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轶事|“三赵”皆“三绝”
赵叔孺常说:“古人学书,欲求一碑一帖,常跋涉数百里,向亲友恳借。所耗半生积蓄,仅换得一纸半缣,终身研求,亦得成名,其艰苦可知。”他自己数十年治学探艺不断,亦是以古人的学习精神自励。赵叔孺的书法早年学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后学元代赵孟頫及清代赵之谦,然效法迷恋赵孟頫书体之时间最久,赵孟頫的《寿春堂记》《仇锷碑》和《胆巴碑》等碑帖,他均能信手挥洒而达出神入化之境。他以为赵孟頫除对中国书画的贡献最大,又学博才高,精力绝人。故赵孟頫的绘画,特别是画马的技法,书法、篆刻和鉴定,均是赵叔孺为之崇拜的偶像。在“恒则灵”“勤则进”之宗旨下,赵叔孺如饥似渴地探求“赵书”之奥秘,临池不断,温故知新,在赵书书法的基础上溶入新意,形成了自己的气候。
赵叔孺为吴湖帆作品《嵩山草堂图》题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湖州吴兴人。入元后进京为官,由兵部郎中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多才多艺,工诗文,通音律,善琴棋,并精于鉴定古器物,于书画成就最高。绘画长于人物,鞍马、山水、木石、花竹,画法精致,更有用书法技巧写木石、花竹的独创之功。他还是元代书坛的顶级人物,于篆、隶、真、行、草书无不精妙,尤以行、楷书成就为最高,宋元之际可谓无人可与比肩。在与书法相关的篆刻方面,赵孟頫与元篆刻家吾丘衍共创“圆朱文”一体,被誉为中国印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故无论绘画书法乃至篆刻,赵孟頫都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全能大师。
赵之谦(1829~1884),清代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字益甫、撝叔,号悲庵。会稽人。幼喜作字,读书过目成诵。三十一岁恩科乡试第三名。四十四岁时,担任《江西通志》总编。后任鄱阳、奉新、南城等县县令。著有《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所作印有《二金蝶堂印谱》。并自校编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赵之谦是清末书画篆刻冠绝一时的全才。他的书法,早期学颜真卿,后取法六朝碑刻,自成一格。其篆刻初摹浙派,后追皖派,独树一帜,给篆刻艺术开创了“印外求印”的广阔道路。绘画能人物、山水,尤善花卉,笔墨常流露出淋漓痛快、生动自然的情趣,给不少后来画家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赵叔孺对赵之谦之“颜底魏面”的魏楷书最为倾心,在他的楷书中,处处表露出赵之谦魏楷的森挺刚直和篆法的婉转圆通,流便中寓劲挺,飘逸中见筋骨。
赵叔孺的书法效法赵孟頫然不为赵体所囿,这是因为他集赵孟頫、颜真卿和钱南园书体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腴润、秀丽严谨的独特神韵。叶露园对其师学赵孟頫书艺评论道:“历代学赵体的人很多,不过大多貌似神离,唯秀美而已。孺师致力赵体,基础深厚,精通正、行、篆、隶,又熟谙古文字,金石学养笃厚,所以,他所书正、行、篆、隶各体,与他人所学赵体迥然不同,落墨凝练,气韵生动,有浑厚朴茂之金石气。孺师篆书取法《峄山碑》和唐李冰阳《三坟记》,其篆书联‘结得言而为佩,援雅范以自绥’,笔墨馨逸,举止安和,无剑拔弩张之势,寓雄劲于柔美之中。孺师之隶书有潇洒秀润之感,他对许多汉碑都下过功夫,特别对东汉武梁祠画像题字,理解更深,其隶书联‘善辩模糊字,嫥考穿凿文’,行笔酣畅,隽永安逸。孺师行书取法赵体,但有自己风格,字体匀称平稳,布局自然,行气贯通,用笔圆转流畅,其‘集古得未曾有,做事无不可言’一联,可以代表他的书写风格。”还有论者认为赵叔孺的书法可称在近代众多书法家的百花园里,萌出了一株别具一格的奇花异卉。
赵叔孺篆书四屏
也许是巧合,此三位姓赵的名家赵孟頫、赵之谦和赵叔孺均是金石书画三绝的大师。赵叔孺也多次在自己或他家的书画和印存之跋中题有“吾家”松雪和[插图]叔。更有趣的是,张鲁庵所藏赵之谦为沈韵初刻印若干枚,当时印无边款,张鲁庵立即想到应该请赵叔孺补刻之,以趣话释之,张鲁庵已将两赵视为一家。而“三赵”皆“三绝”,或已成为艺坛之共识也。
选自:近代海上画坛五人:“三吴一冯”“海上四家”艺事琐记
作者:冯天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