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为什么要学医呢

孙思邈学医为行孝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孙思邈被后世尊奉为“药王”,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至今仍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宝典。大家都知道孙思邈医德高尚,医理通达,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孙思邈是一位不慕荣利的“药王”,更是一位孝子。
  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父亲是木匠,母亲以纺线织布为业。
  孙思邈七岁那年,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不幸的是,母亲不久也息了一种地方病叫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父母患病后,其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缺衣少吃,父母病痛,幼小的孙思邈看在眼里,也和大人一样忧心忡忡。
  有一次,父亲在锯木,孙思邈坐在一边发呆,父亲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郎中,好给父母亲治病。”
  父亲见孙思邈如此懂事,心里热乎乎的,第二天就把孙思邈送去学堂上学。孙思邈因出生时受了风寒,身体瘦弱,但他天资聪慧,每日能诵读千余字,且过目不忘。小小年纪便通晓诸子百家。
    因孙思邈立志学医,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开药铺的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在张七伯家,孙思邈认识了几百种草药,他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孙思邈虚心学习,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但师父只会按方开药,关于药理他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推荐孙思邈去他位于铜官县的舅舅那里学医,临行前,还送了孙思邈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张七伯的舅舅,这是一位白须老者,医术非常高超。因张七伯的举荐,他欣然接受孙思邈做徒弟。
  在铜官县,孙思邈跟师父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令孙思邈失望的是,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疗雀目病和粗脖子病。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行医治病。在行医过程中,他时刻注意观察雀目病和粗脖子病息者的饮食、症状等,观察发病规律,苦苦思索治疗的办法,并且遇见人就打听是否有能治此病的郎中,只要打听到了,不管路途多远,他都前去拜访。
  孙思邈行医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来家里答谢,孙思邈不由地又提到了父母的病患,那位病^就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粗脖子病。”
  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前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找到陈元,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对他说:“你大老远地投奔我而来,当我的徒弟吧,多学点东西回去好给乡亲们治病。”
  在陈元师父那里,一心惦记父母亲的孙思邈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患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次翻阅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让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
    孙思邈大喜,辞别师父立刻回家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为了寻求治愈父母病患的良方,孙思邈来到太白山麓,意外发现这里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大药库。后来,孙思邈又多次深入太白山、终南山老林中,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在他所著的医书中,罗列的八百多种草药,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

(0)

相关推荐

  • “花炮起源”的那些事

    烟花的起源 "烟花的起源"的那些事儿(一) --"知道又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日日花开日日新,大家好,我是浏阳花炮连锁的昌叔. 爆竹声中皆故事,生 ...

  • 严重颈椎病,病人肥壮,头晕,脖子僵硬

    严重颈椎病,病人肥壮,头晕,脖子僵硬 白术30克,泽泻30克,天南星15克,白芥子15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生姜20克,大枣5枚,炙甘草8克,葛根80克,小伸筋草15克.

  •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我了一个对牙...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我了一个对牙齿问题很灵的方子,并且专门叮嘱,只可用药,不可外传! 民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齿有问题的人应该会感同身受.师父给我 ...

  •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藏医学下的桂枝加龙牡汤

    2018.08.02   晴转阵雨   星期四 师说:"学贵沉潜,非浅尝者能涉猎:功夫贵静定,非浮躁者能修成." 师为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许多富有豪情的经典 ...

  • 张锡纯自创新方的组方规律,学医必看!

    张锡纯(1860-1933年)是近代医学史上著名的中医学家,与当时的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合称为名医三张.他博览群书,精研医理,注重实践,讲究疗效,治学既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又能对西方医学深入钻 ...

  • 何复东一、潜移默化,立志学医

    第一章 医家传略 一.潜移默化,立志学医 我太祖是清末秀才,一生专事教学.教学之余又以业医济众.祖父随侍,亲观亲历,学习了一些诊病治病的方法.方药,但感觉治病责任大,故不愿传承父业,仅以此作为家人自保 ...

  • 学医必读!神秘的十二经“井”穴大全集!

    手太阴井:少商 人病膨胀,喘咳,缺盆痛,心烦,掌热,肩背疼,咽痛喉肿.斯乃以脉循上膈肺中,横过腋关,穿过尺泽入少商,故邪客于手太阴之络,而生是病.可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也,手大指侧.刺同身寸之一分,行 ...

  •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了我一个祛湿...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了我一个祛湿气很灵的方子,并且专门叮嘱,只可用药,不可外传,但是今天我违背祖训要将它写出来!   现代的人身上十有八九都有寒湿的问题,身上湿气重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红豆薏米茶, ...

  • 学医心得——中医人试药须知!!!

    一切问题,都需要逆向认知. <孙子兵法>"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知道药物对人的伤害,就体会不到药物对人的裨益.学中医一定要自己去试 ...

  • 姚荷生:我的学医之路,多么痛的领悟

    来源:晚成堂 我家世业中医,良师益友不乏其人,按说我学习祖国医学应该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事:但是,我因立志不早,用心不专,以致学习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收获,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据实写来,或许对有志于斯 ...

  • 学医必须记住的数字【表格版】

    项目 数值 口温 36.3-37.2℃ 肛温 36.5-37.3℃ 腋温 36-37℃ 成人脉率 60-100/min 呼吸频率 16-20/min 成人尿比重 1.015-1.025 肺下移动度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