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常顾常新

关键词:工作、回顾、总结、突破

在这千变万化的时代,再也不能埋头苦干,时不时地需要抬起头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回顾总结一下,再眺望一下未来的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发生方向性错误。

干活的人要回顾什么,要学会应用四象限法,回顾以前的工作是否是重要和紧急的。

考核的人要回顾什么,要学会应用OKR、KPI工作法,盘点组织每月每年创新的工作有多少。

组织高层要回顾什么,要会盘点人才,哪些人该撤换,哪些人该提拔,哪些人该重新回炉培训。

回顾什么,就是回顾这些,盘点这些。
有些人、有些部门,做事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看招接招,从不会主动思考,自己天天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就拿物资采购工作来说,物料经常迟到,即使到了,次品也较多,退换货成为常态,于是:采购部门一片忙乱,地上纸片乱飞,吊灯晃动,喂喂电话声不断,像极了电影中国民党溃败时的场景。
采购员天天干的都是这个事情,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谁又能好好想过,这些到底是为什么?
  • 1/3 工作轻重缓急要拎得清


还是拿四象限法分析一下物资采购工作。
首先,很多人平时做了第四象限的工作:不重要但紧急
领导临时安排的一些工作,一些可不参加的会议,回复所有工作上的邮件,一些没预约的来访者,等等,这些都是以电话、邮件、会议、当面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当事者。
假如你不懂的甄别、不会拒绝一些不合理的任务,全盘接受,于是你每天会忙的一塌糊涂,这项工作占了你50%的时间。可是下班后一盘点,芝麻捡了不少,西瓜没捞一个。
第二,第一象限的重要而紧急的工作占了很多人30%的时间。
譬如怎么有一样物料没到,明天可是流水线开动的日子呀,生产线停线可是重大事故,十万火急,赶紧催。
物料是到了,可是由于包装不好,很多外观都磕碰坏了,退货,可是重新生产交期又来不及了......
第三,这些都是因为第二象限的事情平时做的少了:重要而不紧急
物料经常迟到,从底层逻辑来讲,供应商自身素质怎么样,这涉及到你们公司的供应商准入策略和标准,要素质还是要低价。
物料经常出质量问题,这也涉及到上述供应商的素质问题,但是也会牵涉到自己公司研发部门的新产品图纸、工艺的清晰度和技术交底问题,往往研发人员眼界很高,瞧不起供应商,这其中厉害复杂关系决定了这项工程的艰巨性。
这需要花费物资人员50%的时间,但是现实中往往不到1%。
第四,第三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也占用了当下很多物资采购人员的时间,估计有20%之多。
上班发呆、上网购物、QQ闲聊、东家长西家短的串岗,这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的生活方式。
作为当事人,尤其是管理者分不清事务四象限法则,干的都是火烧眉毛的,天天救火,怎么也救不完,辛苦倒是很辛苦。
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那些追根溯源的事情就是不干。短平快效果来得快,但复辟也快。
简而言之,就是多做要事,避免急事,拒绝琐事,少管闲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情一多,就来什么事做什么事情了,对于一般员工还情有可原,对于管理者是万万不能的了。
                 图1  四象限法则

