,周总理更是用他令人惊叹的外交才能折服了这个苏联的领导人。所以后来斯大林常说中国政府在筹建的时候,有周总理,就一定不会有麻烦,毕竟这位总理是他见过最有才,最好的总理了。
说到好总理这几个字,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也深有感触,曾说过:“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总理这样一位总理。”并且发出感慨“我要是有周总理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苏加诺
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和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更是把周总理当成了崇拜者和偶像,向世界坦言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总理。他是我唯一的偶像。”
委员长曾经骂过很多人,就连宋美龄也在其中,但是他唯一没有骂过周总理。即便周总理曾评价委员长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一个拙劣的外行。但委员长却对周总理“真情流露”,表示他是中共最有人情味的同志。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受人敬仰,更不会莫名地受敌人的敬重,那周总理到底是做了什么,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呢?
宋美龄
外交官周总理的细节素养
美国学者唐德刚教授认为,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9年,周总理开始亲自运筹新中国外交。《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总理》是一本记录周总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地位的一本书。他的地位蕴藏在了他外交过程中的素养和外交业绩上。在外交上,周总理用细节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好感。
在一次日本相扑代表团来访华,众所周知,他们的鞋以拖鞋或者木屐为主。这原本是日本相扑运动员的正常着装,也不会影响这次访华的相关事项。但是在访华的时候,行程安排出现一个爬长城的项目。
唐德刚
如果纯看这个项目,一般也没人会注意有何不妥,并且长城是北京著名的游览圣地,更是我们国家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带国外友人游长城是一件对我们来说很自豪的事情。这个时候,只有周总理注意到了第二天的行程和运动员的着装问题。
如果让代表团穿着拖鞋去爬长城,最后只怕是个个非好汉了。即便爬上了长城,他们也未必会对我国山河留下什么印象,倒是对难以行走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或许会让代表团再也不会想爬长城了,又或许会寄希望下次可以记得穿鞋来访华,但是下次谁又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正是因为对细节如此的注意,周总理立刻安排了制鞋厂的人员,给所有的运动员量了尺码,并连夜给每个人做了一双新鞋,在第二天出门前送达到每个人的手中。真真切切地让日本代表团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什么是中国外交。
周总理的细节除了对国外友人这些方面,对自己出访也很注意。1960年4至5月期间,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应邀对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蒙古等国进行访问。
一切的安排都顺利如期地进行着,但就在印度的访问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得知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苏拉玛里特陛下病逝的消息。这无疑是打了中国代表团一个猝不及防,那接下来对柬埔寨是如期访问,还是另改他日?
如期访问的话对于访问的内容等方面需要临时并及时地做调整,另改他日的话对柬埔寨方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隔阂或延误其他事项。周总理在慎重思考后表示会按期访问柬埔寨,这对柬埔寨而言深表感动。但更让柬埔寨感动的事情还在后面。
考虑到访问期间柬埔寨正值国丧期间,周总理决定让整个代表团人员身着白色丧服出访。但白色西服基本不会用到,所以行李箱里是肯定不带的。出去买的话时间上肯定来不及。
周总理又做了一个决定,让北京的工厂赶制白色西服,并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昆明,再从昆明出访柬埔寨。
就在这样的紧锣密鼓之下,北京代表团在下飞机的时候,全部依中国之礼节身穿白色西服,并臂缠黑纱,表情沉重地走下飞机。这一举动表现出来的诚意,感动了整个柬埔寨。
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细心赢得了人心。他考虑和处理问题的细致延续到了现在,我国外交礼宾工作的严谨、细致作风,就是周总理当年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以至于曾经有位同志说:“周到周到,什么是周到?周到就是周总理一到,什么都可以解决了。”这句话是对周总理的肯定,也是所有人共同的认可。
家庭的影响
其实周总理的言行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和素养的形成有着密切且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家中的父母等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用言传身教得方式达到对孩子的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
优良的教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是心理上的。或者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会使得孩子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良好教育的目的。
周总理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从物质上来说,他的家庭并不是非常优渥,生母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后来因一些原因周总理过继给了小叔父,后来生母和嗣母的相继过世,让周总理弱小的身体已经在生活中担任了儿子,也担任着一家之大哥哥的角色。
这期间除了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亲戚间的走访送礼回礼。这些事情养成了周总理细心,忍耐,勤俭节约的品性,也积累了一定的办事和沟通协调能力。周总理的这本账在小时候计家,长大了计国。
稍大一点的周总理跟着伯父上东北求学,那时候的周总理刚出走淮安。对知识的渴望减弱了他对家乡深深地思念。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周总理都在广泛地尽自己所能吸收知识。
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家庭的影响和知识的积累,让周总理在12岁时就写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名句,这句话直到现在还为青少年所传承。
在1921年,周总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时势造英雄,正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周总理才有更大的展现才能的舞台和机遇。但更是英雄造时势,周总理的出现,用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众多人。
他对内的无私奉献,以民为本,得到了国内百姓的爱戴。对外宣扬着中国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出的不卑不亢,谈判桌上的沉着应对,巧妙回旋更得到了国外更多国家的支持。周总理的伟大,英雄和时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现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时代,是用多少共产党人的心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牢记像周总理这样的伟人事迹,传承他们的优良素养,并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