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一词 | 人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往今来,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方式。本期的《日新一词》,将引导大家走近“人情”这一独特的本土概念,进而加深对中国人社会行为方式的理解。
1.
人情的含义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记·礼运》
早期儒家所谈论的人情,主要是指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生的本能情感。随着儒家对伦理的重视加强,儒家认为必须在一种符合社会之义理的路线上限制人情,从而实现了人情的内涵从心理学认识向社会学认识的重要转化。
社会学界关于人情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这里选取了四位学者的观点。
①人情是一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基于互相回报和友好交换的情感。(胡先缙,1949)
②人情是指人与人间的关系、人际交往或相处的法则和规范。(金耀基,1980)
③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黄光国,1988)
④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人情是这一模式的核心。(翟学伟,1996)
总结而言,中国社会中的人情,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情感、交换资源和法则规范,反映了中国社会关系的特色。
2.
人情的特点
①伸缩性
人情的最大特征是具有高度的弹性,它在不同的社会场景和各种人际关系背景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作方式。
②关系取向性
人情的着眼点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它决定了与谁交往、以何种方式交往以及建立和维护怎样的关系。
③交换性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换是通过人情来维持和支配的,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人情强调“礼尚往来”。
④回报性
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这种人情的回报具有延迟性、不精确性和模糊性。
3.
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异化
“行人情”的场合可以分为两类:“仪式性人情”和“日常性人情”。前者是指仪式性场合的表达性馈赠,后者则是指非仪式性场合的表达性馈赠。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变迁,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仪式性人情”也发生了种种异化。
大体来讲,人情异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利的方向,比如利用人情赚钱,一是名的方向,比如利用人情进行恶性攀比竞争。这两个方向的核心都是人情的工具化,最终会导致人情社会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社会中,通过发展感情联系、培养私人关系,人情往来在村庄中成为增进社会团结的重要机制。当前,仪式性人情场合的其他重要内容逐渐丧失,只剩下“送人情”这一项实质内容,人情交往逐渐沦为赤裸裸的剥夺和反剥夺的互动。人情互助互济功能的消解,伴随着农民物质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加重,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使得人情消费成为许多农民日常最大的支出之一。此外,人情消费的异化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攀比、补偿心理严重,铺张浪费成风,随礼的仪式更为行贿受贿大开方便之门,进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冲击。
人情异化产生的基本逻辑在于公共性的式微与私人性的凸显。人情规则体系的建构方式决定着人情的社会性质。按照村庄传统文化的规定、严肃而庄重的人情具有公共性,这意味着人情仪式是熟人社会的集体表意,人情往来则是地方性规范和地方性知识的再造。而紧跟外界社会形势、随意创造、表达个人境况的人情具有私人性,这种人情仪式只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失去了熟人社会的规范和村庄层面的价值体系。
人情从公共性向私人性的转化,核心是人情的名实分离。在市场化进入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村庄边界越来越开放,村庄经济出现分化,维系人情的地方性共识弱化和消解,人情的内生规定性丧失,最终导致人情异化。
参考文献
[1]陈柏峰.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黄光国,胡先缙.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
编辑:陈露茜子
审校:符郁松、陈露茜子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