  • 2/3 工作要跳出常态重创新


见过许多人,工作满足于事务性工作的完成,诚然可以,但是一辈子这样,就有点可怜了,总不至于到退休还是入职时的工作水平吧,尤其是处于管理岗位上的员工。
但是作为员工工作方向指挥棒的考核部门,责任重大,必须把员工的工作重心通过绩效制度拉到创新上来。
譬如,很多企业的KPI,一个字考考考,直接把人烤糊了,KPI要求员工不要犯错,犯一个错扣几分,强调的是风险最小化,但是在这种考核机制下,没有不犯错的员工,于是绩效最好也只能是90%的水准。
但是像谷歌、英特尔、3M、丰田,强调的是改善和创新,实施OKR机制,鼓励创新和突破,从“要我做事”到“我要做事”,从“任务执行”到“使命必达”,于是绩效最低也至少90%的水准,你喜欢那种绩效局面?
经营者必须揣摩员工的内心世界,打造心无羁绊的工作氛围,最大化发挥出员工边际能力和溢出效益。
KPI讲求的是人和目标比,开展的一般是呆板常态化工作,对面向过去的结果进行评价,辅以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KPI可以促成“量”的增加,譬如搞科研的,就是1年要你交3篇论文或3项专利,但很多人基本上是在糊任务、交差事,如果所提交的成果上不了台面,则必反映出一个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能力,有“量”无“质”,这样的成果对于企业而言又有何用?
OKR讲求的是自己和自己比,开展的创造性变革工作,是对攻关未来不确定性的鼓励,主要以个人内在自主驱动为主,OKR可以促成“质”的提升。
实施OKR呢,可能只有1篇论文或1项专利,但可是在行业乃至全国、全球叫得响的成果,可以倚仗其构筑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与前一种情形你到底喜欢哪一个呢?
如果说KPI属于法家治理,那OKR就是道家管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OKR)法(KPI)结合就自然了:有法有理,有刚有柔,有常有变,有远有近。
OKR 和 KPI 两者谁都无法真正的替代对方,不是单一存废谁,而是两者协同配合。
公司绩效考核,再也不能搞每个部门扑天盖地的指标,多如牛毛,却一毛没用!
KPI、OKR两者属于一静一动,一固一变,一短一长,两者考核比重可以45:55或40:60,建议向OKR多倾斜一些。
KPI、OKR双剑合璧,抓住关键指标,以发挥下属主观能动性为要,定能创造出一个别样的干事氛围。
  • 3/3 工作不在于干什么,怎么干,而是谁来干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做”“做什么”,而是在于“谁来做”。
不是你的下属没有能力,而是你不让他们发挥出来,可能你还不自知。
研究机构调研显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员工边际能力的企业,比一个循规蹈矩甚至抑制员工能力发挥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要高出1倍。
人才出效益,管理出效益,这其中充分体现出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一个企业,除了把人管理好以外,还有什么更要紧的事情吗?
韦尔奇曾经说过:领导,领导的工作就是天天一手拿罐水,一手拿罐肥料,四处溜达,好让事物都欣欣向荣,偶尔也要修剪修剪。
作为一个部门或一项业务的管理者,有时候还脱不开以前工作模式的窠臼,喜欢做事,喜欢亲历亲为的做事,甚至还喜欢独狼式一个人做事,个人的成功掩盖不了团队的失败。
如果一个团队有30个人,让每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维持在100%,而不是60%,70%,团队效率提升10%,就相当于增加了3个人,提升20%,就相当于增加了6个人。
管理水平再高,三头六臂,一个人抵3个人,一天也是24小时。
如果团队效率没有人去支撑,队员都在旁观或是窝工,管理者一个人忙死了也是白搭。往往累个半死,还被上司训斥,有的甚至中途被撤换下来。
这就是一个管理者没有将自己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高层管理者就应该多管人少管事,为团队每个人打造支援系统,让10个人、100个人畅快干活,这是一个管理者最大的功绩,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既然你是管理者,就必须转变凡事躬亲的思维,安排合适的人负责相应的工作就尤为重要,因为你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个人一骑绝尘式的工作。
实际上,管理者开门只有三件事情:培人、选人、换人,做不好这些,所有的目标和设想都将是空中楼阁。
培养人才,只能3年、5年以后才能出成果,如果培养方法、机制不对,还不一定能够出成果。这个时间投入非常巨大,但是也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你不做,没有人能够去做,这是管理者的专有责任,责无旁贷。
一切问题都是管理问题,一切管理都是人的问题。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的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切所谓的高科技、好产品、高品质、卓越管理、基业长青等等等等,都源于此;一切红海产品、质量低劣、管理粗放、亏损倒闭等等等等,也是都源于此。
有一位熟悉的公司老总说过:若下属扯皮官司打到我这儿,不换流程就换人!松下幸之助也曾说过: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工作是讲究方法论的,工作是讲求底层逻辑的,工作的结果在于做事的人,这个毋庸置疑。
古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务完物、无息币,等等,说的都是做事的方法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些事情,古人比今人做得还好。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请点击右下角在看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一、四晚为您呈现。

(0)

相关推荐